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僵菌菌种退化及其控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菌落局交作为球孢白僵菌菌种变异的标志,研究了2个野生型菌株及由其分离的8个单孢株在继代培养中的变异现象。同时探讨了8种培养基,6种氮源,15种碳源,8种pH,不同温、湿度、先照平时菌种稳定性、产孢量、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白僵菌的变异主要受控于菌株本身的遗传物质。常见的8种培养基以营养贫乏的PDA、SDA、CMA最易发生变异,SDAY较稳定;氮源是影响菌落局变的最主要因子,在供试的6种氖源中,动物性氮源较植物性氮稳定,蛋白胨最优,植物性氮源中麦麸稳定性优于米糠、黄豆粉;碳源(除菊糖外)、C/N、pH对菌株稳定性影响不明显;低温、低湿、全光照下引起的变异最低。  相似文献   

2.
白僵菌菌株退化与培养条件关系及其控制技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 1 0个菌株在 5种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情况检测 ,探讨了不同培养基对菌种稳定性、产孢量和毒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 ,菌落局变的分离株多表现为菌落生长速率增加 ,产孢能力下降 ,对寄主害虫毒力降低趋势 .经过比较 ,以营养贫乏的 PDA培养基培养容易产生变异 ,以含虫尸、蛋白胨加 PDA培养基 (CPPDA)培养最为稳定 ,表明氮源是影响变异的主要因子 ,但菌株变异主要决定于本身的遗传物质 ;并提出了控制菌种退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球孢白僵菌菌落局变分离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球孢白僵菌不同类型局变分离子在酯酶同工酶酶谱上的变化,证实该菌通过菌落局变发生了遗传变异,同时初步探索了该菌变异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小麦链格孢中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链格孢(Alternaria triticina)中国菌株菌落在5~35℃均可生长,曙为15~30℃,25~30℃最适,低于15℃或高于30℃时,生长速度下降,菌落异常。适于生长的PH值为3.5~9.5,最适PH值为4.5~7.5。该菌能较好地利用蔗糖、淀粉、木糖、棉子糖、乳糖和葡萄糖做碳源,最优氮源为硝酸钾、甘氨酸和 到铵。培养基的碳源或氮源种类不同时,菌落形态发生明显变异。小麦链格孢中国菌  相似文献   

5.
中国被毛孢高产孢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获得高产孢的中国被毛孢菌株。[方法]对比5株中国被毛孢菌株的产孢率,并结合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半径、菌落形态及菌丝生物量等性状表现加以筛选。[结果]菌株7B和8B产孢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但菌丝生物量与其他菌株差异不明显。[结论]菌株7B和8B可作为生产分生孢子的优良中国被毛孢菌株。  相似文献   

6.
对从新鲜冬青卫矛茎内分离得到的链格孢属真菌菌株进行培养.结果表明:(1)菌落在PDA培养基和改良KB培养基上舒展,白色、垫状,后期菌落变暗褐色,孢子黑色,基质呈黑色;(2)菌株在25℃培养14 d后,在白色菌落表面形成暗褐色菌落,为菌株分生孢子所形成,并有黑色色素分泌;(3)菌株属于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的一种;(4)对菌株孢子观察后,发现多型现象,即发现了有性与无性生殖过程,将其有性态定为子囊菌的李维菌属.  相似文献   

