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及其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简述了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历史以及除草剂的作用机理,分别介绍了抗EPSPS抑制剂基因、抗ALS抑制剂基因、乙酰CoA转移酶基因、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和原卟啉原氧化酶基因这6类抗除草剂基因的来源,抗性机理以及目前它们在转基因水稻上的应用。最后,对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性,转基因释放、飘移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转基因水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作物育种信息》2005,(1):21-21
阿根廷政府2004年7月中旬已批准可以在国内种植一种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玉米。  相似文献   

3.
<正>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常规育种技术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已在全球范围内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商业前景。自1996年首次商业种植转基因大豆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经连续10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累计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约为4.75亿hm2。2005年转基因作物全球种植面积达到  相似文献   

4.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潜在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目前是杂草科学界议论的焦点,以转基因性状而论,发展最快的是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本文论述了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在具体实践应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具体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5.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育种筛选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建立了一个以除草剂抗性为选择标记的玉米(Zea mays L.)转基因育种中的早期世代批量快速筛选技术.通过对玉米自交系铁7922、吉8902、丹340、PA91以及转Bar基因PA91玉米PA91TBA523在营养钵中浸灌250mg/L、500mg/L、1 000mg/L、1 500mg/L不同浓度的Basta除草剂的萌发试验,确立了不能正常生长的临界浓度:铁7922在250 mg/L的除草剂中无法生长,吉8902在500 mg/L的除草剂中无法生长;转基因材料PA91TBA523在除草剂达到1 500 mg/L仍与不浸灌除草剂的对照无明显差异.利用此方法对花粉管通道法转化获得的转基因T0植株的种子进行鉴定和筛选,从T0植株种子(T1)获得阳性植株6株,3株获得种子,对获得的种子(T2)再做除草剂筛选,抗性植株PCR检测均表现阳性.对以往的转基因T3做批量规模筛选,可以淘汰大量(70%)非转基因和表达不强的株系或个体,减少了田间种植工作量,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含草铵膦乙酰转移酶基因(phosphinothricin acetyl transferase gene,bar)为筛选标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为研究材料,通过叶片喷雾法和叶片离体平板培养法试验,建立快速有效鉴定转基因玉米的方法,并探索可有效区分转化和非转化植株的筛选剂剂量。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能快速、有效、方便地鉴定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2000mg/L草铵膦叶片喷雾和培养基中含有5mg/L草铵膦叶片离体培养可快速有效区分是否转入bar基因。通过Bar试纸条分子检测法验证了该鉴定方法的准确性。该鉴定方法的建立为快速有效的筛选大量转基因材料节约大量时间和经费。本研究建立的鉴定方法在转基因材料鉴定和转基因安全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杭除草剂玉米CC-2,研究其在栽培地与荒地环境中的生存竞争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栽培地环境中,转基因玉米CC-2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在生育期、株高、产量等方面均一致,可正常生长;在荒地环境中,转基因玉米CC-2及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与杂草相比不具竞争优势,无杂草化风险。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玉米的发展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逐步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它为解决人口膨胀、粮食安全、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等问题提供了契机,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转基因农作物的特殊性,在  相似文献   

9.
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烟草问世以来,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种植面积直线上升。随着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科研工作者们对此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1)转基因作物的杂草化问题。这里面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转基因作物自身的杂草化问题。多数研究表明转基因并没有提高作物的生存竞争能力,在没有选择压力的自然条件下,即使转入了抗病抗逆基因,转基因植株的生存竞争能力也没有增加,因此杂草化的可能性很小;二是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漂移使得同种或近缘野生种获得某种抗性而成为更加难以防除的“超级杂草”问题。由于不同植物种间杂交能力不同,外源基因转移并稳定遗传的几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作物的风险眭也不同,因此必须经过长期的监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转基因作物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抗除草剂草丁膦转基因玉米后代筛选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Bar基因作为除草剂筛选标记基因具有高效、快速、简便等优点。为高效筛选转基因玉米阳性植株,加快转基因玉米纯合速度和回交转育速度,本试验以郑58自交系及其转基因后代种子为材料,优化了筛选抗草丁膦转基因玉米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草丁膦浓度为30mg/L时,利用浇灌的方法可以高效地淘汰大量非转基因植株和Bar基因表达量低的株系或个体。此方法具有筛选效率高、不受环境因素影响等优点,目前已运用此方法,成功地对大量玉米转基因后代进行了筛选。  相似文献   

11.
田间杂草不仅干扰农作物的生长,还可造成农作物产量损失,因此控制田间杂草对农作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对于田间杂草的控制仍然是使用除草剂等化学防治手段为主,但是一些灭生性除草剂不能直接用于农作物伴生杂草的控制,而通过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生物技术培育抗除草剂农作物可很好地克服这一难题。目前,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全世界已广泛应用于抗除草剂农作物的培育,主要综述了这两种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在抗除草剂农作物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正>转基因玉米是世界上第二大已商业化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31%。自1996年开始商业化以来,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面积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2年间增长了117倍。  相似文献   

13.
综述植物性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并对其食用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进行分析。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有很多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植物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不容忽视,应对植物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而全面的评价,加强对植物性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管理。正确认识和对待植物性转基因食品,科学利用和消费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 《种子世界》2012,(9):46-47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重组技术、细胞DNA培养技术或种质系统转化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并能在后代中稳定遗传,同时赋予植物新的农艺性状的技术。自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玉米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商业化。到2010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29个,其中共有16个国家种植商业化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4680万hm2。1目前应用的转基因技术目前应用较多和成熟的转基因技术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PEG介导法、超声波介导法、电击法、子房注射法等,还有近几年才  相似文献   

15.
生物农药即生物源农药,指来自于动物、植物或微生物,具有杀灭农业害虫天然活性的天然生物物质,它包括了植物即微生物的生物农药以及具有农药作用和抗农药作用的转基因作物。这些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针对这类抗虫转基因植物(Bt),在食品中的过敏性、毒性的安全性;植物生态的基因漂流、是否能诱发昆虫产生抗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的评价做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种业导刊》2014,(4):34-34
草甘膦能有效控制危害最严重78种杂草中的76种,占据着农药销售榜的首位。  相似文献   

17.
自从1996年第一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品种商业化种植以来,转基因大豆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2009年种植比例达到77%。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安全性的潜在风险已受到广泛关注。应用现有生物安全评价知识,建立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是减少环境安全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对当前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生产、研发、效益、潜在风险及转基因大豆的环境安全评价方法进行概述,为我国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的商业化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转基因作物及其检测技术与性评价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练兵 《种子科技》2001,19(3):152-154
概述了转基因作物发展态势、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以及检测技术和安全评价问题,并对我国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和利用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产生了转基因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食用中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并总结了这些问题的安全性评价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