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封顶方式对南疆机采长绒棉株型性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以机采长绒棉‘新78’为试验材料,在新疆阿瓦提县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人工打顶(MT)、化学封顶(CT)、缩节胺(DT)和化学封顶(CT)+缩节胺(DT)4个处理,测定并分析不同打顶方式对机采长绒棉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T处理株高和主茎节间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株高较MT处理、CT处理和CT+DT处理增加3.91%、4.79%和7.99%,CT+DT处理对株高的抑制效果最强,MT处理和CT处理无显著差异,但DT处理蕾铃脱落数显著增加28.44%~62.60%;与MT处理相比,封顶40 d后DT处理和CT+DT处理叶绿素SPAD值显著降低4.51%和3.30%,生物量积累量则显著减少12.21%和14.86%,DT处理蕾花铃占比最低,分别较MT处理、CT处理和CT+DT处理降低19.87%、21.12%和17.55%;不同封顶方式对上部铃数、单铃质量及籽棉产量存在显著影响,处理间单株结铃数、单铃质量和籽棉产量均呈现为MT>CT>CT+DT>DT处理的变化规律,DT处理单铃质量显著较MT处理和CT处理减少4.13%和3.21%,MT处理和CT处理籽棉产量较DT处理显著增加20.24%和13.27%,而MT处理和CT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DT处理抑制生物量向生殖生长的转变,减少上部结铃数和单铃质量,不利于产量形成,而CT处理可有效调控长绒棉的生长,有利于蕾花铃的发育及合理分配,且可保证产量与人工打顶无差异,可以起到人工打顶的效果,是南疆长绒棉较为理想的封顶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 稻曲病是吉林省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害,近几年发生与危害日趋严重。省内用多菌酮对稻曲病进行过防治试验与应用,但成本高,使用不方便,推广受到很大限制。1987—1989年开展DT杀菌剂防治稻曲病的研究,经小区试验和万亩生产示范,证明50%DT杀菌剂对稻曲病防治效果好,达90%以上。DT杀菌剂成本低,比多菌酮便宜一半,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与DT40 sIgM λ轻链的相互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sIgM λ轻链在IBDV感染法氏囊B淋巴靶细胞过程中的作用,对DT40细胞sIgM λ轻链与IBDV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利用蛋白表达、VOPBA试验、病毒结合与结合抑制试验检测了sIgM λ轻链及DT40细胞结合IBDV的能力。结果表明:sIgM λ轻链在体外能够特异性地结合多种不同毒株的IBDV,这种结合与病毒毒力无关;病毒结合与结合抑制试验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DT40细胞可以结合IBDV,这种结合能够被sIgM λ轻链特异性单抗有效阻断。研究结果表明,sIgM λ轻链是DT40细胞膜表面上IBDV的重要结合位点之一,这为进一步利用DT40细胞研究IBDV感染B淋巴靶细胞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杨树细菌溃疡病已在东北杨树栽培地区大面积发生,危害黑杨派,青扬派与黑扬派杂交种及无性系。通过抗病良种筛选试验,在黑龙江省选出Lz_2(辽杂2号)、A_(15)(小黑×波)、613(银×中)、A_(102)(小黑×黑小)♂、A_(98)(小黑×黑小)5个抗病优良品种。对轻病树可用50%DT杀菌剂、40%复合克菌灵、10%双效灵、5万ppm/ml井岗霉素、12.5%氯霉素灌根或注干,均有显明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纽荷兰110—90DT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具有特殊的力位混合调节功能。正确地使用纽荷兰110—90DT的力位混合调节装置,可充分发挥该机的牵引功率。下面就谈一下正确使用纽荷兰110—90DT力位混合调节装置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6.
夏闲期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9,(1):65-68
通过田间取样和实验室测定分析,研究免耕(NT)、深翻(DT)和深松(SS)3种夏闲期耕作措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氨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氨化细菌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播种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在SS,DT处理下显著高于NT处理;在越冬期,SS处理的氨化细菌数量显著高于DT处理;收获期NT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高,SS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低,NT处理的细菌与真菌的数量比值高于SS处理。NT处理微生物菌群较稳定,而SS处理及DT处理的微生物在播种前数量较高,在后期微生物数量降低。  相似文献   

7.
