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土石山区流域森林植被与地形因素耦合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密云县境内的红门川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经ArcV iew G IS软件处理生成数字地形模型,并将之与1994年和1997年的流域森林植被类型分布图进行叠合分析,以研究该流域森林植被分布的变化特征与地形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7年比1994年林地总面积有所增长,林地分布受人为影响较小;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坡度较小、光热条件好的阳坡和半阳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在海拔和坡向上的分异不明显;针叶林和混交林对坡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坡度40°以上分布的多为这2种林分。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北京明长城周边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沿线两侧3 000 m范围为研究区域,在选取常用景观指数分析了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引入景观结构指数(Ei)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Ri),结合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方法,定量直观地描述了研究区生态风险的分布格局特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类型,二者面积比重之和占总面积的83.38%。其中,有林地中又以阔叶林比重为最高,达21.64%。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二者面积较少,均不到总面积的1%,属于绝对弱势的景观类型。(2)阔叶林、灌木林地以及未成林林地等3种景观斑块面积较大,且斑块分布相对较集中,斑块连接性好,破碎化现象较轻。针叶林、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及其他用地等4种景观斑块面积则相对较小,斑块连接性差,破碎化现象严重。(3)研究区主要以0.5 km2以下的中小型斑块居多,大型斑块及以上等级斑块数量急剧减少,部分景观甚至没有超大及巨型斑块,斑块较为零碎,完整性和连通性较差,存在一定的破碎化现象。(4)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点。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延庆、怀柔和密云3个区县的一些较著名长城段,整体上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平江县芦头林场为研究区,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叠加,分析林场范围内森林景观格局随地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森林景观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②芦头林场森林植被景观类型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各森林景观组主要分布在海拔400-800 m和坡度10°-30°的地区,杉木、马尾松、灌木林在海拔400 m以上和25°以上范围内分布较多,占有绝对优势;③林场内森林景观类型以人工林形式为主要,对于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应增加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自然更新和森林景观类型多样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贵州省黔南州森林资源调查数据资料,并从DEM中提取海拔、坡度、坡向及地表粗糙度4个地形因子,研究地形因子对黔南州森林景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黔南州6种森林景观在海拔上的分布比例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集中分布于海拔400~1 200 m;森林景观随坡度的分布变化呈现不均匀分布,以斜坡为最高点,曲线变化趋势接近于正...  相似文献   

5.
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获取福建省森林公园落界"一张图",通过分析森林公园内各森林景观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福建省森林公园景观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省现有156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三明、南平和福州等5个设区市的森林公园个数占全省73.72%,漳州、三明和泉州森林公园面积列全省前三,少部分县市区无森林公园分布。研究区以有林地为主,针叶林景观占整个研究区森林生态景观总面积的46.05%。研究区内各森林景观随着海拔的变化呈现出有规律的垂直分异特征,主要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主要森林景观分布在缓坡至陡坡之间,非林地景观随着坡度升高分布面积逐渐减少,其他森林景观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各森林景观在不同坡向趋于均匀分布但又略有差异。总体来看,森林景观在海拔和坡度上存在显著的分异特征,而在坡向上的分异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地调查,对坡垒随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度)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垒分布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600~900 m,先随海拔增高而增加,海拔700~800m时候达到最高值,随后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不同坡向对坡垒数量分布影响为:北坡西南坡东北坡南坡西北坡西坡东南坡东坡,阴坡上分布的坡垒数显著高于阳坡上的分布数量;坡垒集中分布在坡度20~25°范围内。可见坡垒的分布格局与海拔、坡向及坡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桃山林场施业区内的森林资源为对象,利用GIS技术对其森林景观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桃山林场森林景观以混交林为主体,其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60.42%,斑块数量占景观斑块总数量的29.01%,优势度达到3.474 5。在斑块规模中,以混交林斑块最大,纯林和荒山荒地也有较大规模,疏林地也有相当规模分布,未成林造林地、宜林沙荒地、灌木林、耕地和其它用地景观规模最小;各类斑块的极差值均较大,斑块大小的分化较强烈。混交林的形状最复杂;其次是未成林造林地、纯林、荒山荒地、灌木林、宜林沙荒地、耕地和疏林地;其它用地的形状规整,边缘形状简单,说明这类景观斑块受人为干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过伐林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志  孙玉军 《林业科学》2005,41(1):14-18
