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地貌分区、高程分带、坡度分级和叠加分析等过程,分析了湖南醴陵市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中南丘陵区地形对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的河谷平原.土地利用方式以水田、城乡建设用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以水田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为主要特征;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山地和丘岗坡地,土地利用方式以旱地和林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旱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陈莉  王青 《广东农业科学》2019,46(1):141-147
【目的】探究岷江上游藏区聚落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布。【方法】利用岷江上 游 1995、2005、2015 年 3 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 CA-Markov 模型模拟预测了 2025 年岷江上游的土地利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对岷江上游藏区聚落 4 期土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前期只有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他用地增加, 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波动最大,总面积增加 139.52 hm2,而建设用地和裸地的增幅分别为 92.16% 和 25.72%;中期 只有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动态度波动最大,总面积增加 1 943.03 hm2,其他用地面积虽然减少,但动态度 变化不大;而近期裸地和旱地扭转减少的趋势变为增加,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 1 735.45、1 367.14 hm2,减少的 部分主要去向为建设用地和裸地。从整个研究期来看,研究区各类型土地所占比例变化很小,建设用地、裸地 以及旱地数量都有所增加。【结论】模拟结果具有一定可行性,较好地体现了岷江上游藏区聚落土地利用动态 变化的趋势,可对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3年和2009年两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资料,结合GIS与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将湖南省醴陵市土地利用方式划分为水田、旱地、园地、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7种景观类型,在ERDAS 8.6、Arc GIS 9.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支持下,从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面缘比、Shannon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方面对醴陵市景观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2009年间,醴陵市土地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水田、旱地、园地、未利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水域则在增加;从景观组分来看,斑块面积、斑块数目、斑块密度、面缘比、Shannon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土地利用变化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各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向着林地、城乡居民工矿用地与水域发展,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扩张、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开发等活动是醴陵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凯里市旁海镇猴场村和大堡村为研究区,利用施工前、后实测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GIS分析技术及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水田、旱地、道路、田土坎、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等的综合整治,调整了凯里市旁海镇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新增水田2.1255hm2,新增水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8%,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3.40%;旱地增加了0.9344hm2,占研究区总面积0.9584%,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10.72%;农村道路增加了1.1114hm2,面积增量占研究区总面积1.14%。经过土地整治,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景观优势度,增加景观稳定性;水利系统和道路系统的重新设计,促进了生物之间的交流、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传递,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张红  王振锡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84-11385,11393
通过分析1998~2008年新疆温泉县土地利用详查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研究区近11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表明:近11年来,温泉县农业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林地和园地面积累积增加2855.59hm2,但耕地和牧草地均有所减少。各种建设用地面积也表现为增加态势,其中水利设施用地增长速度最快,累积增加面积为147.31hm2。由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加大,使得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6.
选取重庆市石柱县为样区,使用TM、SPOT-5影像及其它相关基础图件数据,运用Markov模型对研究区1995~2015年近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样区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上呈现为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其中林地和耕地所占总面积的比例超过了90%。2样区1995~2015年,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随时间变化存在差异:草地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域变化不显著。3样区五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格局变化上主要呈现为耕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四者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醴陵市为研究案例,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野外调查资料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多种数据,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地开展了中南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醴陵市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水田、旱地、园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和林地快速增加;应用因子分析将醴陵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可以归纳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4个因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人丈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表达为函数关系,从中可知各人文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同,其中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子的作用最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因子次之.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松嫩沙地土地利用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嫩沙地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区1990—202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空间格局上,耕地面积最多,2020年耕地总面积达162 309.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04%;其次为林地,2020年林地总面积96 431.7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35%。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看,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加,共增加了2 337.43 km~2,且建设用地的增加大都是由耕地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吉林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规律,选取1987年、2000年、2013年3期专题制图仪(TM)影像为数据源,分析2000—2013年吉林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覆被演变;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2013年预测数据,与解译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整体kappa系数为76.3%,模拟精度较高;并基于2000年、2013年解译数据,模拟预测了2026年和203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对各时段土地动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吉林西部地区土地利用以旱田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50%以上;在2000—2013年年间,水田、居民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增加明显,林地和沼泽地面积减幅较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水田;2013—2039年土地类型大体保持2000—2013年的演变趋势,即随着人类活动加强,居民及工矿用地、水田面积持续快速增加,林地和沼泽地面积不断减少,吉林西部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发生改变,生态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岷江上游地区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侵蚀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研究了该地区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具有很大的关系,土地利用直接影响着土壤侵蚀强度及空间分布.