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祥艾 《农技服务》2014,(10):67-67
<正>水稻是舒城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探索其增产新途径,再创高产新水平,2013进行了杂交水稻密度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试验田设在舒城县千人桥镇五里桥村高产攻关田内。试验地肥力中等,砂壤田,前茬为冬闲。1.2试验材料供试杂交稻品种为Y两优6号。1.3试验设计试验按水稻的不同插植密度设5个处理,分别为1.0万穴/亩(A)、1.1万穴/亩(B)、1.2万穴/亩(C)、1.3万穴/亩(D)、1.4万穴/亩(E),株行距分别  相似文献   

2.
Y两优087是南宁市沃德农作物研究所用Y58S与自育恢复系R087配组育成的籼型、感温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0年通过广西审定。本试验通过研究肥料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Y两优087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为Y两优087高效高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肥料因子为N共2个水平,即N1(N:14.5 kg/亩、P2O5:6 kg/亩、K2O:14.79 kg/亩);N2(N:16.5 kg/亩、P2O5:7.2 kg/亩、K2O:17.16 kg/亩)。设副区密度因子为D共4个水平,即D1∶1.6万穴/亩、D2:1.8万穴/亩、D3:2.0万穴/亩、D4:2.2万穴/亩,共8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Y两优087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肥料条件下,密度对穗长、每穗总粒、千粒重及产量都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其穗长、每穗总粒、千粒重在降低,但产量却逐渐增加,在其抛栽密度为2.0万穴/亩时产量最高,随后密度进一步增加产量开始下降。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N1D3组合产量最高(706.7 kg/亩)。  相似文献   

3.
选用Y两优900超级稻品种,设计在亩栽插1.9万穴的栽插密度下,穴栽基本苗数分别为2株、3株、4株、5株、6株、7株共6个处理,进行水稻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水稻生育期缩短;株高、千粒重等指标受穴栽苗数的影响较小,而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等指标均呈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虽然亩有效穗和亩最高茎蘖数均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成穗率却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降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增产效果表现为单穴栽插5株4株6株3株7株2株基本苗,以每穴栽插5株基本苗的产量最高,达720.89 kg/亩,其次是每穴栽插4株基本苗的处理,产量达710.71 kg/亩,每穴栽插2粒和7粒基本苗的产量最低,分别为632.30 kg/亩、654.66 kg/亩。从节约生产成本及水稻产量考虑,建议单穴栽插4株基本苗最佳,其次是单穴栽插3株基本苗。  相似文献   

4.
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A(6万株/hm2)、B(7.5万株/hm2)、C(9万株/hm2)、D(10.5万株/hm2)、E(12万株/hm2)5个移栽密度处理,以A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单株油菜苗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油菜主茎绿叶数、根茎粗、根系体积、单株干物质积累、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相对减少;株高、有效分枝高、千粒重则相对增加;主花序长度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产量表现为C>D>E>A>B,其中处理C产量最高,为2 409.5kg/hm2,较对照(2 156.7kg/hm2)增产11.72%;D处理次之,为2 407.9kg/hm2,较对照增产11.65%,C、D处理较对照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的适宜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试验于2015年在黑龙江省大兴农场进行,以龙粳36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种施肥模式(A1:常规高产施肥模式;A2: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3: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和3种种植密度[B1:26.7 cm×13.3 cm(28穴/m~2);B2:30 cm×10 cm(33穴/m~2);B3:26.7 cm×10.0 cm(38穴/m~2)],研究该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与种植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养分优化管理模式(A2)的分蘖成穗率高于同密度的其他2个处理,增加幅度为0.18%~11.36%,穗数增加2.01%~10.90%(P0.05),产量增加6.15%~10.10%(P0.05);在相同施肥模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分蘖数呈降低趋势,穗数增加,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减少,产量表现为30 cm×10 cm(B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增产幅度为1.88%~12.40%。综合分析表明,水稻龙粳36采用插秧密度为30 cm×10 cm(33穴/m~2),配合养分优化管理模式进行施肥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通过不同插秧规格和不同插秧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筛选出最适宜插秧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插秧规格中以每穴6株产量最高、产量达631.3kg/亩。  相似文献   