2004、2005年对丁草胺在毛豆及其土壤环境中的残留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丁草胺残留动态为:2004年施用量80g/666.7m2的按Ct=2.0046·e-0.1419t降解,DT50=4.9d、DT99=32.5d;施用量160g/666.7m2的按Ct=4.1023·e-0.1429t降解,DT50=4.9d、DT99=32.2d。2005年施用量80g/666.7m2的按Ct=2.0724·e-0.1315t降解,DT50=5.3d、DT99=35.0d;施用量160g/666.7m2的按Ct=4.4136·e-0.1352t降解,DT50=5.1d、DT99=34.0d。毛豆种植12~15d后植株中丁草胺残留量最高,其后逐渐降低,在毛豆采收时(种植后65d),除在土壤中尚能检测到痕量的丁草胺外,毛豆植株和豆荚中均未检测到丁草胺的残留量。对分析方法的适合性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土壤、毛豆植株和豆荚样品分别为82.6%~101.5%、87.6%~103.5%和85.0%~98.9%,RSD分别为1.95%~5.93%、1.67%~7.84%和3.78%~6.12%,最小检测量0.001ng,土壤和毛豆的最小检测浓度分别为0.001和0.0005mg/kg。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粉垄耕作对甜高粱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农牧场,以BJ0603为供试品种,设置传统耕作(CK)、粉垄30 cm(FL30)、粉垄50 cm(FL50)和深翻40 cm(DT40)4种耕作方式,测定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叶片光合生理指标.结果 表明,相比CK和DT40处理,粉垄耕作(FL30和F...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两年我们摸索出了樱桃病毒病的防治新方法,效果显著,达98%,供大家参考。叶面喷雾DT病毒原粉25克+曲叶病毒原粉25克+3盖鱼蛋  相似文献   

10.
在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以矮抗58为材料,探讨旋耕高氮(RT+HN)、旋耕中氮(RT+MN)、旋耕低氮(RT+LN)、深耕高氮(DT+HN)、深耕中氮(DT+MN)、深耕低氮(DT+LN)6个处理对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微生物学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期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和施氮组合并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耕作方式来看,与旋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可显著降低15~35 cm土层土壤的容重,深耕处理15~25 cm和25~35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5.9%和7.7%;可显著提高苗期15~3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可提高15~2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提高15~2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可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可显著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2 a分别增产7.5%和7.7%。从施氮水平来看,施氮水平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氮肥能够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增加;与中氮和低氮处理相比,2 a高氮处理分别增产2.3%、2.6%和7.2%、6.9%。从不同处理来看,DT+HN/MN处理对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效果较好,对增强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较好;小麦产量以DT+HN处理最高,DT+MN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RT+LN处理最低,DT+HN处理分别较DT+MN和RT+LN处理增产2.7%和14.7%。综合考虑,DT+MN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适宜黄土高原东部旱地小麦的轮耕模式,试验于2013—2016年连续3 a在闻喜旱地小麦试验基地进行,于每年7月上旬休闲期进行处理,设4个轮耕处理,分别为免耕/免耕/免耕(NT/NT/NT,CK)、深翻/深翻/深翻(DT/DT/DT)、深松/深松/深松(ST/ST/ST)、深松/深翻/深松(ST/DT/ST),研究轮耕对旱地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轮耕较免耕/免耕/免耕(NT/NT/NT)处理可增加群体分蘖数,提高小麦冬前分蘖速率、群体分蘖力及茎蘖成穗率;提高小麦各生育时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小麦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可孕小穗数及其占比;可提高穗数6.93%~15.85%,穗粒数2.06%~8.67%,千粒质量0.14%~5.63%,产量13.71%~24.84%,以深松/深翻/深松(ST/DT/ST)处理效果最好。旱地麦田休闲期采用深松、深翻交替耕作有利于冬前分蘖、有效穗形成,可提高叶面积,从而提高干物质量,最终优化群体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对30%的DT(琥珀酸铜)、新植霉素、食醋、大蒜浸提液及新植霉素+食醋五种药剂防治黄瓜(Cucumis sativus L.)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效果的观察分析,筛选出了防效较好的新植霉素+食醋组合,防效为50%,以及30%的DT,防效达39.2%,认为此结果可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区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土壤耕作技术对小麦出苗质量、根系功能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 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翻耕、耙、镇压3个因素组合配套实施8个处理,分别为深翻耕+旋耕(DT+RT;DT:30 cm,RT:15 cm)、深翻耕+耙(DT+H)、深翻耕+旋耕+镇压(DT+RT+C)、深翻耕+耙+镇压(DT+H+C)、旋耕(RT)、旋耕+耙(RT+H)、旋耕+镇压(RT+C)、旋耕+耙+镇压(RT+H+C)。对小麦出苗率及幼苗质量进行调查,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对根系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灌浆期对小麦籽粒性状、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小麦播种后20 d,不同土壤耕作处理间幼苗质量差异显著。旋耕后出苗整齐度高于深翻耕,而深翻耕后出苗率、基本苗数和株高高于旋耕。相同耕、镇压因素处理下,耙后出苗率增幅为1.0%—5.7%,相同耕、耙因素处理下,镇压后出苗率增幅为0.06%—8.3%;同时深翻耕后,极少出现缺苗、断垄,RT处理缺苗、断垄的累计长度最高,两年平均为55 cm。从越冬期到蜡熟期,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T+H+C处理最高;在越冬期和拔节期,镇压和耙处理后,与无镇压、耙处理相比,根系活力均提高。