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倒伏的玉米不但减产,给收割带来极大的麻烦,还会引起翌年玉米自生的问题。引起玉米倒伏的原因不只一种,但多数是间接的。本文提出了整个玉米生长季节中防止倒伏的逐步措施,指出检查哪些方面和怎样防止倒伏,或怎样把玉米倒伏减至最低限度。播前玉米播前所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和管理措施,可以限定收获时是否倒伏。以下逐个  相似文献   

2.
玉米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倒伏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引起玉米倒伏的原因、倒伏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并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应加强对玉米抗倒性的研究,为抗倒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抗倒伏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定抗倒性不同的10个玉米品种,对现有玉米抗倒伏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玉米抗倒伏综合评价方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倒伏系数是株高、单茎鲜重、茎秆机械强度和根量的综合体现,倒伏系数与倒伏程度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茎秆机械强度和根量对玉米倒伏系数有较大负作用,单茎鲜重和株高对倒伏系数的直接和间接的效应都较小。聚类分析将10个品种划分为5个倒伏级别。以倒伏系数为评价标准,能客观准确地反映10个玉米品种的抗倒性,抗倒性强的品种倒伏系数较小,依据倒伏系数可以建立玉米抗倒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机械化收获对玉米抗倒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给机收玉米抗倒伏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玉米倒伏的类型与危害,阐述了玉米倒伏的影响因素与化学调控措施,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深州市常年种植夏玉米面积约4.3万hm2,近年来,玉米倒伏现象时有发生,令广大玉米种植户叫苦不迭。结合近几年农户的种植经验,针对近年来夏玉米倒伏现象,分析倒伏的主要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夏玉米倒伏及化控抗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倒伏是制约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创新防止倒伏的技术措施是目前玉米高产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化控技术是除品种选择外解决作物高产与倒伏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内外学者从农艺性状、解剖学特征、生理代谢变化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对作物化控抗倒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综述黄淮海平原区夏玉米倒伏分类、发生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化控技术对玉米抗倒伏的调控机制及其应用的发展历程,对解决该地区玉米倒伏问题实现高产、抗倒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文论述了引起玉米倒伏的主要原因:品种因素、强降雨和大风、施肥因素、种植密度、病虫为害,并提出防治玉米倒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玉米倒伏和扶直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2年受台风“布拉万”影响吉林省玉米乳熟期大面积根倒伏。针对玉米倒伏进行倒伏后扶直及不同扶直时间的产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台风造成倒伏玉米平均减产10.16%~24.43%;3 d内及时扶直可挽回产量损失11%;扶直抢救在考虑倒伏后不同时间段的同时也要考虑土壤含水量,扶直以20 cm土层体积含水量超过25%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和拉力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力和拉力试验,研究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力能较好反映出穿刺力与倒伏的关系;主茎与地面呈45°夹角时的拉力能较好反映出拉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密度、茎秆穿刺力和茎粗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因素,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可以作为测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深松方式与施氮量对玉米茎秆解剖结构及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不同深松方式和施氮量下玉米茎秆解剖结构的变化为研究内容,从微观角度研究玉米倒伏机理及调控措施.结果表明,茎秆表皮厚度、维管束的数量和面积、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与倒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深松及适量施氮均可调节维管束结构.对倒伏率的影响,维管束面积表现为大维管束大于小维管束;维管束内部结构表现为韧皮部面积大于木质部面积.深松和施氮均提高了维管束的输送效率.玉米倒伏率与茎秆中含氮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含磷量和含钾量的关系不密切.玉米茎秆的抗折强度与倒伏率呈负相关关系,适量增施氮肥可提高茎秆的抗折强度.施氮量为225 kg/hm2时结合隔行深松,玉米茎秆维管束内部结构发达、输送效率最高、抗折强度最大、倒伏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