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中职数学教学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需要与具体知识有效融合才能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都需修数学,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探究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思政知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挖掘它所蕴含的德育、美育等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是国家核心人才培育的重要抓手,各类高职院校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是思想道德品德的文化熏陶教育上要下功夫,要明确育人的目标和育人的时代使命感。基于此,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应将思政课程放在重要位置,优秀的思政课程开发体系可以更好引导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文明 《南方农机》2024,(6):102-105
党建工作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乡村振兴工作起着引领作用。基于此,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深入分析了农业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发挥职业院校技术支撑作用、推动产学研融合、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与文化引领作用等高职院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方法,并介绍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乡村振兴、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党建工作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尝试充分彰显了党建工作在高职院校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并可为其他院校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效参考。高职院校通过合理设置专业、明确目标、选择有效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有助于提升育人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人才,促进乡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与工匠精神存在紧密关系,需要对其予以融合。为了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的质量,引入思政教育极为重要,其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基于此,主要以机械基础类专业教学为例,分析了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为切入点。同时,通过调整教学思路与路径,结合机械发展史展开思政教育,引入大国重器实际研发案例,落实全面评价这些思政教育的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受到了更多关注,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都在不断改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要不断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注重思政课的作用.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三生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思政课教学的特点,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职院校实行大规模扩招与新媒体的崛起,以及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繁杂性与繁重性,如何将三全育人理念融入高职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试图探索从多方参与,实现全员育人;制定阶段目标,实现全过程育人;夯实内容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缓解高职院校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价值观、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过硬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以高职汽修专业为例,如何充分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各环节、各方面融入、渗透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结合思政课程,把课程变成学生由衷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并为国家未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非常有助于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以更好的实现国家提倡的思政课融入学科其他课程的主基调,最终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完美结合。文章将如何把高等职业院校思政与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融合,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以机制专业智能传感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为例,探究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理念背景下高职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特点,归纳“智能传感技术及应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分析和探讨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目标、路径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育人方针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新时代下,我们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教育要立德树人,将中共中央思想政治方针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局面。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从课程思政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融合进行课程思政研究,旨在为日后课程思政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以达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的。以《财务管理实务》课程为例,本文从专业选择、财务管理目标、资金时间价值、筹资管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等专业知识方面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做好专业教育,还要努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国家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全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目前高职院校在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面临着学生认知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部门不融合等阻力。为此,文章运用松散耦合理论,从管理耦合、观念耦合、人才培养目标耦合、课程体系耦合、教师队伍耦合等方面提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适应工业变革,新工科教育理念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新工科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应结合新工科背景对机械制图与CAD[1]课程思政进行探索,不断优化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为培养工匠精神、工科专业学生提供全新思考与实践方式,科学育人覆盖工科基础教学课程,做好机械制图与CAD思政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政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课题组对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积极探索。【方法】课题组以华东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例,通过阐释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创新教育融入机械工程学科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元意识融入到研究生思政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完善多视角融合的思政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多方式协同的思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多元素结合的思政创新校园文化氛围的四大实现路径。【结果与结论】探索和实践在机械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辩证思想、哲学智慧、工程伦理、爱国教育等思政内涵,实现了传授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知识与培育中国特色思政创新型人才目标的统一,对开展学科思政背景下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往往轻视生命教育。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现状堪忧,本文拟从打造智慧校园,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学生生命安全管理,实现生命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开发互联网+情境下的生命教育形式等三个维度探索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深度挖掘专业基础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热工基础》教学内容与节能减排和科技强国为指导,通过对教学内容与德育案例融合的探索,以实际应用和社会发展突出课堂内容的重要性,将课程思政教育与思政理论教育紧密融合,以发挥《热工基础》深入参与思政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体现。文章以“PLC”课程为例,从教师自身思政修养、教学模式改革及教学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对专业课如何无形渗透思政教育进行了路径探索,旨在与思政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国家对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关政策和相关建设要求为引领,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专业课及综合技术技能课为案例,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的同时,精耕细作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计,在课程实施中开展思政教育,把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地融入到教学中,重新构建融合思想政治元素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高职院校“以德为本、寓德于技”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国家社会稳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在我国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为持续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必须要将生态发展思想教育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二者融合,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生态发展思想阵地。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课程设计和相关的课程设置要遵循融合性原则,将思想教育与日常教学融合,将生态发展思想与思想教育融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让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好地渗透入思政教育教学当中,培育大学生生态发展思想,让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