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法,分别探讨了小鼠生殖周期中子宫肥大细胞和外周血T细胞的消长情况。结果发现,以间情期为基准,无论是子宫肥大细胞数量,还是外周血T细胞数量,在发情期明显降低,妊娠期维持较低水平,临产前反弹,分娩后1d减少(与发情期相当),分娩后2~3d恢复间情期水平。发情期、妊娠期肥大细胞和T细胞的减少,有利于附植、妊娠,也可能是精子和胎儿不被母体排斥的原因之一。临产前反弹,揭示分娩时母体对胎儿可能发生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猪子宫内膜肥大细胞消涨规律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雌性小型猪15头,分为二月龄、间情期、民情前期、发情期、妊娠期等六组。颈动脉放血处死,取子宫组织,经甲苯胺改良法和免疫组化法染色,观察肥大细胞的动态变化。子宫内膜肥大细胞的数量随个体的生长而增加。在发情周期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呈规律性的变化:在民情前期一时性地剧增,至发情期陡然降至显著低于间情期的水平,在妊娠期也维持低于间情期的水平。本实验的结果提示,子宫内膜肥大细胞的数量可能反映子宫局部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3.
生殖周期小鼠子宫内膜上皮淋巴细胞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观察了发情周期、妊娠期和分娩后小鼠子宫粘膜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消长情况。与间情期相比,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在发情前期减少,而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又增加。妊娠 1 d 数量较少,14 d 开始回升,18 d 的数量超过间情期。分娩后 1 d 突然升高,随后又逐渐恢复。这些结果提示,上皮内淋巴细胞可能参与子宫粘膜免疫。  相似文献   

4.
绵羊妊娠期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酸性a-萘酯酶(ANAE)组化反应标记绵羊妊娠期外周血T细胞,与间情期相比,T细胞总数和辅助性T细胞(Th)无明显变化(P>0.05),而抑制性T细胞(Ts)明显增加(P<0.05)。间情期和妊娠期Th/Ts分别为4.67和2.6。结果提示,妊娠期羊可能通过增加Ts细胞来压低母体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5.
母猪性周期和妊娠期中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酸性α-萘酯酶(ANAE)组化反应标记外周血T细胞。与间情期相比,总T细胞的比率及其两个亚群(辅助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的比率在发情前期无明显变化;在发情期和妊娠期,总T细胞的比率显著降低(P<0.05),其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的比率显著降低(P<0.01),而抑制性T细胞亚群的比率显著升高(P<0.01)。表明在发情期和妊娠期,母猪的细胞免疫水平显著地低于间情期。  相似文献   

6.
应用酸性α-萘酯酶(ANAE)组化反应标记绵羊妊娠期外周血T细胞,与间情期相比,T细胞总数和辅助性T细胞(Th)无明显变化(P>0.05),而抑制性T细胞(Ts)明显增加(P<0.05).间情期和妊娠期Th/Ts分别为4.6和2.6.结果提示,妊娠期羊可能通过增加Ts细胞来压低母体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中黄体生成索受体(LHR)的定位及表达变化,笔者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发情期、发情后期、间情期和发情前期牦牛子宫中LHR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值分析.结果表明,LHR免疫阳性产物在牦牛子宫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腺上皮细胞、基质细胞和肌层平滑肌细胞中LHR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表达最弱,发情后期表达增加,间情期表达最强(P<0.05);子宫内膜血管平滑肌细胞中LHR的表达在发情期最强,间情期最弱(P<0.05);血管内皮中LHR在发情期和发情前期表达很强,发情后期和间情期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LHR参与了发情周期不同阶段牦牛子宫功能变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明犬子宫和卵巢在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其组织结构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表达的变化特征。应用Masson’s、VVG、PAS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乏情期、发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及卵巢的组织结构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L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正常发情期犬:乏情期、发情期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分别为0.762 0、0.924 3;乏情期子宫固有层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发情期,发情期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大于乏情期;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清晰完整;子宫腺在乏情期时浅层管腔小,深层较大、腺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强,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变大、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上皮细胞及管腔内有PAS阳性反应;子宫黏膜上皮在乏情期和发情期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但胞核位置不同,乏情期胞核位于中央,发情期胞核位于顶部。患子宫蓄脓犬:子宫内膜肌层厚度比为1.615 0;子宫固有层和卵巢中胶原纤维含量少于正常发情期;子宫腺管腔大,且形状不规则,管腔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腺管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有淋巴细胞位于基膜,上皮细胞及管腔内PAS阳性反应较弱;子宫血管层及卵巢血管内弹性膜较正常发情期变薄,且有断裂现象;子宫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胞核位于基底。