7.
1996-1998年进行了氙灯光源辐射处理水稻干种子试验,4个品种(组合)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早稻以A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为7194.00kg/hm^2,比CK增产780.00kg/hm^2,增产12.16%,达显,日产量67.80kg/hm^2,增产14.14%。D处理增产不显。另两个处理的产量较CK略减。晚稻4个处理均比CK增产,以A处理产量最高,产量6787.50kg/hm^2,比CK增产9.70%,增产达极显,日产量50.40kg/hm^2,增产11.26%,次为C处理,产量6562.50kg/hm^2,比CK增产9.70%,增产达极显,日产量50.40kg/hm^2,增产11.26%,次为C处理,产量6562.50kg/hm^2,比CK增产9.70%,增产达极显,日产量50.40kg/hm^2,增产11.26%,次为C处理,产量6562.50kg/hm^2,增产6.06%,增产显,日产量48.30kg/hm^2,增产6.62%,另两个处理增产不显。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穗总粒数、实粒数显增加,结实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超级稻品种华航31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栽插苗数(A)与种植密度(D)配置方式下的水稻群体分蘖动态及产量特征,寻求适合华航31号的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结果表明:在每穴插植苗数相同的条件下,分蘖增长和消减速度为D1D2D3,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分蘖增长和消减速度为A6A4A2A1;不同的插植苗数和种植密度配置处理对华航31号的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影响效应为ADA×D,其中每穴栽插苗数为2苗、种植密度为24万穴/hm2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6584.0kg/hm2。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适当减少栽插苗数,合理密植,更有利于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发挥华航31号高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汇川区的酒用有机高粱推广力度,保障有机原材料供应,本试验主要以通过国家认证公司认证的有机肥品牌为试验材料进行对比,结果为:以D处理产量最高,为290.91kg/667m~2,比对照增产68.42%;B处理居第二位,比对照增产49.12%;A、C处理居第三、第四位,分别比对照增产41.23%、34.21%。农艺性状以D处理最好:穗粒数比对照多439.8粒,千粒重比对照高2.5g。  相似文献   

10.
生物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为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提供技术保障。本试验设A:生物有机肥,B:常规复合肥,C:不施肥三个处理。试验表明:增产能力大小顺序为B A C,B比C增产37.57kg/667m~2,增幅31.20%,A比C增产13.6kg/亩,增幅11.29%。  相似文献   

11.
生物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为建设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提供技术保障。本试验设A:生物有机肥,B:常规复合肥,C:不施肥三个处理。试验表明:增产能力大小顺序为B A C,B比C增产37.57kg/667m2,增幅31.20%,A比C增产13.6kg/亩,增幅11.2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冬种模式对后茬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地区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2015~2016年以杂交水稻中优808为试验材料,设冬闲—水稻(A处理,冬闲对照)、油菜—水稻(B处理)、蔬菜—水稻(C处理)、马铃薯—水稻(D处理)和绿肥—水稻(E处理)5种冬种模式,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结果]不同冬种模式下,C处理的后茬水稻叶面积指数(3.30)在拔节期显著高于A处理(2.31)(P<0.05,下同),但与B、D和E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B和E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在孕穗期、抽穗期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生物量排序为C处理>B处理>E处理>D处理>A处理,冬种农作物或绿肥处理的后茬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冬闲对照.从产量构成来看,B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221.62万穗/ha);D处理的每穗总粒数最多(181.03粒/穗);C处理的水稻结实率最高(90.58%).各冬种农作物处理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C处理产量最高,达10480.23 kg/ha;其次是D和B处理,产量分别达10245.80和10069.99 kg/ha.[结论]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冬闲田种植农作物或绿肥可促进后茬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稻增产,其中蔬菜—水稻、马铃薯—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冬种模式的增产优势明显,是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分析表明,各因子对水稻产量影响顺序为栽插密度(C)〉施用尿素(B)〉移栽叶龄(A);移栽密度是影响亩有效穗的直接因素;亩产达到870kg的相应措施为:移栽叶龄3.5叶、亩施尿素28.4kg(底肥14.2kg,分蘖肥8.5kg,拔节肥5.7kg)、移栽密度1.36万窝。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量与抛植密度对水稻玉丝6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水稻品种玉丝6号最适宜的抛植密度及施氮量,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不同施氮量(N1:纯N 150kg/hm2、N2:纯N 180kg/hm2、N3:纯N 210kg/hm2)和抛植密度(D1:24万穴/hm2、D2:30万穴/hm2、D3:36万穴/hm2)处理组合对玉丝6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抛植密度的增加,水稻产量不断增加,在施氮量和抛植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同的抛植密度需要不同的施氮量来配合,30万穴/hm2抛植密度需要纯N 210kg/hm2和36万穴/hm2抛植密度需要纯N 180kg/hm2的施N水平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抛植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可以影响玉丝6号产量,适当加大栽培密度和增施肥料是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其中以施纯氮210kg/hm2、抛植密度30万穴/hm2最佳.  相似文献   