运用趋势面分析方法 ,在arcinfo的支持下 ,采用统一网格样点采样法 ,通过对不同森林类型的演替阶段定量化 ,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的森林景观要素沿环境梯度分布的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金沟岭林场范围内 ,水平地理位置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极为有限 ,景观要素空间格局更多地受地形特征和干扰格局的综合控制 ;研究地区海拔、坡向和坡度是控制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在不同海拔带上 ,坡向和坡度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作用在方向和强度上都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丰富,研究林地资源结构、分布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对嘉陵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8年、2018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DEM数据,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法、DEM数据栅格表面分析、重分类处理与空间叠加进行林地资源空间演变受地形因子的影响研究。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面积以318.43 hm2·a-1的速度显著增加,林地资源类型中有林地平均增加速率最快,正向增加明显的有林地、宜林地和苗圃地与疏林地、未成林地和无林地速率大小不一;林地资源结构呈现出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和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为主,经济林中的橙为辅的特征;林地资源主要集中在缓坡坡度、低海拔丘陵和下坡坡位上,无坡向分布区域极少;林地资源转移速率在下坡坡位、低海拔丘陵和西南、东南坡向正、负转移速率最快和最大;各林地类型分布指数在不同地形上差异较大,总体以斜坡、下坡位为绝对优势位,平坡、无坡向为相对劣势位;偏相关分析表明,坡度、海拔、坡向、坡位与林地资源总量分别为负相关、正相关、正负交替、负相关的关系,但与有林地、灌木林地、苗圃地正相关关系较明显。基于林地资源总量、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空间关系,可较好地了解嘉陵江中上游林地资源分布情况,为后期生态修复、生态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海拔、坡度、坡向进行叠加分析,探究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均值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研究期间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植被覆盖改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49.44%,植被覆盖未变化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47.39%,植被覆盖退化区域仅占到全区总面积的3.17%;植被覆盖高值区多集中分布于海拔1 195 m以上的区域,坡度为15°~35°时沙地植被覆盖度较高,阳坡的植被覆盖度高于阴坡。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机结合方法对广东省乳阳林场2022年初发生森林冰雪灾害的区域进行调查,运用奥维互动地图软件结合地形图、坡度仪等记录样地的海拔、坡向、坡位、坡度等地形因子,分析了这些地形因子对森林林木冰雪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冰雪灾害与地形因子关系紧密,在一定范围内林木受损程度先随海拔升高而加重,超过一定海拔后随海拔升高而减弱;灾害等级越高越趋向于发生在阴坡或半阴坡;灾害级别越高坡位独特性越明显;坡度大小对林木受损程度影响明显,坡度越大、灾害等级越高。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典型山地城市普洱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实地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出山地城市骑行绿道选线影响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适宜性评价模型,对普洱市思茅区骑行绿道适宜建设区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地城市骑行绿道选线除强制考虑地质灾害和空间管制因素外,主要受自然环境基底、景观资源、交通环境、使用需求的影响,其中自然环境基底影响最大,最适宜区域分布在海拔600~1 200 m、坡度0~8°地形较平坦的城镇及其周边;适宜区及基本适宜区为海拔900~1 500 m、坡度0~20°区域;不适宜区域为海拔高于1 700 m、坡度大于20°区域。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2、2000、2008以及2016年四期欧洲航天局土地数据将西藏土地类型分成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灌木林、草地、裸地以及其他用地等,主要以森林景观进行了划分。用FRASTATE软件分析西藏森林景观各期的面积以及年均变化量,通过对海拔、坡度、坡向、遮蔽度、降水、风速、温度、GDP以及人口密度等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9个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经过冗余值检测,发现海拔和坡向2个因子与其他驱动因子相比,方差膨胀系数较大,容忍度较低,故将海拔和坡向2个驱动因子排除,留下坡度、遮蔽度、降水、风速、温度、GDP以及人口密度等七类主要驱动因子,通过与最小二乘法模型(OLS)拟合度对比进一步确认GWR分析模型的合理性,综合上述7个因子权重结果发现:在1992~2000年研究期内,遮蔽度、温度、降水、风速以及GDP这5类因子对西藏森林景观的分布影响强度均起到了正相关促进作用,其影响权重程度为:遮蔽度>温度>降水>风速>GDP,但随着年限的递增,影响程度在慢慢递缓,而坡度则在1992~2000研究期内呈负相关作用,人口密度影响因子在1992~2016年间的权重基本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里骆林场森林景观空间分布特征,科学指导林场森林经营与管理,以SPOT5遥感影像及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应用景观空间格局理论和方法,对里骆林场森林景观格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不同森林景观随地形变化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构成森林景观的主体为杉木林、阔叶林和灌木林,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异质性较强,人为干扰严重,景观类型丰富度较低;景观格局随地形分异特征明显,随着高程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异,而坡度在15~35°之间的森林景观类型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0-75
