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沟河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河北省涿鹿县井沟河小流域为例,详细探讨了永定河上游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并对其经济效益、水保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估算。本设计可在相邻地区类似小流域水土保持林体系设计中参照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辽东山区小流域森林生态优化经济结构模式,进行了小流域森林生态立体复合经营试验,结果表明,在小流域内采用林—药、林—蛙和林—菌复合经营的模式是利用小流域自然优势的最佳优化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志义 《沙棘》1994,7(2):10-13,23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山区治理开发的基本道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林业始终是主导的关键措施。沙棘为广生态幅植物,沙棘资源建设已经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紧密联系起来,沙棘已成为生产中受欢迎的主要造林树种。沙棘资源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结合,才能确保沙棘永续不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根据小流域治理在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上起到的作用,指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发展经济型与改善环境型2种有机结构模式,最后阐述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一、基本情况以卢青林为代表的7户农民,联户承包了高丽沟小流域。这7户农民共有39口人,其中男劳动力12人,女劳动力7人,分有口粮田42亩,牛、马9头,车6辆,1985年人均收入266元。因有剩余劳动力,故有条件承包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开发。高丽沟小流域总面积为5409亩,其中天然次生林3314亩,人工落叶松林521亩,人工幼林104亩,荒山宜林地938亩,规划果园120  相似文献   

6.
根据生态林业的观点,本着“以林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林兴民富”的指导方针,立足于辽宁东部山区新宾县的“一二三”工程建设基地,对山区小流域实施综合技术开发的两大模式进行了论述和效益分析。结果认为在辽东山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技术开发的前景是十分壮观的、切实可行的,是目前东部山区经济开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学原理,注意空间上的多层结构和时间上的连续排列,科学地开发小流域生态系统,是辽宁东部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小流域生态系统开发不但有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流域生态结构。  相似文献   

8.
以保山市杨柳小流域1994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2004年Aster卫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面调查。获取了森林资源扣土地利用的现状图。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土地利用10年间的空间变化信息。结合地形因子提出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并对小流域做作出初步的治理决策分析。为杨柳小流域的合理规划扣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学原理,注意空间上的多层结构和时间上的连续排列,科学地开发小流域生态系统,是辽东部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小流域生态系统开发不但有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小流域生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
黄家二岔小流域地处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自1983年以来,该小流域作为小流域治理和农业发展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小流域治理和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的试验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介绍了黄家二岔小流域不同治理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目标、研究思路、内容、技术措施、成果和经验,以期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流域治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以湖北浠水县象鼻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首先选择2006年与小流域健康发展相关的21个指标作为参评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选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指标量化,并采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综合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该小流域综合评价指数为0.63,系统健康等级为差;最后,通过障碍度计算,确定了限制小流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有机肥使用率、劳动力集约度、资金集约度、土地利用率及农用地比例,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小流域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摸清板桥河小流域试验示范区内的植被现状,是示范区造林设计、定位观测以及综合治理的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我们于1988年8月,采用典型样方与观测样方相结合的人为布点方法进行了小流域的植被调查,共设样方104个,采集标本300余号;在植被分类上,采用了与大范围调查所不同的分类系统;并对常见种进行了用途分类。通过调查,掌握了示范区的植被状况,同时,针对流域治理的需要,利用“长办”的水土流失公式  相似文献   

13.
<正>一、国内外小流域治理的发展水平及趋势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 科,其理论基础是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 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学科有自然地理学、 地貌学、水文地质学、土壤学、水土保持学、 造林学、森林生态学、植物群落学等。小流域 治理,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发展历史较久。大 约500多年以前,奥地利就开始对小流域(荒 溪)进行治理,研究工作已进行了200余年, 创立了荒溪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瑞士、法 国、意大利、西德等国家也相继在十八至十九 世纪开始荒溪治理及其研究,取得了显著成  相似文献   

14.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不仅对推动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GDP考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了提高对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进行全面评价的效率,实现评价的程序化,本研究以小流域地形图、土地利用分布图、土壤质地图及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Arc 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开发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水文效应评价、保持土壤功能评价、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主沟道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6个功能,本研究将对保持土壤功能评价和主沟道评价2个主要功能进行阐述。基于构建的系统,对北京市房山区最早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蒲洼小流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前后相比,土壤侵蚀强度大幅度减小,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植被恢复是土壤侵蚀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主沟道水文地貌等级总体情况较好,评价较差的沟道主要分布在中下游人类活动频繁地区,人类活动是影响沟道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乌江板桥河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水文效应进行 10年的定位监测 ,初步掌握了小流域的气候、水量分配情况 ,以及防护林体系建成对流域水文功能的影响。 10年来 ,小流域防护林体系对径流产生了明显的调节作用 ,洪峰径流量有所减少 ;林地的水量分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林冠截留量和树干流有所增加 ,地表径流量减少 ;林地的地表径流系数仅为农地的5 3 3 % ;封山育林对改善次生植被的水文功能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介绍了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风沙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城郊型生态景观小流域治理模式等3种小流域治理模式。提出在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应结合本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合理地运用各种模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以迁西县干马河小流域为例介绍了华北北部山区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施工方法,防止径流携带泥沙、污染物入河,以此来达到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南平西洋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山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迫使人类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山区可持续发展包含山区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3个维度。本文以南平西洋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生态、经济、社会各项发展指标的分析,论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湖北省近年来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的进展及国内外研究理论与实践,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4个方面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湖北省应在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信息论、控制论指导下,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解决人地矛盾、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小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总体减沙水平做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小流域年际降雨量差异较大;小流域降雨年内时间分布极为不均,集中性很大,主要集中在汛期(4-8月),但年内降雨量的月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②小流域迳流年际变化很大,迳流年内分配不均。迳流集中是该小流域迳流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小流域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对洪峰的出现和洪峰流量具有明显的延缓和削减作用。③径流(Qi)主要来源于降水(Pi),二者呈明显的一元线型关系:Pi=115.7678+2.7386Qi。④小流域的年输沙模数与年迳流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小流域年内产沙也高度集中,且与降水、迳流关系密切,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由汛期的强降水引起。⑤随着小流域大面积、高标准的生态环境建设,1990年至2004年间小流域的输沙模数呈锐减之势,植被恢复与重建起到了显著的减沙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