LF在乏情期子宫腺上皮和卵巢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发情期,而在子宫黏膜上皮中发情期的表达水平高于乏情期。患子宫蓄脓时犬子宫和卵巢中LF的表达水平均较低。综上表明,犬正常发情期与患子宫蓄脓时的子宫和卵巢组织结构特点显著不同,LF的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模拟发情期(0~6d)母牛外周血浆雌激素和孕酮变化水平,在添加相应水平17β雌二醇和孕酮的TCM-199液中,培养间情期牛输卵管上皮细胞(BOEC),5%SDS-PAGE分析BOEC分泌物,发现上皮细胞受类固醇激素作用分泌的2类蛋白质分子量与自然发情期(0~6d)分泌的特异蛋白相似。证明类固醇激素可以调节和启动间情期BOEC的分泌活动,当雌二醇浓度高达1mg/L时,即使不加孕酮,BOEC仍能分泌这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15只处于发情周期不同时期(发情前期、发情期、间情期)的Wistar雌性大鼠和25只不同处理组(假手术组、卵巢摘除组、卵巢摘除+20μg/kg雌二醇组、卵巢摘除+100μg/kg雌二醇组、卵巢摘除+500μg/kg雌二醇组)的大鼠血清中雌二醇浓度,并采用瑞氏一姬姆萨染色方法计数子宫内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数量。结果显示,大鼠血清雌二醇浓度在发情期最高,间情期最低。子宫内EOS数量在发情期最高,间情期最低。卵巢摘除后,血清中雌二醇浓度降低;补充雌二醇后,血清雌二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卵巢摘除后子宫内EOS数量也明显降低;补充雌二醇后,EOS数量显著增加(P〈0.05)。提示,随着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升高,子宫内EOS数量呈递增趋势,也就是说,外源性雌二醇对子宫内EOS数量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鼠子宫内膜凝集素结合特性的生殖周期改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4种酶标植物凝集素(ConA,WGA,SBA,RCA)作探针,研究了小鼠发情周期、妊娠期和产后子宫内膜上皮、固有膜细胞和腺上皮凝集素结合特性的变化。子宫内膜与这4种凝集素的结合,随发情周期而波动。与间情期相比,妊娠期子宫内膜上皮与ConA的结合,由阴性转为阳性,并随妊娠的持续逐渐加强,产后又突然转为阴性。子宫内膜上皮与WGA的结合,在间情期和妊娠1d均为阳性,妊娠7d减为弱阳性,继之又加强,产后达最强。无论妊娠期还是产后,子宫内膜上皮与RCA的结合均为强阳性,与SBA的结合均为阴性。结果提示,生殖周期子宫内膜与凝集素结合特性的规律性变化,可能与激素调节、胚泡的着床和分娩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发情期、妊娠期、休情期的海南黑毛和牛母牛为试验动物,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雌二醇(E2)、催乳素(PRL)和孕酮(P4)的含量,对这些生殖激素的分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SH与LH分泌趋势基本一致,从发情期到妊娠期再到休情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E2在进入妊娠期后分泌量显著减少,休情期时变化不大;PRL在妊娠期的分泌水平显著高于非妊娠期(P0.05);P4的分泌水平从发情期到妊娠期显著上升(P0.05),进入休情期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了从受体角度研究抑制素(INH)、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对牦牛不同生殖生理阶段卵巢发挥的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抑制素受体(INHβB)、促卵泡素受体(FSHR)和促黄体素受体(LHR)在牦牛发情期、间情期和妊娠期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显示,INHβB在妊娠期牦牛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发情期和间情期(P<0.05),而FSHR在发情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间情期和妊娠期(P<0.05),LHR则在间情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发情期和妊娠期(P<0.05);这3个受体主要分布在卵泡颗粒细胞、卵丘细胞、黄体细胞和卵泡膜上。结果表明,INHβB、FSHR和LHR在牦牛发情期、间情期、妊娠期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其表达量存在一定差异,提示INH、FSH和LH在牦牛不同阶段对卵泡生长发育、卵泡成熟、排卵及黄体的形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牦牛生殖活动中INH与FSH、LH的互作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Elisa对10头发情期母牦牛和10头乏情期母牦牛进行24h内血液GnRH、LH、FSH分泌情况检测并对子宫进行组织切片制作,观察各腺体数量,分析生殖激素对初情期牦牛子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发情期24h内初情期母牦牛血液GnRH、LH、FSH分泌量明显高于乏情期母牦牛(P0.001)、发情期母牦牛GnRH、LH均呈脉冲式分泌;对子宫进行HE染色后发现,发情期母牦牛子宫内膜中浅层腺体、深层腺体数量均多于乏情期母牦牛(P0.05),但是扩张腺管数量少于乏情期母牦牛(P0.05)。说明GnRH、LH、FSH能够有效的作用于子宫,促进各腺体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小熊猫卵巢肥大细胞分布情况,收集15只成体小熊猫的卵巢,按常规组织学技术制作组织切片。根据甲苯胺蓝染色结果,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管壁与卵泡动脉外膜的结缔组织中,其数量随着发情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发情期最高,乏情期次之,妊娠期数量最少,不同时期之间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阿尔新蓝-番红花红(AB-S)染色将肥大细胞可分为黏膜型、结缔组织型与混合型。肥大细胞可能对小熊猫的受精,胚胎着床,妊娠有调节作用。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小熊猫卵巢有组胺阳性细胞,这些细胞分布也是随着发情周期呈规律性变化,卵母细胞和生殖上皮细胞呈现小鼠脉管同系物(MVH)阳性反应,说明小熊猫卵巢内存在生殖干细胞。  相似文献   

16.
