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确定黄瓜幼苗对氮素用量及氮素形态的响应特性以指导育苗期间合理施肥,以硝酸铵磷(NO3--N:NH4+-N为0.9:1.0)为供试肥料,研究同时提供NO3--N和NH4+-N的情况下,不同氮素用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氮素施用可显著增加植株叶面积和株高,但各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50~200 mg N/株);植株幼苗茎粗和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氮素黄瓜幼苗根系的根长、根表面积和干物质累积量降低(尤其氮用量100 mg/株),根系直径在0.5~1.3 mm和1.8~2.6 mm范围内的根长下降明显。氮素用量显著影响了地上部氮、磷、钾的浓度及吸收量,对根系的磷、钾浓度和氮、磷、钾的吸收量影响较小;综合地上部和根系的生长状况,氮素用量在50 mg/株及150 mg/株时,黄瓜幼苗的生长健壮。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肥量对稻田一年生黑麦草产量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量对黑麦草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找到南方稻田种植黑麦草的最佳基肥肥料配比。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设4个水平,试验设11个处理。测定每次刈割黑麦草的干草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氮磷钾的养分吸收量。结果表明: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上种植黑麦草,施肥尤其是氮肥能增加黑麦草的株高和产量;基施磷肥和追施氮肥能促进黑麦草的再生。增加氮、磷肥施用量,黑麦草氮、磷含量也增加,钾肥施用达到一定量后,再增加施用量,黑麦草钾含量变化不大。增加氮、磷、钾肥的施用能提高黑麦草氮、磷、钾的吸收量。南方花岗岩发育的水稻土上种植黑麦草的N、P、K肥基肥最佳施用量(折纯)分别为:210.0 kg/hm2 N、108.0 kg/hm2 P2O5、117.5 kg/hm2 K2O。  相似文献   

3.
为改进湘南地区早稻氮肥施用方法,明确氮肥施用关键技术,构建高产高效氮肥施用模式,开展了以施氮水平为主区因素、氮肥运筹方式为副区因素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其对湘南早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大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能提高水稻茎蘖数和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施氮150-210kg/hm2范围内,早稻产量变化不大,但中氮(180 kg/hm2)水平下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显著增产。(2)增大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稻米粗蛋白含量,降低垩白率;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稻米碱消值。(3)随施氮量增大,水稻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大,但氮素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ANUE)和氮素回收效率(NRE)显著降低;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显著提高水稻氮素积累量和中氮水平下NRE、NPFP和ANUE。总体来看,180 kg/hm2施氮量下,提高穗粒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湘南早稻产量、米质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氮肥的用量、施用时期、种类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氮肥运筹对油菜生长发育过程中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高的处理与施氮水平低的处理相比,植株及各器官氮含量普遍偏高,而磷钾含量普遍偏低。氮磷钾无论是累积速率还是累积量均是成熟期最大。处理间E(控释氮肥)处理氮磷累积量最多,A(不施氮肥)处理最少;钾累积量G(60%控释氮肥+40%尿素)处理相对最多,A(不施氮肥)处理相对最少。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均为最高水平180 kg/hm2的控释氮肥E、控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G处理植株氮磷钾累积量相对最多。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糯玉米氮磷钾施用,提高糯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开展了鲜食糯玉米京科糯2000氮磷钾配施试验,探讨氮磷钾配施对糯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增加糯玉米穗粒数和粒重,提高经济产量与鲜穗商品性,鲜穗产量为988.3kg/667m~2,并可有效促进糯玉米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积累,提高籽粒含K量和茎叶N、P含量,籽粒和茎叶的N、P、K吸收量均为最高,全株N、P、K养分吸收总量也最高;每生产100kg糯玉米籽粒N、P_2O_5、K_2O养分吸收量分别为3.94kg、1.38kg、5.41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为41.88%、14.01%、40.10%,农学效率为10.87、3.69、5.16kg/kg。施用氮磷钾3因子中,对糯玉米经济产量的影响和促进养分吸收积累作用:氮钾磷,施氮促进植株对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果最为明显。氮磷钾配施能有效改善糯玉米农艺性状,优化产量构成因子,提高产量,增加养分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生产实际中,要优化氮磷钾配合施用,尤其注重氮肥的施用,提升施肥效果。  相似文献   

6.
氮肥基施深度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氮肥,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氮肥基施深度(4、8、12、16 cm)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基施深度处理的油菜产量高低次序为N16>N12>N8>N4。其中处理N16产量最高,达3383 kg/hm2,与N4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氮肥深施促进了油菜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氮肥深施处理N16的油菜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氮肥浅施处理N4、N8。本研究条件下,氮肥基施深度以16 cm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玉米氮磷钾施用,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开展了杂交玉米禾玉9566氮磷钾配施试验,探讨氮磷钾配施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能有效改善农艺性状,优化产量构成因子,主要是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作用为氮磷钾。施氮、钾能提高玉米子粒和茎叶中氮、钾含量,施氮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施钾可提高玉米子粒对氮、磷养分吸收量;氮磷钾三因子中促进养分吸收积累作用表现为氮钾磷。氮磷钾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玉米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积累,子粒中氮、磷含量和子粒氮磷钾各养分吸收量均为最高,全株养分吸收总量也最高;每100kg经济产量N、P2O5、K2O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2、0.90、2.21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为33.28%、15.43%、48.79%,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3.07、5.59、3.34kg/kg。  相似文献   

8.
