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为分析影响陕西省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因素,促进陕西省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以陕西省1978-200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运用计量经济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劳动力转移、政府财政支农、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及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别与陕西省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别扩大了陕西省二元经济水平;农业劳动力转移、政府财政支农有利于陕西省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对我国经济和政治都造成了很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必须改变。本文分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城乡经济联系日益疏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严重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甚至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团结,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由于长期的体制和政策原因,我国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三农”问题日益严峻,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往解决二元经济的思路仅仅局限于解决“三农”问题,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为解决二元经济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对二元经济结构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选取泰尔指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比系数和以非农业人口占比的城镇化,运用Granger因果实证分析1978-2011年我国城镇化与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在1978-2011年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负作用,这也符合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和我国的现实情况,但是城镇化对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都有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而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又要防止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因此解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速小城镇的发展.最终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既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 收入偏低的现状。基于国家统计局2013-2017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从供求角度对农村 剩余劳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随迁儿 童上学难、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最后,分别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就业技能、提高农业部门内部消化能力与非农部门 吸纳能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消除户口壁垒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稳定的需要,也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稳定的需要,也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贺翔  王浴青  许秀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61-13165
对重庆市统筹城乡的历史背景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与趋势做了回顾与分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因素与变量进行了选择,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采用基于状态空间卡尔曼滤波方法,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城乡二元经济强度的动态影响。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促进重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宁夏1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EDSA-GIS、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1990-2013年宁夏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宁夏城乡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波动扩大趋势,而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呈波动缩小趋势。(2)宁夏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显著,城镇收入和农村收入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城乡收入比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1990年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热点区始终位于宁夏中南部地区,而冷点区长期位于北部引黄灌区,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二元结构特征。(4)工业化水平和人均GDP的提高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市民化水平和财政支农力度的提高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对中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理论和实践表明,越是贫困的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是明显。贵州地处中国西部偏远山区,城乡二元矛盾尤为突出。突出地表现在城乡居民的耐用消费品、公共基础设施、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方面。究其原因: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低,经济负担重;二是政府对农村投入不足。因此,要从根本上缓解城乡生活福利差距。应对之策是:统筹城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取消挖农补工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系统及其子系统安全水平,识别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障碍因子,基于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流通安全5个子系统,建立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就中国粮食安全(2000—2020年)进行评价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安全总体水平可以分为缓慢下降、较快上升、快速发展和迅速提升四个阶段;2)从5个子系统来看,数量安全和资源安全子系统水平呈较快上升态势,质量安全子系统水平呈先较快下降而后缓慢上升态势,生态安全和流通安全子系统水平基本稳定且呈缓慢上升态势;3)从障碍因子诊断来看,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障碍因子已从数量安全和资源安全等供给性因素,向质量安全、流通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可持续性因素过渡。中国应从建立国家粮食安全新观念、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增强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粮食流通体系4个方面综合施策。  相似文献   

15.
从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和辐射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渠道,而且在农业、非农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以农村为基础的不同经济单位之间实现了多重的经济辐射,从而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世界转化.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和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有助于推动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基于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指标体系,运用组合赋权法测度我国2004—2018年省域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驱动二者耦合协调的主导因子和交互因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农业现代化空间布局呈现“梯次递减、东西分化、中心极化”的特点,省域城乡融合空间布局呈现“三极驱动、断层分化、整体偏低”的特征,二者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迈进勉强协调,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西南低”的层级递减特征。二元对比系数、城镇化率、城乡义务教育投入比、城乡失业保险率、城乡居民收入比、非农与农业从业比、农业电气化是驱动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主导因子,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与其他系统的交互作用会增强两者的耦合协调,但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的主导因素存在异质性和阶段性。因此应从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着手,差异化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  相似文献   

17.
李峻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4):318-321
从出口商品结构的角度,对广东省1987—2007年的的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和GDP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等方法分析了其出口商品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结论:短期内,初级产品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工业制成品出口抑制经济增长;长期内,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则对经济增长有稳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河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在河北省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小。建议河北省在发挥地区优势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利用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的同时,加大力量发展工业,发挥工业对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Delphi方法确定动物福利影响因素权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Delphi方法确定影响动物福利的7种主要因素的权重。具体方法为:发送2轮调查表,征求和总结有关专家意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畜禽舍环境控制条件对动物福利的影响程度最大,权重系数ak为0.303 7,其次为畜禽饲养方式(ak=0.209 2),其他依次为饲养管理(ak=0.177 0)>饲料与营养(ak=0.117 3)>畜禽舍的建筑与设施(ak=0.095 1)>饲养管理人员的经验及技巧(ak=0.064 7)>运输与屠宰前准备(ak=0.032 9)。这一结果可为我国动物福利研究在畜禽场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超前决策灌溉模型在土壤栽培中的科学性,筛选基于超前决策灌溉模型的最优灌溉量组合,以Penman-Monteith模型为对照(PM处理),分别在番茄的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设置超前决策灌溉模型计算灌溉量(ET)的3个水平(0.8 ET、1.0 ET、1.2 ET),共计10个处理,通过春秋两茬试验,分析比较不同灌溉模型对土壤含水量、番茄生理指标、产量、品质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利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不同处理番茄的综合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超前决策灌溉模型处理土壤含水量的波动较小,光合能力、植株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运用熵权-TOPSIS综合分析法进行排序,T2-3处理(开花坐果期使用1.0 ET灌溉,果实膨大期使用1.2 ET进行灌溉)排第1位,秋茬番茄PM处理(使用PM模型进行灌溉)排在第8位,春茬温室番茄PM处理排在第10位。秋茬与春茬温室番茄最优处理T2-3相较于PM处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提高约9.7%和24.3%,蒸腾速率降低约16.5%和14.6%,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升了4.7%、8.7%与0.8%、9.5%。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室番茄的土壤栽培中,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超前决策灌溉模型比PM模型灌溉精度高;且在开花坐果期使用1.0 ET灌溉、果实膨大期使用1.2 ET进行灌溉为超前决策灌溉模型最优的灌溉量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