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桉树杂交育种是桉树遗传改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著地提高按树人工林产量,也是开展抗性育种的有效途径。本文将桉树杂交育种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技术要点即明确杂交目的、杂交亲本的选择、确定杂交方式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门林场桉树无性系选育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东门林场多年来所做的桉树无性系选育研究进展以及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通过大量桉树树种(种源、家系)的引进,在优良种源、林分及优良单株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杂交育种和子代测定,开展优树选择和无性繁殖,开发出优良无性系,并通过无性系对比试验和区域试验,最终选育出优良无性系进行推广造林。东门林场先后选育出1800多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其中已有140多个在林业生产中广泛推广和应用,树立了东门的“DH”(东门杂交种)品牌形象,充分展示东门林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我国的桉树无性系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华南地区桉树可持续遗传改良与育种策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华南地区发展桉树工业纤维用材林对高产、优质、抗逆新品种需求的迫切性出发,分析了桉树引种成功之后遗传改良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要实现华南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必须建立和完善桉树长期可持续遗传改良体系,坚持以多世代群体遗传改良为基础,种间杂交无性转化利用为突破,加快育种增益转化为生产力的育种思路;强调新世纪桉树育种要重视常规育种与分子遗传研究相衔接,通过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多层次多育种方式的相互交叉,充分利用各层次的遗传变异,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总结东门林场桉树的改良研究及其成果,包括桉树的引种、改良及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研究及其成果应用情况,以及对东门林场、广西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桉树人工林的发展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门林场的桉树无性系选育研究包括了桉树的有性育种和无性繁殖两个过程。通过大量桉树树种(种源、家系)的引进,进行优良树种(种源、家系)及其优良单株的选择,然后进行杂交育种和子代测定。在此前提下,进行桉树纯种和杂交种的无性繁殖,开发出无性系,并进行无性系对比试验和区域中试种植,最终选育出优良无性系进行推广造林。多年来东门林场选育出了700多个桉树优良无性系,其中已有70多个在社会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桉树人工杂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桉树引种已有10 0余年历史 ,随着桉树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 ,高强度选择的结果 ,导致桉树遗传多样性程度降低 ,低濒率优良基因消失 ,从而使桉树长远的遗传增益受损。由于桉树易杂交 ,无论是桉树产地国家 ,还是引种国家均有利用杂种桉优势的报道。近年来 ,世界各国不满足于桉树自然杂交的选择 ,提出多种交配设计 ,避免在后续世代中出现严重的近交衰退。我国桉杂交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 ,现已形成了有目的、系统的人工杂交育种机制。1 桉树杂交育种现状我国桉树杂交育种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 ,当时主要是利用天然杂种 ,如雷林一号桉 (窿缘…  相似文献   

7.
杂交育种是桉树遗传改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1个尾叶桉母本与巨桉、赤桉等4个树种为父本的10个杂交子代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它们1~5年生数据的分析,研究了杂种子代材积生长、抗风能力在树种、家系水平的遗传变异,分析了材积生长与抗风能力间的相关性,并根据研究结果对今后的桉树杂交育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白榆二世代遗传改良及新无性系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白榆良种及表型优树为材料,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开展第二代遗传改良。经过杂交、苗期测定与选择、无性系选择等程序,选出了28号(8×14-2)等6个白榆新杂交无性系,其材积较目前推广良种鲁榆9号遗传增益达30.5%~21.O%。  相似文献   

9.
广西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桉树是一类优良的速生丰产用材树种,广西是我国桉树主要栽培区,近10多年来桉树发展速度很快,现广西全区桉树人工林面积已达53万hm2,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造林用地困难、林分整体产量还不很高、造林无性系单一、桉树育种改良与无性系选育停滞不前、桉树病虫害发生趋势严重等等,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包括规范林地租赁(或合作)秩序,建立公平的林地经营流转交易制度;把好管理技术关,提高营造林质量;加快桉树无性系选育和开发步伐;开展多种形式的桉树育种改良以及加强桉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降低病虫害的威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桉树人工林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南方省区发展迅速的产业。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因种植材料是未经改良的,且立地土壤贫瘠,几乎不施肥,因而这些人工林的生产力低下,年均生长量仅为5~8 m3/(hm2.a)。在经过20年的引种和改良育种研究后,新建的工业用材人工林取得了20 m3/(hm2.a)的持续高生长量。我国目前桉树已完成系统的种/种源/家系的选择试验。杂交育种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一些较好杂交种。近年来开始为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于桉树育种实践,探讨解决常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办法,如新品种的登记与注册、抗病品种选育、病原早期检测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性系没有在更多区域性试验的情况下大范围迅速推开,造成了无性系的应用不是很理想,不能达到和环境的最佳互作,也出现了苗木良莠不分的现象。凉爽地区的用苗和良种问题尚未解决。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须放在优良繁殖材料的再选择,在完成第2轮选择与育种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第3轮选择、不断提高繁殖材料的遗传质量。加强无性系的选育工作,同时也要重视市场上无性系混乱的问题。今后应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进行无性系鉴定、统一编号,控制未经鉴定的无性系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