针对抚仙湖北部农田区的蔬菜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大,会对后作水稻施肥造成影响的问题,采用田间小区开展不同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壤土和粘壤土在施氮量为150~36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增加的氮素积累量主要表现在茎叶部位;穗肥施用氮肥可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砂壤土以施氮25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45.1%和10594 kg/hm2;而粘壤土施氮150~360 kg/hm2之间,氮肥吸收利用率为20.9%~22.4%之间,产量为10486~10596 kg/hm2之间;当对砂壤土和粘壤土的水稻穗肥施用氮肥时,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2.8%、23.5%)和产量(分别为10445 kg/hm2、10564 kg/hm2)最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以砂壤土明显高于粘壤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蔬菜后作水稻施氮量以150~255 kg/hm2范围为宜,氮肥分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施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翻压紫云英后化肥用量对稻田土壤养分状况及水稻植株N、P、K累积吸收量的影响,并对水稻产量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并配施化肥增加了水稻分蘖盛期后的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比单施化肥能更好地满足水稻生长中后期对N、K养分的需要,到成熟期,翻压紫云英并配施化肥时水稻植株N、K累积吸收量比仅施化肥处理的高,翻压紫云英更有利于水稻籽粒的形成。在翻压紫云英22500 kg/hm2后,以施用N 132kg/hm2、P2O5 90 kg/hm2、K2O 90 kg/hm2(化肥常规用量的80%)对水稻增产效果最好,水稻产量达到9424.5 kg/hm2,比单施化肥增产5.19%,增产达显著水平。翻压紫云英后,化肥用量可以减少20%,利用紫云英作稻田绿肥,能达到增收节支、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氮钾肥对污染土壤中蕹菜生长及吸收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提高植物吸收铅(Pb)的能力及增加铅迁移量的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单施氮钾(N、K)肥及配合施用对蕹菜生长及吸收铅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铅浓度为500mg/kg条件下,单施氮肥、钾肥与低量氮肥配施能显著增加植物地上部生物量,提高植物地上部铅的含量,进而显著提高了植物的铅迁移总量,其中以低量氮肥与高量钾肥配合施用的效果最好,单施钾肥则降低植株的铅迁移总量; 单施氮肥及氮钾肥适当比例配施还可以提高植物地上部铅的迁移量,提高植物地上部提取铅的效率。因此,通过调节土壤氮钾营养的方法可以提高铅污染土壤中植物对铅的吸收能力及迁移总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氮供应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两年在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区试验,以宁粳28号为材料,研究了3个不同灌水量与4个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两年水稻的籽粒和秸秆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不同灌水量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但施氮量却显著地影响着其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灌水量或施氮量对水稻的株高、穗长、穗数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05年和06年水稻氮肥利用率分别在5.1%~37.6%和14.1%~25.0%之间。相同施氮水平下,05年水稻氮肥生理利用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06年水稻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两年水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在8.3~19.3 kg/kg之间。氮肥偏生产力在同一灌水水平下,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灌水量处理间差异并不大。相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的灌水生产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从产量、吸氮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本试验水氮合理配比是灌水量控制在1.2×104 m3/hm2左右,施氮量240 kg N/hm2左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早熟晚粳的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均显著增加;植株含磷率和磷积累量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成熟期呈先增后减变化。(2)播种至拔节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差异极显著;拔节至抽穗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规律不明显。(3)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和磷收获指数都呈现抛物线关系,在施氮量为262.0 kg hm-2纯氮时出现最大值。(4)早熟晚粳对氮和磷的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这种效应减弱。水稻在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3个生育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都呈二次曲线关系(r=0.892**,r=0.736**,r=0.512**)。(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吸氮量和吸磷量以及播种至拔节期和拔节至成熟期的吸氮速率和吸磷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磷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磷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水分供应和氮素形态对水稻一些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水分供应和氮素形态对水稻一些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设正常水分及50 g L-1 PEG模拟水分胁迫及3种不同NH4+-N/NO3--N比例(75/25,50/50,25/75)的处理,测定了水稻叶片的NO3-、Ca2+和Mg2+含量,叶片浸出液电导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水分临界饱和亏以及叶片水势。结果表明,在NH4+-N/NO3--N比例较低时,模拟水分胁迫使广陵香粳水稻幼苗吸收更多的NO3--N。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叶片浸出液电导率随NH4+-N/NO3--N比例的降低呈下降趋势,且在NH4+-N/NO3--N比例为25/75时,叶片浸出液电导率低于正常水分培养条件下的叶片浸出液电导率。而在正常水分培养条件下,水稻幼苗叶片浸出液电导率随NH4+-N/NO3--N比例的降低呈上升趋势。水分胁迫使高NH4+-N/NO3--N处理水稻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水分临界饱和亏上升,但对低NH4+-N/NO3--N处理(25/75)水稻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临界饱和亏影响很小。同样,低NH4+-N/NO3--N处理削弱了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水势的降低。总体上说,低NH4+-N/NO3--N能减轻水分胁迫对水稻水分生理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 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当地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8 t hm-2,水稻产量< 10 t 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9 t hm-2,水稻产量> 12 t hm-2)小麦和水稻的氮(N)、磷(P)、钾(K)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拔节前的吸收和积累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吸收积累量显著提高。超高产栽培的N、P、K的总吸收量,小麦分别为265、58和256 kg hm-2,水稻分别为256、79和321 kg hm-2。上述3种元素于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小麦为50%~60%,水稻为60%~-70%。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N、P、K偏生产力(产量/N、P、K施用量)、养分吸收的养分籽粒生产率(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籽粒N、P、K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降低了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具有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和后期较高的特点,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5.