用牛精子膜抗原SA 30免疫雌性昆明系小鼠 ,取小鼠子宫做常规石蜡切片 ,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子宫内的肥大细胞。结果表明 ,所有肥大细胞均位于子宫肌层 ,间情期时 ,SA 30免疫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肥大细胞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而妊娠第 3天的小鼠子宫中 ,SA 30免疫后肥大细胞显著增多 (P <0 0 5 )。提示SA 30免疫可能诱导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的细胞免疫反应 ,从而导致生育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7.
采用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葡萄球菌A蛋白(SPA)与B淋巴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粘附试验,测定了11头母猪分娩前后外周血不同时期的淋巴细胞转化率(LTR)与SmIg+B淋巴细胞百分率(SmIg+BLP)。结果表明,分娩前21d至分娩前6d,母猪外周血LTR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妊娠后期母猪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分娩前1d,母猪外周血LTR升高,提示分娩的启动可能与母体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导致免疫排斥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分娩后,母猪外周血LTR降低后又逐渐升高,至分娩后10d,LTR已逐渐趋向正常,并一直维持到分娩后25d。母猪分娩前外周血SmIg+BLP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娩后逐渐下降,分娩后15d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8.
母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经济效益的高低,特别是母猪临产前的饲养管理及母猪的分娩接产更是重中之重。分娩是指母猪怀孕以后,经过一定时期,胎儿发育成熟,在母体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母体将发育成熟的胎儿及其胎盘、羊水从子宫排出体外的生理活动过程。母猪有双角子宫,产仔率高,是多胎性动物。其发情持续期18~21d,平均21d,每次发情期排出成熟卵泡8~15枚,与精子结合后,形成受精卵,附着子宫,逐渐发育成胎儿。在母猪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分娩母猪施行科学接产,有利于避免母猪难产的发生,保护生产母猪的安全与健康;有利于促进生产母猪体能恢复,提高母猪生产性能,促进养猪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瘦素及其长型瘦素受体在雌性小鼠体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对长型瘦素受体在雌性小鼠生殖周期不同阶段的下丘脑、卵巢、子宫中细胞定位和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用ELISA方法对小鼠血清中的瘦素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下丘脑神经元胞质中有棕褐色阳性颗粒,且阳性细胞数量随妊娠日龄增加逐渐增加,妊娠期与间情期阳性细胞数差异显著(P0.05);在卵巢中,卵母细胞胞质中有长型瘦素受体表达,随卵泡的发育,卵泡细胞中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在胚泡附植期,瘦素受体在子宫腺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大量表达。妊娠期血清瘦素浓度均高于间情期,且瘦素浓度从间情期到妊娠4日龄,呈上升趋势,妊娠5日龄稍下降,后随妊娠日龄逐渐增加。结果表明,瘦素及其长型受体能够促进卵泡发育,有利于小鼠胚泡的附植。  相似文献   

20.
模拟发情期(0~6d)母牛外周血浆雌激素和孕酮变化水平,在添加相应水平17β-雌二醇和孕酮的TCM-199液中,培养间情期牛输卵管上皮细胞(BOEC)。5%SDS-PAGE分析BOEC分泌物,发现上皮细胞受类固醇激素作用分泌的2类蛋白质分子量与自然发情期(0~6d)分泌的特异蛋白相似。证明类固醇激素可以调节和启动间情期BOEC的分泌活动。当雌二醇浓度高达1mg/L时,即使不加孕酮,BOEC仍能分泌这2类蛋白质。在培养小鼠原核胚的CZB培养液内添加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蛋白(BOEP),与添加间情期牛输卵管冲洗蛋白(BOP)和小牛输卵管冲洗蛋白(COP)相比,能显著提高通过2-细胞阶段胚胎的百分率和桑囊形成率,表明BOEP能较好地促进胚胎的分裂和发育。但BOEP组的桑囊形成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BOEP中可能缺少某些低于Mr1.0×104的蛋白因子的协调作用,以及含有Mr3.0×104~5.6×104的分泌蛋白的抑制作用而阻碍胚胎分裂与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