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火清 《福建果树》1994,(4):56-56,19
果园套种豆科绿肥牧草的形式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陈火清多年的科研和生产实践证明,果园套种豆科绿肥牧草,是发展果树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它对提高果树营养水平,促进丰产,降低成本和果园土壤改良,增进地力以及水土保持都有明显和持久的效果。果园绿肥牧草...  相似文献   

2.
果园绿肥及其栽培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82~1985年在临川市红桥镇园艺场进行果园绿肥利用试验研究,试验内容包括:夏、冬两季绿肥良种引种观察;大青等多年生绿肥利用研究;绿肥改土培肥地力对温州蜜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在我省一些果园树势衰弱,枝梢纤细,叶小、薄,果少、小,质差,效益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力减退,缺乏有机质肥料。绿肥是江西果园培肥地力,增强树势,促进结果的主要有机质肥料。为在全省推广果园绿肥,现谈谈“果园绿肥及其栽培利用”。1 果园绿肥栽培的意义11 绿肥富含营养元素和有机质,是利用生物制…  相似文献   

3.
山地幼龄果园套种大豆技术及实施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境内多山地丘陵,春季气温回暖早,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适中,具备生产优质水果的良好气候条件。目前全市:共有果园面积4.0万hm^2,其中幼龄果园1.2万hm^2。山地幼龄果园存在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山地果园套种杂交狼尾草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Ⅱ系杂交狼尾草是利用美洲狼尾草不育系TifT23A,与美洲狼尾草3B-6配制的种内杂交组合,适宜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地区种植。株高约3m,根系发达,分蘖能力强(株分蘖15~17个),主茎叶片20多片,长60~80cm;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旱,抗倒伏,抗病害;再生能力强,多次割青后能迅速恢复生长;营养丰富,干物质中含粗蛋白15.4%、粗脂肪4.2%、粗纤维35%、无氮浸出物25%、粗灰粉9%,宜用于饲喂食草动物和鱼类,适作我国南方发展“果草牧”立体生态果园的理想绿肥牧草。  相似文献   

5.
<正>幼龄果园建成后,果树树冠较小,主根系尚未完全形成,尚有较大的土地空间和栽培条件可供利用,可以在果树定植后的前三年套种蔬菜或矮杆作物,如  相似文献   

6.
7.
2008年沁水县新建苹果园53hm2,在建园过程中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结合生物覆盖技术的推广,精心选择采用果园套种花生的模式。实践表明,山地幼龄果园套种花生可以培肥地力。调节水分和养分,促进果树生长,达到以短养长,以园养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王峰  曹辉 《果农之友》2005,(2):49-49
1 果园绿肥的作用。绿肥能够提高土壤氮素和有机质的含量,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及地面覆盖保墒,防止水土流失,能较好的改善果树生存的环境条件,使果树高产、稳产、优质。  相似文献   

9.
山地建果园,传统的梯地修筑技术,在一些方面需要改进。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柑桔建园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梯地修筑技术,并在80年代初的中澳柑桔合作项目和90年代的世行、亚行南方红壤开发项目的部分试验点上应用。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改进后的梯地修筑技术,方法简单灵活,省工省力,成本低,植被、表土能充分利用,水土保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印度豇豆及其果园套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豇豆(Vigna sinensis Sari Var.)系豇豆属一年生热带豆科牧草,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为非洲、东南亚、拉美及美国南部地区的重要绿肥、牧草。我国南方各地从建国开始引种栽培,表现出适应性强、固氮能力强、饲用价值高的特点,是一种优良的一年生饲、肥兼用作物。  相似文献   

11.
梨果业发展趋势与提质增效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梨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梨果实提质与增效技术。  相似文献   