枸杞树不同器官氮磷钾吸收规律及其合理施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枸杞不同器官氮磷钾养分吸收规律,并提出合理的化肥用量,以7年生成龄和4年生幼龄‘宁杞1号’枸杞树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试验研究枸杞年生育期内果实、枝条、叶片中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动态,探讨枸杞干鲜果产量及氮磷钾累积动态,提出氮磷钾肥的推荐量。结果表明,枸杞果实、枝条和叶片中养分含量都为N>K>P。枝条中全氮、全钾含量呈双峰“M”型变化,叶片中全氮含量动态呈倒“V”型。各器官中氮、钾含量变异较大,而磷含量变幅较小。枸杞夏果、秋果期干鲜果产量及干果氮磷钾累积动态都呈抛物线型变化,7月和10月中旬为果实养分累积高峰期。枸杞干果产量与氮、磷、钾施肥量都服从二次曲线关系,幼龄枸杞树化肥推荐量分别为N 431~510 kg/hm2、P2O5 239~282 kg/hm2、K2O 362~379 kg/hm2。氮和钾是枸杞树各器官重要的营养元素,应在养分需求高峰期施肥补充树体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累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作物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协调提高,以辽星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及NPK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明显提高了水稻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及累积速率,且这种影响越到生育后期越大。随着生育期推进,水稻干物质及NPK的累积量均增加。干物质及N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拔节期-乳熟期期间较大,而PK累积量的增加幅度在乳熟期以前较大。表明生育中前期是水稻吸PK的关键时期,生育中后期是吸收N和干物质累积的关键时期。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氮肥效率和养分累积特性,N 210 kg/hm2后移施用(40%基肥+40%分蘖肥+20%穗肥)为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不同供氮水平对春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中硝态氮累积及氮平衡的影响,旨在了解在宁夏引黄灌区减少施氮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量,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籽粒增产和蛋白质含量提高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根据差值法计算结果,当施氮量分别为120、240、360 kg/hm2时春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7.2%、24.3%、18.2%,表明多达81.8%~72.8%的氮肥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氮平衡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未被当季小麦利用的肥料主要以无机氮的形式存在于0~150cm土层内,施氮量分别为120、240、360 kg/hm2时氮肥的土壤残留率依次为41.6%、33.1%和29.7%,而相应的表观损失率为31.2%、42.6%、52.1%。【结论】综合考虑春小麦产量、品质和环境安全,本试验条件下,春小麦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20~24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8.
氮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探讨不同氮肥水平对常规稻和杂交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于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以辽星1号和辽优523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处理下供试品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产幅度明显下降。氮肥施用量为15kgN/667m2,辽星1号和辽优5238的产量分别为636.7 kg/667m2和637.3 kg/667m2,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吸收氮素的总量提高,氮素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率和氮素稻谷生产率随之降低。在低氮水平下,辽优5238有较强的氮素吸收能力以及向籽粒转化运输的能力,并且同一产量水平下,辽优5238比辽星1号更省肥。  相似文献   

19.
氮磷互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掌握玉米适宜的氮磷肥施用量,为吉林省东部春玉米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设置氮肥和磷肥各5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氮磷水平的配合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钾肥施用量相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且影响效果表现为NP;随着生育期的进行,植株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达到峰值,其中氮磷互作量为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时植株氮素积累量达到峰值,为338.9 kg/hm~2;适宜的氮磷互作可提高植株氮素吸收速度和阶段积累量,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量,且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因素,在K_2O 120 kg/hm~2条件下,施N 280 kg/hm~2、P_2O_5 110 kg/hm~2,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也可使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2796.4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