7.
来源于小斑病菌同一菌株、同一菌落的不同单孢系和同一病斑的不同单斑系,无论在当代或后代,在菌落生长速度,拟菌核和菌落局变的出现产孢力及分生孢子和菌落的形态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是互相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单孢系和单斑系继代培养到10代以后,多数性状有显著变化,特别是产孢量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失去产孢力,但两者后代所致病斑长度的变化不大。另外,能否产生菌核及每根孢子梗上产生孢子的数目,不是菌系的一个稳定性状。经50代继代培养结果,单斑系后代性状变化比单孢系稍小、而较稳定,因此在研究小斑病菌、包括研究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采用单斑系来代替单孢系比较有利。应用人工培养基上的培养物以不超避10代为宜。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菌种退化及其对马尾松毛虫防治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球孢白僵菌继代培养中通过菌落局变产生不同类型分离株。本试验检测结果显示此类分离株多表现为产孢量下降、速率增加,毒力降低等与生产性善良爱化类似的变异现象,少数产孢量高,毒力强的分离株,因其生长速率慢即在培养中被掩盖而消失,并据此推断出继代培养次数对该菌退化速率的影响,提出了控制该菌菌种退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明确温度、光照(包括紫外光)对白僵菌加拿大1号菌株菌落、产孢、孢子萌发等的影响.方法:将加1孢子接种到不同光照和温度处理的培养皿中观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产孢密度及经紫外照射后孢子萌发率的变化.结果:培养14d后,全光照处理菌落直径最小,孢子密度最大;全黑暗处理菌落直径最大,孢子密度最小;前6d黑暗后8d光照处理的产孢量最大.28℃为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14d时菌落直径最大,产孢最多;而19℃对菌丝生长最慢,14d时菌落直径最小,产孢最少,22℃条件为孢子产生的最适宜温度,产孢密度最大.紫外光对孢子活力均有显著影响,随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照射2h后,孢子完全失活.结论:黑暗处理有利于菌丝生长,光照能促进孢子产生;28℃有利于菌丝生长,22℃有利于孢子产生;紫外光照能显著抑制孢子活力.  相似文献   

10.
3株环链拟青霉固体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菌落直径和产孢量,研究不同温度、培养基和光照时间对3株环链拟青霉的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3℃时,3个菌株菌落的直径生长最快,菌株Pc45和Pc287的产孢最多,而菌株Pc305在27℃下产孢最多.与常用的PDA和SDAY培养基相比,3个菌株在改良米饭-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直径生长和产孢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Mg2 和K 对产孢有重要影响.3个菌株均以光照24 h下的产孢量最高,而在0 h下,菌落直径最大,产孢量最小.  相似文献   

11.
对玫烟色棒束孢QH4的营养物质、温度、pH与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QH4菌株在培养基Czapek上的菌丝生长状况最好,培养基SMA次之,适合孢子产生的营养条件和适合菌丝生长的并不完全一致,产孢量最大的培养基是SMA,而其他4种培养基的产孢量无显著差异;QH4在10~35℃都能够产孢子,低温和高温对其生殖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5℃;QH4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菌落生长直径存在差异,24L时菌株生长速率最大,随光照时间的缩短,菌落生长减慢且产孢量降低,未经光照处理(24N)的菌落生长最慢且产孢量最低。  相似文献   

12.
八仙花叶点霉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PSA培养基对八仙花叶点霉菌 (PhyllostictahydrangeaeEll.etEv .)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培养比较 ,结果表明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 2 0~ 30℃ ,最适为 30℃ ,产孢适宜温度为 30~35℃ ,最适温度为 35℃。不同光照处理 ,室内连续光照下菌落生长量最小 ,1 2h光照 1 2h黑暗下产孢量最大 ,全黑暗下产孢量最小。病菌对碳源的利用 ,以木糖、葡萄糖对菌落发育最好 ,可溶性淀粉最差 ;产孢以葡萄糖最好 ,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最差。对氮源的利用 ,以硝酸钾为氮源菌落发育最好 ,对磷酸二氢铵的利用能力最差 ;产孢以天门冬酰胺最好 ,氯化铵、蛋白胨和磷酸二氢铵不产孢。  相似文献   

