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着翻译行为日益职业化和商业化,译者的角色也与传统有所不同。皮姆认为翻译活动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行为,是一项为某一客户提供的、针对既定接受者的专业服务。译者处于两种不同文化的关联处,不应当倾向于两种文化中的某一方。皮姆基于对翻译的职业认识而提出的译者伦理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角度。本文以江西龙虎山旅游翻译为例,在完成翻译任务时,译者应对双方负责,面对文化缺省,适度进行解释补偿。  相似文献   

2.
文化缺省(culture default)指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现象,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对比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三个英译版本,分析了该诗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并提出了文外加注这一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汉英翻译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便是因为文化缺省造成的译文的文化缺失。那么,具体有哪些种类的文化缺失呢?我们能够在日常练习中采取哪些方法来弥补这些缺失,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呢?本文拟就汉英同传中不同种类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主要涉及交际主体和文化语境两个因素。其中,文化语境因素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其重要性体现在对翻译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制约作用。本文以分析“多元系统理论”为出发点,主要从译者、读者、文本复译和翻译批评四个方面指出翻译活动中再度强调文化语境的必要性,并在基础上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沟通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趋同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语际间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义层面的转换,还包括文化内涵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意象的保留、替换、中性化处理都涉及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以后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今 ,社会已跨入 2 1世纪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科技交流频繁 ,文化交流日盛 ,这些都推动着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洽。文化是个很广义的概念 ,它辐射范围包罗万象 ,凡人类创造的一切经验、知识以及生活方式、语言方式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 ,即文化个性 ,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则表现为语言差异 ,语言差异的存在 ,才使翻译有着存在的必要。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语言翻译是不可替代的桥梁 ,它丰富人类文化 ,促进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 ,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翻译的过…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研究了英语和汉语中引喻的基本形式与作用 ,并对引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翻译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英语言中特殊成分文化内涵的可译性与否一直是众多学者所争议的一个话题。木文从英汉语言中“花”的文化内涵的比较入手,并由此联想到文学作品中“花”的英译种种,继而对英汉互译这一特殊的交际过程中文化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译学理论与实践之文化转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译学理论与实践注重的是源语与宿语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且以源语为中心。自从20世纪80、9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界已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画面.翻译本身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转向”背景下的翻译观以及应和时代需要的“通变原则”对指导译者在两种异质文化框架内进行再创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本文在分析前人对“翻译体”现象论述的基础上,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对“翻译体”重新定义,并论述了它与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曹艳爱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80-4882,4908
"公司+农户"模式是我国农业产业化中采用率较高的农产品生产组织模式,但在实践中该模式违约率居高不下。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公司+农户"模式的违约问题进行研究。从渠道权力理论的视角探讨该模式的违约机理和影响因素,从与对方交换关系中获得效用的大小、替代关系的多少和替代成本的高低等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公司+农户"模式中契约关系从签订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脆弱性。要克服"公司+农户"模式中契约的脆弱性,就要扩大契约市场均衡区间,减少市场上的替代关系,提高替代成本,以此提升公司与农户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公司+农户”模式存在的双重道德风险及公司和农户的时间偏好成本,通过静态博弈模型揭示“公司+农户”模式履约率不高的原因在于市场风险的存在,即市场价格的波动,契约稳定的市场价格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特定数值。同时分析违约金额、市场交易成本和时间偏好成本对契约稳定的价格区间幅度的影响,发现违约金额、市场交易成本和时间偏好成本正向影响契约稳定的价格区间幅度。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拒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近年来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背景,力图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城中村"政策执行的视角对文化拒斥"城中村"政策执行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进行探析,进而就如何破解"城中村"改造中的文化拒斥难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因东西方民族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因此不尽相同。这些数字主要涉及"666"777"和"9"的倍数,以及"11"12"40"和"250"等。  相似文献   

15.
"农家书屋"建设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大项目,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与新闻出版部门合作,共同将"农家书屋"建设得更加规范合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介绍了铜仁地区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发展情况,阐明了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公共图书馆在参与"农家书屋"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士"自觉地承担着儒家的社会意识,而"僧人"则以完成生命的超越为己任。在三教合流的传统中,"儒士"和"僧人"的内在文化构成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界分,常常互有融含。故而,论述时只能抽象出其"共相"意义上的概念,各置于"儒""释"系统中剖析其最高价值追求,得出儒士诗重社会伦理,而僧人诗则重解构文化局限,求证生命本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前人乡村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热点问题界定了"大学生工作站"、"新农人"的新概念,提出了相应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丰富大学生工作站的各种功能与平台作用,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林白在《万物花开》中塑造了多种“身体派”,这些身体派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着各自的独特意蕴。结合当代思想界的身体理论以及小说中的暴力场面分析小说中体现的身体意识,及其富含的民间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农家书屋"的现状分析,探究"农家书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农家书屋"科学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