岷江上游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裸岩和建设用地侵蚀面积仅占0.1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强度指数不同,依次为:旱地﹥低盖度草地﹥其他林地﹥中盖度草地﹥水域﹥高盖度草地﹥建设用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有林地﹥水田﹥裸岩.土壤侵蚀以微度水蚀为主,占35.43,主要发生在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14.24和11.70;轻度及中强度水蚀则多发生在中盖度草地;随着土壤侵蚀强度增加,旱地侵蚀面积逐渐增大,且远远大于水田;冻融侵蚀占研究区总面积26.96,多分布在中盖度草地,为20.89.因此,合理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对于减轻水土流失,控制土壤侵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至关重要,也对促进该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醴陵市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限制因子修正法,估算了醴陵市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同时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醴陵市土地的开发空间和生产潜力较大,水稻、玉米、花生3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指数分别为74.28%、86.52%、84.94%.尚有较大的土地生产潜力有待开发;在现有条件下,醴陵市的土地资源可以满足当地人口"小康型"的生活标准,但是醴陵市面对不断激增的人口和人民广泛的致富要求,还需不断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用地矛盾;切实保护耕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以非点源污染严重的无锡市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SCS曲线方程和USLE方程估算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而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带来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无锡市2000 ~2008年总氮(TN)负荷增幅为4.75%,总磷(TP)负荷增幅为3.28%.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和单位面积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对污染负荷贡献率均在90%以上;从单位面积污染贡献上看,对TN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及城镇建设用地,对TP贡献率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农村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贡献率也在发生变化,城镇建设用地对TN和TP的贡献率变化最为突出,分别上升了21%和17.4%;农村建设用地的TN和TP贡献率分别下降了22.3%和19.9%;农用地贡献略为减少;林地、荒地和水域贡献率略为上升.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两型社会建设,从宏观层面对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分3个项目层,选取18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综合评判法计算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3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和8个县的中心建成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的相对土地利用潜力综合水平,其中权重采用客观附权法———改进的熵值法求得。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中,土地利用潜力大的是长沙市区;土地利用潜力中的是宁乡县、湘潭市区、炎陵县、韶山市、株洲市区、望城县、湘潭县、株洲县;土地利用潜力小的是攸县、醴陵市、茶陵县、湘乡市。  相似文献   

14.
在GIS支持下研究1993,2000及2007年珲春市的土地利用状况,定量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过程、单项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度、土地利用偏离度、多样性及土地利用程度.结果表明,1993~2007年,林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最大,占总面积变化的86.41%,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单一,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活动对自然景观的干预增多.此研究将为珲春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RS和GIS的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90、2005和2015年共3期Landsat卫星影像资料及其他辅助资料,运用遥感(RS)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进行监督分类,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分别制作3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图,分析西藏林芝地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水域为主,其中林地面积最大,占林芝地区总面积的52.5%;其次为未利用地,占25.9%。1990—2015年,林芝地区林地面积减少118.4 km~2,变化面积最大,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次之,面积分别增加32.65和32.06 km~2,水域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由草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面积增加26.89 km~2,主要由林地转化而来;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16.96和9.84 km~2,变化幅度相对最小。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林芝地区北部变化明显强于南部变化。  相似文献   

16.
北运河下游不同土地利用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我国北方地区以圩区为主要形式的北运河下游农业灌溉区——天津武清区和北辰区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监测,采用美国土壤通用流失方程(USLE)、降雨径流模型(SCS-CN)、综合径流系数法等,结合GIS技术,分别估算了透水地面和不透水地面的氮磷负荷量。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总氮、总磷的年负荷量分别为2865.04t.a-1和101.22t.a-1,不透水地面所产生的TN、TP负荷量分别占研究区污染负荷总量的81%和67%,透水地面所产生的TN、TP负荷量分别占研究区污染负荷总量的19%和33%(且污染物形态以溶解态为主,分别达到了81%和74%)。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总氮流失主要来源于村庄(贡献率为49%)、城镇(贡献率为17%)和耕地(贡献率为16%),而总磷主要来源于村庄(贡献率为31%)、耕地(贡献率为23%)和城镇(贡献率为19%)。从产污强度来看,城镇用地是最高的,是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南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利用统计资料对湖南醴陵市近55年来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南丘陵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系统压力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最后根据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3年和2003年2个时期的TM和ETM图像作为基本的信息源,在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Erdas软件对三江平原地区湿地数据进行提取。结果表明:(1)从土地变化结构上来看,2003年较1993年,三江平原的湿地、林地、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湿地减少的最多,达到75.05%;耕地、水域、居民点面积增加,其中耕地的面积增加最大,为23.32%。(2)通过三江平原湿地空间变化分析可知,10 a间耕地增加了924 513.33 hm2,湿地变为耕地414 125.33 hm2,占湿地减少面积的70.46%,湿地转化为耕地的贡献率为44.79%;但是耕地转换为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很少。从得到的结果分析,影响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变化有3个原因: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使湿地面积退缩;人口增加加快了人类开垦湿地的步伐;空间区位因子的变化对于湿地的减少具有很大的影响。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了合理利用三江平原湿地和相应的保护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最大似然法、空间叠加技术和转移矩阵,提取1993、2001和2007年厦门市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城市扩展空间特点及其驱动力,探讨优化厦门市城市空间扩展的策略.结果表明:1993--2007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高达35.79%,其中1993--2001年的变化面积为2001--2007年的两倍多;14年间,建设用地面积扩展年变化率为6.35%,扩展面积中耕地所占比例超过50%;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外商投资、政策法规及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