以大通县青海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GI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等数据,定量分析大通县青海云杉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按照坡度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缓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的占比达到96.77%,其中斜坡分布最多,占59.29%。按照海拔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海拔2500~3400 m的占比达98.59%,其中海拔2500~2800 m占36.38%,海拔2800~3100 m占25.27%,海拔3100~3400 m占36.94%。按照坡向统计,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坡(西北坡和东北坡)、半阳坡(西南坡和东南坡),其中,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最多,占60.58%;半阳坡占28.19%。综合结果表明,大通县青海云杉适宜生长在斜坡,海拔2500~3400 m,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香坝区域对对一群数量50只~60只的野生藏酋猴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根据藏酋猴的活动位点,设置了96个20 m×20 m的植物样方,测定了植被类型、乔木密度、乔木胸径、乔木高度、郁闭度、灌丛盖度、地理性、海拔、坡向、坡度、坡位、水源距离、干扰距离等13个生态因子.对该群藏酋猴生境选择喜好程度分析表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藏酋猴偏好利用常绿落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猴群选择在乔木平均胸径20 cm ~30 cm和平均高度为11 rn~20 m的森林活动.它们不选择郁闭度<20%的树林,主要位于海拔1 500m~2000m的地带活动.该群藏酋猴主要栖息于山坡面的森林,活动地点的坡度多介于20°~40°之间.该群藏酋猴对水源距离和干扰距离没有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四川省道孚林区1∶100000地形图及2003年夏季时相的ETM卫星遥感照片,结合野外森林经理调查资料进行景观制图,并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图层叠加分析,研究川西典型林区内不同景观组分随地形变化呈现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在较大尺度上,地形因素是本区景观分异的首要因素;②研究区森林植被景观类型垂直地带性分布明显;③区域人为景观类型主要以农耕地形式出现,受居住方式的影响有明显的规律性;④森林景观组分集中分布在林区高程3 600 m~4 800 m、坡度25°~40°的人工生态恢复困难地区,应结合近年来天然森保护工程,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更新,严格保护现有森林景观类型,尽量减少负面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2022年冬奥会主要赛区崇礼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崇礼区景观格局特征及景观分布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崇礼区林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为43.64%,其次为草地(30.16%)、耕地(22.34%)、建设用地(3.06%)、未利用地(0.79%)和水域(0.01%);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最多(1 852块),水域斑块数量最少(4块)。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最大(0.346 8个/hm~2),林地斑块密度最小(0.002 7个/hm~2);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均为林地最大(3 764.35 hm~2,10.01),水域最小(2.43 hm~2,0.61)最小;林地的景观边缘密度最小(45.36 m/hm~2),其景观连通性较好,而水域景观边缘密度最大(315.93 m/hm~2),其景观连通性最差;水域景观和耕地景观周长-面积分维数较大(分别为1.542 8和1.447 1),其景观形态结构不稳定,而草地景观由一系列团聚的大斑块组成,斑块形状简单,状态较稳定。(2)随着海拔的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表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成为优势景观,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景观分布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成为主要景观类型;林地景观多集中在阴坡区域,草地景观集中在阳坡地区,耕地和未利用地在各坡向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M的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研究地区1:5万的地形图和1998年的航空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建立了以植被优势成分为主要依据的植被分类系统,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e View3.2和矢量化软件R2V的支持下.建立研究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依据植被类型图与数字高程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在空闻上的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各植被类型在研究区内的分布极不平衡,油松林和落叶松林是区内的优势斑块;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变化明显,在1 700 m~2 000 m的海拔梯度内以油松、落叶松为主要植被类型.到2 000 m以上则以杨树、桦树为主;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10°~25°的坡度范围内;植被类型与坡向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阴坡分布的植被类型明显多于阳坡.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地形因子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优化和乡村重构的基础。以城乡结合地带的韶关市曲江区大塘镇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景观空间格局、形态,并分析与地形高度、坡度和坡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大塘镇农村居民点景观形状指数为23.99,平均斑块黏合度为0.16,蔓延度指数为58.30,分割度为0.99,居民点分布相对较为破碎和分散;(2)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于道路两侧,呈现点-线状分散分布;(3)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低海拔的地区(<120 m);居民点分布随坡度增加而减小;向阳坡(南坡、东南坡与西南坡)居民点分布比重高于背阴坡(北坡、东北坡和西北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