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几个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在平潭县沿海防护林建设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认为,P10—33、501、701、A13这4个无性系的水培生根率、移植成活率、造林保存率较高,生长量较大,适合于平潭县营建沿海防护林的推广虚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1个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子代进行大田造林比较,从中选出最优的无性系及最优的单株进行早期无性育苗造林观察测试。幼林仅半年生,主要从树高生长为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初期评价。  相似文献   

3.
文昌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野外试验,对44个木麻黄无性系进行对比试验,从胸径、树高和保存率三方面对参试无性系进行评价和选择,从中选择出5个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良无性系,并分析了一些优良无性系在试验中保存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吴柳清 《防护林科技》2009,(6):25-26,34
通过海岸沙地造林试验,对19个木麻黄无性系的生长效果进行对比,从胸径、树高和保存率3方面对参试木麻黄无性系进行评价、分析和选择,从中初步筛选出平潭2号、抗8、湛江、惠77等4个适合泉州地区种植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5.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在二代更新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木麻黄优树子代测定的基础上,从优良家系中选出10个优良单株,经苗期测定初步选出4个无性系在二代更新造林中应用试验,其生长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及抗病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综合抗风力、生根率和干形等指标筛选出粤501和平18两个优良无性系可在全省沙质海岸推广造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参加造林试验的29个木麻黄无性系进行两次调查及分析,选育出生长均表现较好的木麻黄无性系有文36号、通7号、塔市1号、东方1号、宝9号。通过对木麻黄无性系跟踪调查,为海南提供木麻黄优质无性系种质。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测试及水培育苗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从13个木麻黄无性系中筛选出广东的501、福建的平_(20-4)、P(10-33)为最佳品系。以当地的普通木麻黄实生苗造林为对照,造林一年后,与对照相比,其平均保存率高34.5个百分点,平均树高提高71cm,地径提高0.72cm。水培育苗最佳时间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5年共水培育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 ̄2,成活率90%以上,年平均高生长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生长量提高2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利用速生、抗性强的木麻黄P10-33优良无性系,采其小枝经水培出根后培育容器苗,结合配套的造林技术,在平潭县营建农田防护林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重点介绍营建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农田防护林的技术和初步成效,旨在为将营建农田防护林的单位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的选择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木麻黄优树子代测定的基础上,从优良家系中选择出10个优良单株,经苗期测定初选出4个无性系在迹地进行更新造林试验,其生长量、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抗病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综合抗风力、生根率和干形等指标筛选出粤_(501)和平_(20)个2个优良无性系,其二代更新效果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在二代更新造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采用木麻黄优树选择与子代测定的方法,从63个木麻黄家系中筛选出10个优良家系,再经苗期测定选出4个无性系在木麻黄更新造林中应用表明,其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以及抗病性均明显优于对照的木麻黄实生苗;综合抗风力、水培生根率和干形等评价指标表明,选育的粤501、平18、惠1和莆20等4个木麻黄无性系较为优良,可以在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7年生短枝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南2个试验点上各含17个无性系的短枝木麻黄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进行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等6个性状的方差分析,并估算出6个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遗传力及指数选择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无性系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除了主干分叉习性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p0.001)。当不考虑无性系和地点互作时,无性系间不同性状的重复力均较高,为0.35 0.85,其中,树高重复力最高,主干分叉习性最低。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之间的表型及遗传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主干分叉习性、主干通直度和保存率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6.5%、4.8%、10.9%、3.7%、1.5%和8.1%,筛选可获得明显的遗传增益。通过Smith-Hazel指数选择并按20%的入选率,选育出编号17、21和20三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南木麻黄人工林出现无性系品种单一,生产力退化,防护效能衰退等问题,通过选用63个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并进行7年的试验观测,筛选出适应海南不同地区的优良品种。33号、28号、17号、14号、4号、21号和34号等7个无性系具有较强的抗风与抗涝性,经强台风的袭击后仍保持95%的保存率;而1号、53号、54号、41号和10号等5个无性系具有较强的耐高温和耐旱性,在西部典型的干旱地区,保存率为85%以上;21号、34号和17号等3个无性系较为适合海南东部地区种植的优良无性系,7年生综合评价指标平均每亩蓄积量达16.3 m3~17.4m3;西部干旱地区优良无性系为41号、38号;北部砖红壤地区的优良无性系为9号、3号、36号、38号。  相似文献   

13.
1990~1994年,在福建平潭、长乐、莆田等地采用福建省林科所和华东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开展了速生、抗病木麻黄良种无性系育苗、造林技术推广工作。5年共培育水培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2,成活率在90%以上。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高生长量提高2倍。造林一年后,幼林保存率比当地实生苗高34.5%,幼树高生长比当地实生苗高0.71m,地径增粗0.72cm。5年的试验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解决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木麻黄青枯病危害严重,造林成活低等问题,探讨出二代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木麻黄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以及浙江南部等省(区)海岸带引种半个世纪以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不断地收集木麻黄优良种质资源新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建立了福建省最大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基因库,使木麻黄科树种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展与创新,促使木麻黄这一海岸树种发挥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养根 《防护林科技》2005,(5):32-33,86
通过福建中部山地引种木麻黄造林试验,5 a的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与实生苗造林保存率都较高,分别达到98.15%和96.8%,差异不显著。试验还表明,采用木麻黄无性系造林,其树高、胸径、材积的生长明显优于木麻黄实生苗的生长速度。前者比后者三项主要指标的生长量增加25.0%、26.5%和94.2%,差异较为显著。采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造林,其林木干型通直、冠幅大、林相整齐;应用实生苗造林,个体分化较大、生长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遗传学理论作指导,论述了无性系育种的概念和意义、方法步骤及其在经济林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云惟炳  陈宏锦 《热带林业》2009,37(4):14-16,13
文章主要以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子代造林现状与结果为依据,提出目前海南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林业发展主要措施是持续不断的抓好木麻黄优良品种选育,为生产提供木麻黄新种质材料和其他繁殖材料。从某一侧面研讨海南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林业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木麻黄无性系适应性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新海林场筛选的四个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和岛东林场筛选的三个木麻黄优良无性系,以木麻黄实生苗为对照,在林分低产地区(即岛东石油工区)进行适应性造林试验,旨在找出生长上具明显优势的木麻黄品系,以提高泥炭土地区木麻黄林分的产量。经过三年的试验观测及统计分析表明,C13、K4、宝9无性系生长量指标与对照比较优势显著,应大力推广应用,东2、C22无性系生长也较好,也可推广,通7、01无性系生长量有所下降,不宜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丰富和增加海岸带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新材料,引进木麻黄新无性系进行育苗与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9个参试的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9%以上;现有保存率也均达到95.5%以上,说明新引进的木麻黄无性系都比较适宜新的生态环境。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无性系之间最主要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处于快速成长水平,真正的竞争才开始,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90-1994年,在福建平潭、长乐、莆田等地采用福建省林科所和华东农业大学的科技成果,开展了速生、抗病木麻黄良种无性系育苗、造林技术推广工作。5年共培育水培苗99.875万株,造林399.2hm^2,成活率在905以上,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可达2m,比常规实生苗的高重复一提高2倍。造林一年后,幼林保存率比当地实生苗高34.5%,幼树高生长比当地实生苗高0.71m,地戏增粗0.72cm。5年的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