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宁夏鲇属鱼类一新纪录种--兰州鲇形态学特征描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在黄河宁夏段采集到一批鲇鱼标本。经鉴定,为鲇属(Silurus)宁夏一新纪录种———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兰州鲇(S.lanzhouensis)与小背鳍鲇(S.m icrodorsalis)、鲇(S.asotus)、大口鲇(S.m eridionalis)、昆明鲇(S.m ento)、抚仙鲇(S.graham i)相似,但也有显著区别。兰州鲇犁骨齿带左右分离,与小背鳍鲇、鲇、大口鲇犁骨齿带连续相区别;兰州鲇臀鳍鳍条77-86、脊椎骨数目63-68,可与昆明鲇臀鳍鳍条61-72、脊椎骨52-56,抚仙鲇臀鳍鳍条68-74、脊椎骨58-59相区别。此外,兰州鲇卵色为黄色,可作为与黄河中生活的鲇相区别的鉴别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用RAPD技术探讨5种鲷科鱼类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杨慧荣 《水产学报》2006,30(4):469-474
用RAPD技术对鲷科鱼类的黑鲷、真鲷、二长棘鲷、平鲷和黄鳍鲷进行亲缘关系的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在使用的60个随机引物中,有29个引物扩增出清晰稳定的片段,共计200条,大小在200~2500 bp之间。5种鲷均有其特异性扩增片段,可作为种类鉴别的依据。根据MEGA2.1软件的UPGMA和NJ程序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同属鲷属的黄鳍鲷和黑 鲷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二长棘鲷和真鲷,平鲷与二长棘鲷和真鲷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黄鳍鲷和黑鲷较远,黑鲷和二长棘鲷的亲缘关系最远。两种聚类的结果相一致。研究结果与借助形态学和生化特征进行的传统系统分析具有一致性。在40个个体之间遗传距离矩阵中,最大值达到0.8916。多数的遗传距离指数在0.50~0.85之间。通过分析,认为RAPD技术对分析属级间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6种笛鲷属鱼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笛鲷属(Lutjanus)的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白星笛鲷(Lutjanus stellatus)、千年笛鲷(Lutjanus sebae)、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i)、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线粒体DNA 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约418bp的序列。结合GenBank中斜带笛鲷(Lutjanus decussatus)该区段的16SrRNA序列,用(Clustal_X排序软件进行1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通过Mega2.1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53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21个简约信息位点,并用“PairWise 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转换 颠换)在0.027~0.083,其中勒氏笛鲷与斜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红鳍笛鲷与勒氏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以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为外类群,采用Mega2.1软件中的“Neighbore-Joining‘’法得到唯一1个分子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南“Bootstrap”100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6种笛鲷鱼类聚成明显的3个分支,第1个分支,包括勒氏笛鲷、斜带笛鲷和白星笛鲷;第2个分支,包括紫红笛鲷;第3个分支,包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  相似文献   

5.
东海发光鲷的年龄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8月-2006年7月在东海采集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样本共848尾,测定其渔业生物学参数,观察耳石的生长轮,分析性腺成熟系数(GSI)的变化,采用yon Bertalanffy、逻辑斯谛(Logistic)、Ricker生长模型分别拟合其生长方程,研究发光鲷年龄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东海发光鲷叉长范围在14~110 mm,平均叉长为54.16 mm;群体年龄组成由当龄鱼和1龄鱼构成,并以当龄鱼为主,占63.31%,当年冬季形成年轮;产卵高峰期为8月.8月为其新世代的起始月,9月为1月龄,依次类推.叉长(L)与体质量(W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其表达式为W=2.73×10-5L299(R2=0.937,P<0.001:);叉长与耳石轮径(r)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其表达式为L=8.10+25.3r(R2=0.850,P<0.001).生长方程拟合结果以Ricker指数生长模型效果最佳,东海发光鲷生长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9-12月,为发光鲷世代发生后的快速增长期,生长方程为Wt=0.100×e1.26(t-1)(1q≤4,R2=0.834,P<0.001);第2阶段:12月-翌年4月,为发光鲷世代生长过程中的相对缓慢期和年轮形成期,生长方程为Wt=4.32×e0.14(t-4)(4<t≤8,R2=0.967,P<0.001);第3阶段:4-8月,为发光鲷世代的摄食高峰快速增长期,生长方程雌性为Wt=8.70×e0.189(t-8)(8<t≤12,R2=0.987,P<0.001),雄性为Wt=8.70×e0.17(t-8)(8<t≤12,R2=0.754,P<0.001).因此,用Ricker生长方程来表达东海发光鲷的生长规律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不同时期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群体的资源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资源年间数量变动明显,平均渔获率最高为35.8kg·h-1(2000),最低为2.73kg·h-1(1992),其数量变动机制是生长、死亡和补充因素综合决定的。二长棘鲷渔获率的季节分布主要是由洄游引起的,目前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北部湾二长棘鲷的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近年来该资源有所恢复,但渔获组成主要以当年生幼鱼和低龄鱼群体组成。并探讨了资源分布与数量变动以及养护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节、平面和纵深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率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春季渔获率密度指数高于夏、秋季,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秋末冬初,亲体向湾北部进行产卵洄游,春季产卵后鱼群分布在湾内,幼鱼在沿岸海区成长;二长棘鲷的水深分布也有明显特征,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生物量渔获率和个体数渔获率分别达10·27kg/h和700·9尾/h。此外,本文对二长棘鲷的洄游、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相似文献   