15.
春玉米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四因素三水平试验表明,密度是影响洛南川道地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品种对玉米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试验最优处理组合为A2B3C3D1和A2B3C2D1,即品种陕911,密度5 25万株/hm2,施氮量375kg/hm2,施磷量195kg/hm2或150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一套轻型高效的栽培技术,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稻直播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福泉市海拔高度915 m左右及与其土壤气候环境相似的地方,处理A产量水平最高,比对照增产652.5 kg/hm2;处理B与对照产量相同,处理C产量水平最低,比对照减产567.0 kg/hm2。  相似文献   

17.
水稻使用生物有机硅肥,增强水稻抗逆性,降低水稻发病率。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处理中,增产效果最好的是八一农大生物硅肥,随基肥施硅5kg/亩较对照增产13.9%;随蘖肥施硅5kg/亩较对照增产11.7%。其次为许博士生物硅肥。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表L9(34),分别取不同施肥方式、施肥量、种植密度3个因素.试验结果:①D7处理产量最高606.73kg/667m2,与A2处理差异不大,与Al处理相差37.93kg,差异不显著.②玉米表型进行分析D7(A3,B1,C3)产量653.62kg/667m2最高,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的施肥方式、施肥量、玉...  相似文献   

19.
黄颖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355-7356,7366
[目的]为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摸索一条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生产效益的途径。[方法]2012年在金城江区凌霄村在早稻和晚稻生产期间开展田间小区试验。4种栽培方式分别为非稻草还田免耕抛秧(A)、稻草还田常耕抛秧(B)、稻草还田免耕抛秧(C)、非稻草还田常耕抛秧(D)。[结果]不同处理对水稻分蘖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各处理分蘖高峰期相同,但分蘖量有差异,表现为处理B﹥处理D﹥处理C﹥处理A;抛栽后30 d分蘖大多属于无效分蘖。各处理早稻全生育期均为130 d,晚稻121 d,说明免耕抛栽和常耕抛秧对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没有影响。处理A、C比处理D,早稻分别增产823.5、850.5 kg/hm2,增幅分别为9.1%、9.3%;晚稻分别增产811.5、1 084.5 kg/hm2,增幅分别为10.0%、13.2%。处理A、C比处理D早稻分别增收2 805.0、2 854.5元/hm2,晚稻分别增收2 847.0、3 369.0元/hm2。[结论]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免耕抛秧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节省劳力,同时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不但能解决稻草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加工型花生“台南13”进行播期(A)、穴粒数(B)、密度(C)及施氮量(D)四因素正交高产试验,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A1B3C1D3,播期和穴粒数的极差(R)分别居第一和二位,它们是影响花生产量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密度,影响最小的是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