13.
对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 .GI024 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 .GI024 在20 ~ 37 ℃下生长较好, 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4 ℃时不能生长。该菌在pH 值为5.5~ 7.5 菌落生长较好, 最适生长pH 值为5.5, pH 值4.0 ~ 7.5 产孢较多。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有一定影响, 黑暗、连续日光灯照射(24 h)、黑暗与日光灯(14 h)交替处理对菌落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 2 h 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无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糊精、麦芽糖、DL-丙胺酸和L--丙胺酸有利于该菌生长和产孢。表4 参14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板蓝根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对4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相对湿度条件下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以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1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5℃,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6,产孢最适pH值为5,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菌株P2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株P4、P5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7,最适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表明不同寄主、不同菌株的生存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5.
宁夏枸杞炭疽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宁夏枸杞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2~31 ℃为最适温度,有利菌落生长、产孢,接种孢子6 h可萌发.相对湿度90%(RH)以上时,有利孢子萌发.碳源以葡萄糖、甘露糖对菌落生长有利,可溶性淀粉对产孢有利.氮源以蛋白胨菌落生长最快,硝酸钾、蛋白胨、尿素产孢量较大.孢子喜在弱酸条件下萌发,pH值4~5时有利菌落生长.连续光照有利菌落生长、产孢.10℃以下,40℃以上不能正常产孢,萌发.致死温度为55 ℃.  相似文献   

16.
银杏内生镰刀菌GI024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GI024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内生镰刀菌Fusarium sp.GI024在20~37 ℃下生长较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5 ℃,4 ℃时不能生长.该菌在pH值为5.5~7.5菌落生长较好,最适生长pH值为5.5,pH值4.0~7.5产孢较多.光照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有一定影响,黑暗、连续日光灯照射(24 h)、黑暗与日光灯(14 h)交替处理对菌落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2 h紫外线照射对菌落生长和产孢无抑制作用.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糊精、麦芽糖、DL-丙胺酸和L-α-丙胺酸有利于该菌生长和产孢.表4参14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及培养温度对治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菌株LA和LD菌落面积、产孢量及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A在SMAY和PPDA培养基上的菌落面积较大,在SDAY上次之.在PCA上最小,且在SMAY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LD在SMAY、PPDA和SDAY培养基上的菌落面积较大.在PCA上较小.且也在SMAY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高;LA在30℃下生长较快,而LD则在25℃生长较快.但2种菌株均在25℃下产孢量较高;在SMAY上培养的LA、LD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毒力较高.LT50分别是4.3212d和4.8902d。  相似文献   

18.
用紫外光(uv)对Bt-8010及Bt-7216进行不同照射时间处理,然后再置于平板上培养24h,结果表明,Bt-7216在uv处理11min后全部失活,而Bt-8010在uv处理13 min仍有活性。从uv处理时间的长短及平板上出现菌落的多少得知,Bt-8010对uv的抗性比Bt-7216对uv的抗性强。Bt-8010经紫外线照射13 min,培养24 h后发现有2个菌落发生明显的变异,Bt-7216有1个菌落发生明显的变异;菌落比原始菌落小,涂片后油镜观察,其菌体要比原始菌体小,为明显的变异菌株。  相似文献   

19.
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Mart) Sacc]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川芎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落直径为7·09cm,产孢量为14·31×107个/皿;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为28℃,菌落直径7·13cm,产孢量7·06×107个/皿;最适生长pH6,菌落直径6·10cm,产孢量4·52×107个/皿;碳源以蔗糖生长最好,菌落直径5·83cm,产孢最适为果糖,产孢量4·91×107个/皿,氮源以硝酸钾生长最好,菌落直径6·20cm,牛肉膏产孢最好,产孢量3·34×107个/皿;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萌发率达86·43%,最适湿度为水滴,萌发率89·38%,孢子萌发的最适pH6,萌发率63·46%,高于pH8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3℃。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鉴定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并探明其体外生长速率。[方法]用马铃薯葡聚糖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病原真菌,以真菌体外培养时的菌落形态和回接试验中的病兆特征和再分离真菌的菌落形态进行形态鉴定,以真菌ITS序列扩增与比对进行分子鉴定,用体外培养时病原真菌菌落直径和厚度的增加速率来表征其生长速率。[结果]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体外培养时,双孢柱孢菌落的直径和厚度增大最快,其次为人参链格孢的,槭菌刺孢的则最慢;在同一培养时间,不同真菌的菌落直径、厚度间的各自差异仅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文山三七根腐病、黑斑病和圆斑病的主要病原真菌分别为双孢柱孢、人参链格孢和槭菌刺孢,当三种病害同时发生时,根腐病将蔓延最快,黑斑病次之,圆斑病则最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