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实地调查、资料搜集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坨沼地区草地农业系统综合开发利用的系统动态仿真模型.以典型坨沼地区甘旗卡镇的草地农业系统为例,仿真试验了在不同经营策略下未来十年系统行为与动态.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多目标分析,从中优选出三套可供同类地区参考的经营模式,其中草地农业型(模型Ⅲ)是这类地区发展持续、高效农业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
甘南草地畜牧业中长期发展动力学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甘肃省主要牧区之一甘南草原的畜牧业实际状况,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技术,借助系统动力学流图。数据表格函数,分析甘南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预测了甘南草地畜牧业30年(1990-2020)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甘南草地畜牧业中长期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冷季牧草不足是限制甘南草地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草地季节畜牧业的实施,对提高甘南地畜牧业生产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我国温带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博  史培军 《草地学报》1995,3(2):95-102
本文讨论了我国温带草地放牧系统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的原理与方法,设计了动态监测的数据库与技术系统以及遥感测产和动态监测的有关模型,以期建立可运行的大范围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为草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震  林慧龙 《草业科学》2005,22(1):46-48
对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区域--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草地农业进行了为期6 d的实地考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具有建立生态型长绿草食畜牧业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在发展现代草地农业的初创期,狠抓奶业、肉畜生产这2个利润增长点,成效很大;全州在畜牧业生产的经营模式、体制和机制创新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西南岩溶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资本运营的模式问题.由于草地畜牧业产业链较长,加之资本运营模式具特殊时空效应,其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起耦合器作用,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组成企业集团,创立品牌,引领整个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前行,展现了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系统耦合优势,使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中国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畜牧业在国内乃至国际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现有沙化草地13.3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辽西北地区,也是我省畜牧业重点生产区.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草地的利用方式不当,如超载过牧、掠夺式经营,造成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加速了植被逆向演替,甚至荒漠化.为了寻求适合沙地草地合理放牧利用方式,我们对坨甸地沙化草地进行了定额放牧试验,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信息动态     
虽然任继周院士自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我国农业结构应从谷物农业转向草地农业的观点,但受“以粮为纲”粮食安全观的约束,草地农业在我国仅处于试验阶段.尽管如此,我国草业科学工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完善草地农业理论,集成草地农业技术,凝练草地农业实现路径的研究.任继周院士的科研团队和贵州黔南州晴隆县相关单位通力合作,于21世纪初在贵州成功创建了南方草地农业模式——晴隆模式,该模式得到原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研究司司长黄黔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推动,黄教授多次赴贵州考察草地农业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各界大声疾呼在我国建立草地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7.
山地-绿洲生态系统耦合模式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桂林 《草业科学》2003,20(5):64-66
以肃南作为山地类型,临泽作为绿洲类型,从肃南四季草地草畜系统动态模型出发,通过对山地—绿洲子系统的能流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山地系统应施行草畜种间耦合,并与绿洲系统耦合。同时提出了山地—绿洲生态系统耦合的3种模式及产生的经济效益。指出了冬季补饲还可减小草地牧压强度,提高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人工草地放牧系统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在云贵高原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了单播人工牧草的生长动态,采用生物控制论方法组建了人工草地放牧管理的最优控制模型,并根据试验人工草地的观测结果,地实例进行计算与分析,确定出试验区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优牧草采食量,提出了相应的放牧管理控制对策,为人工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优化模式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在武威县开展的“农业综合科学研究”试验资料和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广泛实践,提出了草木樨在河西商品粮基地草地农业生态工程系统中的种植模式;具体分析了以草木樨为纽带的粮草种植模式的效益、经济生态效价和不同模式的综合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王海波  孙娟  玉永雄 《草业科学》2006,23(12):83-86
草地农业系统作为一个系统模式,本身有其生态效应和工程系统效应。本文就草地农业系统和生态工程技术的基本关系、草地农业系统的生态分析以及草地农业中的关键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从生态工程的整体界面和高度去加强草地农业系统的管理,做到合理利用、良性开发、高效运作,最后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在云贵高原上建植的人工草地为对象,研究了单播人工牧草的生长动态,采用生物控制论方法组建了人工草地放牧管理的最优控制模型,并根据试验区人工草地的观测结果,对实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确定出试验区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优牧草采食量,提出了相应的放牧管理控制对策,为人工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优化模式和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云贵高原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草地资源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增长动态,运用生物控制论方法组建了牧草资源种群保护性利用的最大持续产量模型,并以试验为例,确定了具体的保护指标与放牧管理措施,研究了单播人工草地的最优控制模型与放牧对策,进行了相应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勤 《草业科学》1995,12(1):29-32
1988年,利用红豆草改良长芒草草地,建设人工割草场,显著提高了草地生产能力,经对1988-191年该草地地上生物量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地上生物量动态模型。为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同类草地,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张英俊 《草业学报》2003,12(6):10-17
国家科技部对未来15年畜牧业发展技术提出战略政策。指出要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合理开发1333.3万hm^2南方草山草坡及4000万hm^2农牧交错带。据此,农田草地系统耦合将成为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尤其是农牧交错带和我国南方地区。分析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模式,管理核心是减少农田和草地系统营养物质的外流损失。生产的关键技术有草田轮作技术,农田作物秸秆再利用技术,家畜宿营技术和全日制放牧技术。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22  
西北地区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内,适于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取代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系统。草地农业系统是以草地为主体的大农业生态系统,对其建设主要体现在农牧结合,以牧为主,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特色农业以及抢救生态资产向生态产业转型等。其具体措施为:在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在农区施行草田轮作,对农区和牧区施行系统间的耦合发展。讨论了建立草地农业系统的依据,农牧业发展战略、策略与技术导向以及西北地区农牧业分区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敖汉种羊场为例进行研究。建立了草地畜牧业生产发展总体规划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粮料种植子块,畜群结构周转子块,家畜饲养子块,放牧地子块,饲草生产子块,用此模型定量地描述草地畜牧业系统的动态发展趋势,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坨甸地退化草地围封育草试验始于1999年初,终于2000年末,其目的是恢复和提高由于过牧和开垦而退化的草地生产能力,改善沙地草地生态环境,为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提供有效的技术措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是一个半农半牧县,在这一地区应用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建立一批适度规模的生态模式家庭牧场,改变耕种农业的种植结构,将能够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东华 《青海草业》2008,17(2):21-25
本文依据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现状,认为环境的恶化尤其是水土流失与土壤荒漠化是导致西部地区贫瘠与灾害的主要根源,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其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失调。依据西部的自然生境特点及资源优势,结合前人在该地区开发治理的经验和发展草地农业试点的成果,提出大力发展草地农业是西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看法,阐述了草地农业在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发展草地农业系统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20.
内陆盐渍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兴运  阎顺国 《草业科学》1994,11(4):19-20,23
在任继周教授“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验证了内陆盐渍化地区草地农业的实践意义,并将盐渍地草地农业的概念补充为:耐盐牧草-农作物-草食家畜为整体的农业生态系统,以期改善盐渍地荒芜景观和提高盐渍地的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