8.
黑棘鲷早期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黑棘鲷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黑棘鲷幼体黑色素在原口关闭前期开始出现,黄色素在嗅囊期出现,彩虹色素出现较晚,孵化后6d(Day post hatching,dph)在眼球上端出现,而后密集于腹腔(28 dph)以及鳃盖骨附近(32 dph)。黑色素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状也由点状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雪花状为主,为幼体黑色素的发育过程;28 dph幼体黑色素完全被成体黑色素替代,形态上再次变为小点状。黄色素几乎伴随着黑色素的分布,色素细胞几乎无形态变化,最终被黑色素覆盖而不明显。初孵仔鱼,尾端6~8体节躯干部具有黑色素丛,构成了该鱼的种属特征。在28 dph,体色发育进入到模式形成期,首先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3个色素带,至40 dph共7条色素带形成,完成体色的模式发育。  相似文献   

9.
4种笛鲷属鱼类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RAPD技术分析了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勒氏笛鲷和约氏笛鲷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多样性和种间亲缘关系。在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好的引物36个,平均每个引物在每个个体上产生7.7个条带。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遗传距离(D)分别为0.2257,0.2228,0.2679和0.2247;遗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854,0.1904,0.2015和0.1865。说明目前湛江近海这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它们的种质资源仍处于一个良好的水平。种间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勒氏笛鲷与约氏笛鲷遗传距离(Dpq)最小,亲缘关系最密切,勒氏笛鲷与红鳍笛鲷种间Dpq最大,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 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 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 水生植物等 8 个类群, 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 42.41%), 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 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 夏、秋季较低; 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 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 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 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 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 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 黑棘鲷体长越长, 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 摄食强度也越大, 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1月在广西北海市侨港镇码头采获银鲈科Gerreidae、银鲈属Gerres鱼类标本两尾,经鉴定为大棘银鲈Gerre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4,系我国南海鱼类一新记录。其主要特征为:体长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2~2.3倍;体背腹缘均呈弧状隆起,体高以背鳍起点处最高。口小,能活动,伸出时略向下倾斜。体被薄圆鳞,易脱落;侧线鳞41~43枚。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背鳍IX-10,第2鳍棘延长呈丝状,压倒时末端伸达尾柄;臀鳍Ⅲ-7,以第3鳍棘最长;胸鳍长,末端可达臀鳍起点上方;尾鳍叉形。新鲜标本体背部银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7~10条青灰色横带;背鳍灰白色,第2鳍棘黑色;臀鳍、胸鳍和腹鳍淡黄色;尾鳍灰黄色,上、下叶内缘暗色,下叶外缘白色。  相似文献   

12.
东海微稚虫属(多毛纲:海稚虫科)一新种记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纪炜炜  李新正 《海洋渔业》2009,31(3):225-230
根据采自东海区福建长禾沿岸潮间带的标本记述了微稚虫属(多毛纲:海稚虫科)一新种,多齿微稚虫。该种最主要的分类学特征为体后部疣足腹叶具多齿巾钩刚毛,此外,第一刚节疣足背叶十分退化,且无背刚毛。多齿微稚虫为中国海微稚虫属首次报道的成体种类,在以往该属分类学研究中仅记录过数个幼体标本,且未定至种级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东海浮游糠虾类优势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生态特征指标分析和聚集强度测度等研究方法,分析了东海浮游糠虾类优势种的数量变化和生态适应。结果表明,春、夏和冬三季糠虾类占优势的有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中华节糠虾(Siriella sinensis)和美丽拟节糠虾(Hemisiriella pulchra)等3种,属暖温种。秋季优势种有四刺端糠虾(Doxomysis quadrispinosa)、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和极小假近糠虾(Pseudanchialina pusilla)等3种,属暖水种。东海浮游糠虾类暖温种丰度低,出现率和聚集强度较低;暖水种相反,往往具有较高的丰度、聚集强度和出现率。  相似文献   

