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感知价值的东北黑土区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破解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困局,本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了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行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的733份农户调研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感知价值是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权衡的结果,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对感知价值分别有正向和负向影响;感知利益和风险由多个维度构成,各维度感知利益和风险对总体感知利益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感知经济利益感知生态利益感知社会利益;感知技术风险感知经济风险感知情境风险;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价值与技术采用意愿和行为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关系,感知利益对感知价值和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感知风险对二者的影响,但感知风险对感知行为的影响感知利益对其的影响。鉴于此,从提升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用利益感知和降低风险感知的角度提出建议,引导东北黑土区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通过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适宜年降雨量为250~800 mm,温度不低于7℃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实施玉米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机械作业工序,减少农民的生产投入,降低作业成本,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保证作物的稳产和增产。本文介绍了建昌县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和推广的作法和技术措施,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严重,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新型耕作技术越来越受关注。北方气候特点决定了其干燥大风的农业作业环境,频繁的耕作使土壤沙土化严重,这也影响了农业生产质量和产量。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助于农业生产作物产量的提高,本文主要探讨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手段,以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5.
<正>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等作物残茬覆盖在地面,尽量减少耕作,最好免耕或少耕,来减少对土壤的搅动量,增加地面粗糙度,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耕作技术,它运用农业机械的作用完成了玉米从种到收的保护性耕作。本文从保护性耕作优势入手,通过分析玉米保护性耕作所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推广措施,希望对研究玉米保护性耕作有所帮助。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国内外都比较受推崇,是比较现代、先进的耕作技术,它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它是将作物残茬覆盖在地表,来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抗旱能力的一项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土壤耕作次数,减少土壤压实程度,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播种质量。通过对发展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意义和效益的分析,探讨了我县免耕播种技术的发展前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海  刘万军  王斌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155-159
阐述了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概况,总结了平罗县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应用情况,并深入分析了其实施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防治土壤盐碱化、改良盐碱土,技术节水、减少水分蒸发,改变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流失,减少农田扬沙、抑制沙尘暴,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微生物量,调节土壤温度等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减少生产工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科学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保护性耕作又称"免耕法",是以秸秆覆盖、减少耕作和化学除草为特点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适合我国北方旱区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一、保护性耕作实施概况1.示范面积呼图壁县2011~2013年在大丰镇、二十里店镇、石梯子乡和雀尔沟镇建立了2 667公顷保护性耕作示范区。通过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呼图壁县保护性耕  相似文献   

9.
一、技术简介1.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进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2.保护性耕作的作用(1)保水。可以减少水分流失60%,增加休闲期土壤出水量15%,增加土壤含水率5%~7%。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在凌海市实施,即保护性耕作技术,它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保护性耕作技术由4个部分组成,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是主要一项技术。凌海市从2001年开始进行了保护性耕作实验项目,200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通过几年来的推广实践,它的优越性及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本文做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冷凉风沙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冷凉风沙区农业生产的特点 ,针对推广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试验研究了不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提高产量、防治风沙等方面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北方冷凉风沙区实行免耕留茬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耕作层贮水量比传统对照高 5 0 %~ 6 7% ,达到 76 80m3 ·hm-2 ,满足春小麦 30 0 0kg·hm-2 产量的水分需求。机械化免耕留茬保护性耕作抗风蚀能力比传统对照高 33 1%~ 4 8 3%。每hm2 增效达 112 0元左右。实践证明 :实行“机械化收获留高茬→休闲→播前喷施除草剂或浅松机械除草→免耕施肥播种→机收”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适合北方冷凉风沙地区  相似文献   

12.
笔者通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及保护性耕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应用等农业生产环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正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97-7798
就我国水田主要种植模式、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的现有基础和必要性作简要综述,介绍我国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平原区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对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原理及保护性耕作的历史与发展,归纳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播种、出苗、田间杂草、作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的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Conservation tillag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servation production systems combine tillage and planting practices to reduce soil erosion and loss of water from farmland. Successful conservation tillage practices depend on the ability of farm managers to integrate sound crop production practices with effective pest management systems. Mor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illage practices and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soil factors that affect plant and pest ecology. There is a need to devise improved pes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conservation tillage an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on water-quality, especially as it is related to 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While savings in fuel, labor, and soil have induced many farmers to adopt conservation tillage, improved methods and equipment should increase adoption even more.  相似文献   

16.
【目的】保护性耕作在中国西北旱区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探析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的影响,以及旱作麦田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方法】以中国西北旱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常规耕作翻耕(PT)为对照,设计深松耕(CPT)和免耕(ZT)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并分析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和保护性耕作之间的关系。【结果】长期应用保护性耕作已对旱作麦田的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度有不同的影响,两者对3种耕作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在不同的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不均,连续性较差,空间变异程度较高,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聚集分布。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也有显著的影响,与传统翻耕相比,深松耕和免耕方式能显著提高土壤黏粒、水分、全氮、铵态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典范主分量分析(CPC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理化性质变化主要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并且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与理化性质密切相关,在免耕方式下,土壤黏粒、水分和铵态氮含量等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分布;在深松耕方式下,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显著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结论】旱作麦田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空间分布,并且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空间结构。同时,土壤水分和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  相似文献   

17.
Farmer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various tillage practices for crop production. These include plowing, disking, subsoiling, harrowing, field cultivating, rotary hoeing, and row-crop cultivating. But these conventional tillage practices necessitate the use of heavy equipment that often causes soil compaction, impairs soil physical conditions, and creates conditions leading to soil erosio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studying their conventional tillage systems through the new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approaches to agriculture, are developing new tillage practices, called conservation tillage, which limit tillage to essential operations and prevent damage to soil. The majority of the small-scale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se indigenous tillage systems. These are low-cost, locally adapted technologies that reflect considerable knowledg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ronically, the new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 currently being developed in the West have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indigenous tillage systems. This paper compares conventional, conservation, and indigenous tillage practices, using exampl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and concludes that, for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indigenous tillage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continue to be used.  相似文献   

18.
土壤既是碳汇,又是碳源。因此,根据江西土壤质量现状,运用保护性耕作、灌溉节水技术、合理施肥和生物固碳等措施加强农业土壤固碳减排功能,促进农业低碳发展,保护气候和环境,是实现江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9.
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肥力,如何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动态平衡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加突出,农田土壤固碳及提高氮效率成为各界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目前,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对土壤固碳及氮素的利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深入了解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影响机制,对于正确评价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气候、土壤及种植制度等条件不一致,关于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结论不一。阐述了国际上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分解排放(如CO2和CH4)、氮素变化及其矿化损失(如NH3挥发、N2O排放与氮淋失)和碳氮素相互关系(如C/N层化率)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相关机理。尽管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已进行30 多年,但在土壤有机碳与氮素方面与国外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与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碳素和氮素在土壤-植株-大气系统中的转移变化,及结合农事管理等综合评价其生态效应的研究很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保护性耕作在土壤有机碳固定和氮素利用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1)在定位试验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机制;(2)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结合环境保护与土壤可持续管理对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固碳及氮素高效利用的系统评价研究;(4)加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碳、氮效应的宏观研究,合理评价保护性耕措施下对农田碳、氮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