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对于小麦根部产生危害的疾病。得上小麦全蚀病的小麦根部会变成黑色并且腐烂,使得小麦无法正常健康的生长,从而影响粮食的产量。本文主要对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进行了描述以及对于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宁晋县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给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了一定威胁。针对该病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难以根除的特点,连续3a对该县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危害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了解该病的发病症状、规律、影响因素,并在综合防治技术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河南省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国外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发性,危害十分严重,轻病地减产10%~20%,重病地减产50%以上,是我国小麦上的检疫对象之一,目前国内20多中省(区)已有发生的报道。1992~1993年,我们在送检材料鉴定和病害调查中,首次发现该病在我省原阳、浚县、扶沟县发生危害,并有逐渐蔓延之势。如扶沟县包屯镇陈岗村三年前只有一块麦田发病,而今年发病面积扩大了几十倍,造成很大损失。全蚀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病害,一旦 相似文献
8.
2005年5月27日,在宁晋县大陆村赵平邱中村,有农民反映其小麦出现成片白穗,打药、浇水和施肥均不见好转。经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组专家鉴定为小麦全蚀病为害所致。随即对项目区和周围麦田的调查得知,小麦全蚀病不同程度地在大多数麦田零星成簇、点片或连片发生。在同一块地,除成片发生白穗以外,有呈现条带状由重向轻扩展的迹象。不同品种均可感染发病。据跟踪走访农民调查得知,宁晋县去年即有个别地块出现了白穗,但农民对造成白穗的原因不清。从2005年小麦全蚀病在该县的发生程度和发病面积来看,去年的白穗应是小麦全蚀病为害所致。预计今后2 ̄3年,宁晋县将面临小麦全蚀病大面积扩展发生和为害的威胁。据此,小麦植保专家提醒农民朋友,明年要特别关注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 相似文献
9.
小麦全蚀病是毁灭性病害,一般造成小麦减产10%~20%,重病田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我县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给广大农民带来严重的损失。1症状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为根腐和茎腐性病害。苗期发病,种子根及部分次生根变成黑褐色,植株矮小,下部叶片发黄,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抽穗后,重病株早枯,可见田间出现白穗,尤其灌浆—成熟期症状明显,“黑脚”和“白穗”是成熟期所特有的症状。2发病特点小麦收获后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为主要初侵染源,施混有病残体的粪肥也可传播病菌,在新病区种子传病是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我省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於根部及茎基部1—2节处。种子传播是由于病残体残屑夹杂于种子间而引起。感病植株较矮,分蘖减少,茎部叶片变黄,初生根和根茎呈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返青拔节期显现的症状,是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拔节期叶片自上而下发黄,重病株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变黑。在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茎基部1—2节形成明显的“黑膏药”或“黑脚”。病株一般容易拔起,但不易倒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稻曲病主要危害水稻穗部的单个谷粒 ,一般情况下稻曲病的田间病株率在 5 %~ 15 % ,单穗病粒在 10粒以下 ,产量损失3 %~ 5 % ;严重时田间病株率可达 40 %以上 ,单穗病粒数多达 10~ 3 0粒 ,可造成产量损失 8.7%~ 45 .7%。 5 0 %多菌灵WP2 2 5 0mg/hm2 、2 .5 %井冈霉素水剂 2 2 5 0ml/hm2 、40 %异稻瘟净WP15 0 0g/hm2 对稻曲病的防效可达 6 2 .6 %~ 6 8.7%。最佳用药时期为水稻破口前 5d。 相似文献
19.
20.
随着种薯调运日益频繁 ,马铃薯环腐病成为生产中常见病害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侵染后可造成植株地上部分枯黄萎焉 ,贮藏期造成烂窖。种薯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 ,刀切是主要传播途径 ,防治方法是选用无病种薯、切刀消毒和药剂浸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