单株次生根数目在抽穗期达到最大,DT+H+C处理最高,两年最高值分别为45.2条与40.2条;与无耙处理相比,耙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4.8%,与无镇压处理相比,镇压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2.2%。花后5—10 d,DT+H+C和RT+H+C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0 d达到峰值,其中DT+H+C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高1.0%—19.4%,达显著水平。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在花后0—15 d,DT+H+C处理增长最快,DT+RT处理增长最慢,花后25—30 d,DT+H+C处理千粒重最高,较RT处理提高20.8%。从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DT+H+C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耙和镇压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并不规律,籽粒产量均有明显提升,幅度为1.4%—12.2%。经济效益方面,与当地以往耕作方式RT相比,RT+H、RT+H+C、RT+C、DT+H+C、DT+H处理所得效益均高于RT处理,其中DT+H+C处理产生经济效益最高,两年平均比RT处理高12.3%。【结论】 黄淮平原农作区当前一年两熟制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技术影响幼苗质量,旋耕有利于出苗的整齐度提高,而深翻耕则有利于出苗率及幼苗均匀度提高,株高增高,为冬前形成壮苗奠定基础;深翻耕将耕层加深,利于根系下扎,促进次生根数目的增加以及耕层根系活力的提高,间接影响籽粒产量。综合考虑植株根系生长发育、生育后期籽粒灌浆速率、粒重形成和产量表现等,研究认为黄淮农作区DT+H+C处理土壤耕作技术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几种杀菌剂防治稻曲病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抑菌试验。比较DT(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福星、络氨铜、宁南霉素等4种药剂对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Cke.)Tak.的防治效果。筛选出DT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可靠药剂,探索了稻曲病抑菌试验的方法。并对铜制剂的药害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如吉研3、吉研4、九白1号、吉研1号、通园4号、长春快菜为搭配品种。 2、种子处理根据病害种类选其一: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40%细菌灵片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软腐病防治);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拌种(防霜霉病);50%DT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4%拌种(防黑腐病);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0.3%拌种(防黑斑病)。  相似文献   

16.
电子控制柴油发动机可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污染排放,控制燃油供给系统,在各种载荷及工况下保证最佳的性能,并提供附加操作向导功能,如车辆巡航控制及限速、发动机保护与故障检测等,这些优点使电控柴油发动机越来越被普遍使用。笔者以美国NAVESTAR集团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DT466E型电控柴油发动机为例,探讨电控柴油发动机故障检测与维修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鲜食玉米新品种试验共有7个参试品种,对照为云超甜2号(CK1)、珍糯玉1号(CK2)。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DT01比对照(CK1)增产11.4%;糯玉米DN01、DN02、DN03、DN04,分别比对照(CK2)增产58.6%、54%、17%、66.4%。DT03、DT02在此试验可作淘汰的组合,DT01、DN01、DN02、DN03、DN04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8.
山东桑树细菌性疫病除有黑枯型和缩叶型外,近年在多地连年出现新症状类型——断柄型。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及生理生化性状比较表明:该病病原菌与江苏、浙江的断柄型细菌性疫病病原为同一致病型。室内药物筛选、田间防效研究认为:该病宜于桑树发芽脱苞前喷施30%琥胶肥酸铜(DT)悬浮剂500 mg/kg,防效可达84.4%,其次喷施链霉素或盐酸环丙沙星或盐酸恩诺沙星100 mg/kg液。  相似文献   

19.
以酒泉典型绿洲区盐碱地为例,研究了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盐分、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2年不同耕作方式0~60 cm土壤含盐量均呈下降趋势。2015年播前0~60 cm土层返盐量以DT1处理最高,以ST处理最低。DT1处理收获后0~20、20~40、40~60 cm土层含盐量较播种前分别降低40.3%、52.0%、47.6%,DT2处理分别降低40.4%、52.1%、46.6%,ST处理分别降低37.2%、52.1%、43.3%。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0~60 cm含盐量上行、淋溶幅度较大。2016年播前DT2处理0~60 cm土层含盐量均表现最低,DT1处理收获后0~20、20~40、40~60 cm土层含盐量较2015年播前分别降低了42.6%、54.1%、53.8%;DT2处理0~20、20~40、40~60 cm土层含盐量较2015年播前分别降低了56.1%、66.4%、59.6%;ST处理0~20、20~40、40~60 cm土层含盐量较2015年播前分别降低了39.7%、59.6%、40.9%。连续耕作2年,0~60 cm土层脱盐率以DT2处理最高,适度耕作利于盐碱化土壤的改良。不同耕作方式连续2年均能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全氮量、速效磷量,其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幅度达2.34%~5.85%,且处理间差异显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增加效应,DT2处理明显优于其他2种方式。3种耕作方式连续2年向日葵产量DT2处理最高,产量达2 632.5 kg/hm~2和3 036.0 kg/hm~2。DT2、ST处理与DT1间2年差异均极显著。说明适度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形成有利,这一结果与土壤盐分的表现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鲜食玉米新品种试验共有7个参试品种,对照为云超甜2号(CK1)、珍糯玉1号(CK2).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DT01比对照(CK1)增产1 1.4%;糯玉米DN01、D02、DN03、DN04,分别比对照(CK2)增产58.6%、54%、17%、66.4%.DT03、DT02在此试验可作淘汰的组合,DT01、DN01、DN02、DN03、DN04有待进一步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