12.
1、“鹅-沼-果”生态循环模式从2007年起,家住榆次区大王湖村的李春生,在他家的90亩果园里建起了60m3的沼气池,形成了“鹅-沼-果”农业生态良性循环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李春生介绍,以前的养鹅场,粪污水遍地,苍蝇蛆虫大量繁殖,臭气熏天,污水排入周围环境不仅污染了地下水源,而且附近居民意见很大。自从果园建了沼气池,养殖场、果园环境整洁,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3.
水果产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水果生产机械化对促进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果园施药作为水果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农药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及人们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已成为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之一。文中讨论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施药技术与理论,分析了国内外果园施药机械与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果园施药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果园施药机械的创新发展,笔者建议,进一步做好农机农艺的结合,多学科协同互助,从新品种选育、种植模式到修剪管理全面统筹考虑,才能更好地加快推进果园施药技术发展进程,在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智能化及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果园电动修剪机具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动修剪机具轻巧、便捷,切口质量好,可有效降低果农修剪果树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对国内外电动修剪机具与技术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概述,根据不同传动机构总结了电动修剪机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并归纳了电动修剪机的刀头、电机、减速器和电源等关键部件与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针对性地研究了国内电动修剪机具目前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其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出国内电动修剪机具应向更安全、多功能、提高机具单次充电使用时间和剪切能力方向发展,为研发与园艺要求相适应的电动修剪机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旱作果园多为雨养农业,受降水不均、降水时期与树体需水期不合影响,常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旱作果园应以增强果园土壤纳雨蓄墒能力、提高水肥利用率为目的,做好增施有机物料、合理施用化肥、加强水土保持等工作,坚持用地养地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管理方式,走有机旱作农业技术路线。综述了有机旱作果园的概述、提高水肥利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及旱作果园其他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包括抗旱品种及砧木的选择、整形修剪、化学调控)的研究利用现状,旨在为山地旱作果园的有机旱作科学管理及绿色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瓜菜》2019,(8):74-79
为探究最优的木薯与红籽瓜间套种模式及其经济效益,试验设5个处理,即3个不同间套种处理及2个纯种处理,并综合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套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要优于单作;以T2处理(2行红籽瓜之间种植3行木薯)综合表现最优,木薯单株薯质量达(5.21±0.05)kg,块根淀粉含量达(31.98±0.45)%,红籽瓜种仁蛋白质含量达(37.42±0.31)g·kg~(-1);经济效益总利润达57 711.8元·hm~(-2)。在间套种模式下,以T2处理间套种模式最合理,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苹果现代宽行高干省力高效栽培模式及果园生草培肥地力技术是未来苹果无袋化栽培的基础和前提。解析了苹果园生草不能在我国有效推广的原因,从生草与争肥、土壤综合肥力、我国三化土壤改良、果园病虫害防控、果园小气候和果实品质等6个方面介绍我国果园生草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苹果主产区果园生草必须关注的"培肥""节水"及"省力"3个问题,提出了单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春季长柔毛野豌豆+秋季自然生草"果园生草模式。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水果生产方向是生产无公害水果,谁能把握这一方向,谁就能在新世纪的国际、国内水果市场上独占鳌头。生产优质无公害水果,必须首先从防治果树病虫害做起,走综合防治之路,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果实、环境和人体的污染,生产出合格的“绿色果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由此,近几年平顶山市农科所,同平顶山市植保站、平顶山直辖县、区植保站,进行了果园病虫害综合治理与开发应用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是综合考虑果树病虫害、天敌的相互作用及生态环境特点,本着经济有效、因地制宜、安…  相似文献   

19.
棕壤苹果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良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经综合分析认为,土壤酸化、钙镁钾不平衡、土壤多锰缺硼是棕壤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良酸性土壤、平衡土壤阳离子、解决多锰缺硼的具体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20.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acing forestry today is managing private forests sustainably in the face of continued ownership fragmentation (i.e., parcelization). Cross-boundary coordination––where forest practices are coordinated across multiple properties––has been proposed as a mechanism by which landscape-level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may be accrued in privately-owned landscapes, but few tests of the concept exist. Using a case study approach, we quantify the extent to which ownership-centric forest management is constrained by economies of scale and misses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ecological objectives in three landscapes in Wisconsin, USA. Methods are based on existing forest management plans and include spatial analysis of patch distributions and shapes, simulation of forest practices, and calculation of net present value over a 20-year horizon. Our results indicate substantial opportunity for cross-boundary coordination: between 62% and 88% of the managed properties within our study landscapes were adjacent to other properties with forest management plans. At a patch scale, coordination can result in ecological benefits that can be accrued into the future (e.g., maintenance of large patches and natural ecosystem boundaries). Because these landscapes are already highly parcelized, however, coordination offers little opportunity to impact the overall landscape-scale structure. Greater economies of scale can also be gained by coordinating forest practices, including increases in the size (16–99%) and volume of timber sales (16–94%), and a modest economic advantage (3–6%). As first steps, investment in data infrastructur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are required to support cross-boundary multi-ownership forest management. More broadly is the need to shift from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at are largely ownership-centric to those that include and better incorporate landscape-centric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