14.
为描述东海中部鲐鱼资源的健康状况,反映鱼类所遭受的外界压力情况,基于2009-2010年在东海中部捕获的鲐鱼的叉长和体质量数据,通过建立鲐鱼的标准体质量,计算得到东海中部鲐鱼的相对体质量指数值。根据叉长和体质量对数中值建立的标准体质量方程为:lgms=0.104574L2+2.945479L-2.014981。相对体质量与叉长的分布情况显示,当叉长小于10cm时,相对体质量指数为45~166,而当叉长为15cm时,相对体质量指数变化范围较小,为82~109。虽然在叉长小于10cm或叉长在20cm时,相对体质量指数的变动性较大,但其频率趋于正态分布。东海中部鲐鱼相对体质量指数的计算为不同海域间鲐鱼资源的相互比较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今后更全面、准确地了解该研究海域鲐鱼群体的资源状况提供了研究基准。该指数不受体长大小所引起的误差的影响,能够较准确地在具有不同时空特征以及来自不同种群的鱼类个体之间进行相互比较,从而能够更好地为鲐鱼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提出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5.
营养盐对东海赤潮优势藻种生长影响的船基围隔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5月在东海赤潮高发区长江口外花鸟山海域(122°40.77′E,29°21.16′N)利用现场赤潮海水进行了一次添加营养盐的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水体中氮、磷比值越接近Redfield值越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氮、磷比值在10~16且不存在氮、磷限制时,浮游植物生长状态最好,此时体内氮、磷比和水体中的氮、磷比基本一致。实验期间最大细胞密度可达107cells/L,东海原甲藻是优势藻种,占生物量的80%以上,本次实验浮游植物以硝酸盐为主要的氮源,由于浮游植物对磷的“储存”功能使得其生长要滞后于对磷酸盐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东海黄海头足类资源量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1996年、1997年浙江温岭渔7515、754两艘单拖渔轮的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26°30′~30°00′N122°~126°30′E、20~150m水深海区的头足类的资源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是:调查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29055.84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353.36t,剑尖枪乌贼为10734.10t,乌贼类为12384.9t,章鱼为5583.45t;1997年为35004.52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176.04t,剑尖枪乌贼为20511.30t,乌贼类为9658.50t,章鱼为3658.69t。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1996年为131747.81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1602.24t,剑尖枪乌贼为48671.60t,乌贼类为56157.00t,章鱼为25317.02t;1997年为189441.07t,其中太平洋褶柔鱼为6364.61t,剑尖枪乌贼为111005.17t,乌贼类为52270.87t,章鱼为19800.48t。  相似文献   

17.
东海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和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M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四季共捕获蟹类30种,隶属十9科,16属;平均渔获质量为3173.05~9835.67g.网-1;四季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种有双斑好(Charybdis bimaculata)、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银光梭子蟹(Portun msargentatus)和武士蚵(Charybdis miles)4种,其中细点酬趾蟹是常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9~1.41,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0.02~1.67,均匀度指数(J)为0.02-1.00。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东海带鱼种群鉴别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子藩 《水产学报》1997,21(3):282-287
通过对取样于东海不同海区29批2168尾带鱼鱼体的各项形态形态的观察、计测,并应用数学方法对性状差异进行统计比较和群体间聚类分析,结合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带鱼,不论近海或外海的群体,相互间开态特征其本酷似,呈现出度切的关系,从而确认它们系同一个种群,在渔业生物学研究和资源管理上当作一个基本单元。东海南部外海(百纬29°以南、东经125°30以东)的带鱼群体,其形态性状虽与其它海区相  相似文献   

19.
东海宽体舌鳎的个体生殖力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倪海儿 《水产学报》2000,24(4):318-323
对宽体舌鳎的个体生殖力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生殖力r、相对生殖力r/L、r/W均服从正态分布;个体生殖力r、r/L与全长、体高等各度量指标均呈幂函数关系,与体重、纯重等各称量指标均呈线性相关,而r/W除了与表明性腺成熟程度的指标(性腺重、成熟系数)线性相关外,与其它各体征指标均不相关;由典型相关分析得到r主要与鱼体的大小有关,而r/L则主要与鱼的体型有关;4龄前个体生殖力r、r/L都随着鱼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r/W则不随鱼的年龄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2009年2月,对东、黄海663尾黄鱼安鱼康的胃含物及其随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鱼安鱼康摄取的食物有120余种,主要食物类群为硬骨鱼类和长尾类,主要食物种类有小黄鱼、短鳄齿鱼、细条天竺鱼、发光鲷和带鱼。在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和东海南部3个区域,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不显著,而食物组成具有显著差异;体长在45~650mm之间的6个体长组,黄鱼安鱼康的摄食强度变化也不显著,但食物组成差别较大,食物种类随黄鱼安鱼康体长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食物多样性指数、食物种类和食物重量范围都随体长的增加而变化。其食物组成的聚类分析结果将黄鱼安鱼康的6个体长组分为两组,一组体长小于250mm,另一组体长大于250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