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连续5年施鸡粪发酵有机肥、生石灰和Si-Ca-Mg土壤调理剂后,对水稻根际土壤镉(Cd)活性、水稻各部位Cd累积量和转运系数产生的累积作用效果。

方法

选取Cd污染风险管制的酸紫泥田为研究对象,应用大田配对试验,于2015年开始单施三种钝化剂,并于2019年晚稻黄熟期,采集土壤及植株样品,测定根际土壤和水稻各部位Cd含量,研究根际土壤Cd活性和水稻各部位Cd的累积及转运对连续5年钝化剂施用的响应。

结果

连续施有机肥、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处理后,分别显著降低水稻糙米、茎叶和根系Cd含量60% ~ 75%、40% ~ 77%和17% ~ 48%(P < 0.05);其中,连续施石灰、土壤调理剂处理后,糙米Cd平均含量降至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值(0.2 mg kg−1)以下。此外,连续施有机肥、石灰和土壤调理剂后,分别显著降低了Cd由水稻根系向茎叶、茎叶向糙米的转运系数26% ~ 38%、29% ~ 58%和根际土壤DTPA提取态Cd(DTPA-Cd)含量13% ~ 33%,但也提高了根际土壤pH值0.2 ~ 0.9个单位,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也呈上升趋势(P < 0.05)。糙米Cd含量主要与水稻植株Cd转运系数、土壤pH、DTPA-Cd、交换态钙和络合态铁含量相关。

结论

土壤Cd污染风险管制的酸紫泥田,连续5年施生石灰、Si-Ca-Mg土壤调理剂后,可实现稻米达标生产。稻米Cd累积量下降与水稻根际土壤Cd活性降低、植株Cd富集转运能力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施用量石灰和生物炭对稻田镉污染钝化的延续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筛选适用于西南地区稻田土壤及农作物Cd污染的修复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单施石灰、生物炭以及复合施用石灰+生物炭及其不同用量对Cd污染稻田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稻米Cd含量及其水稻各部位富集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年修复试验中,单施石灰和生物炭以及复合施用均可降低稻米Cd含量以及水稻各部位富集和转运系数,且随着施加量的增加稻米Cd含量呈降低趋势,土壤至水稻根系Cd富集系数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复合施用(石灰(1.5 t/hm^2)+生物炭)效果优于单施石灰和生物炭,与对照相比,稻米Cd含量降低57.14%~88.57%,土壤至水稻根系富集系数降低22.06%~32.96%;施用石灰可显著提高土壤pH和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第2年修复剂施用延续效应试验中,石灰在短时间内降低土壤有效Cd和稻米Cd的效果较好,但其长效性和稳定性不及生物炭,与对照相比,单施石灰和生物炭以及复合施用土壤有效Cd分别降低2.97%~25.19%,13.94%~23.41%,1.93%~21.41%,稻米Cd含量分别降低0.72%~34.87%,12.11%~49.14%,36.55%~51.71%。总体来看,设定试验条件下,复合施用(石灰(1.5 t/hm^2)+生物炭(3.0 t/hm^2)),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输入输出调控对稻田污染防治和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稻草移除、截断大气沉降、清洁水灌溉等调控措施对稻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Cd和Pb的累积与运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移除、截断大气沉降和清洁水灌溉均能明显降低污染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和水稻中重金属的累积量。与稻草还田对照处理相比,除种植早稻后的土壤有效态Pb含量外,稻草移除处理下土壤中有效态Cd、Pb含量均略有降低,且在该处理下,早稻糙米中Pb含量与晚稻糙米中Cd、Pb含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6%、10.4%和32.4%;稻草移除+截断大气沉降处理下,土壤中有效态Cd、Pb含量均不同程度地下降,种植晚稻后的土壤有效态Pb含量显著降低,除早稻的根和糙米中Cd含量外,其余早晚稻水稻各部位Cd、Pb含量均显著降低,水稻根和茎叶Cd、Pb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32.8%、36.8%和32.2%、24.8%,晚稻糙米Cd、Pb累积量分别显著降低66.3%和22.2%;稻草移除+清洁水灌溉处理下,种植早晚稻后的土壤有效态Cd、Pb含量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11.7%和15.9%,早晚稻各部位Cd、Pb含量降低幅度较大,早晚稻根和茎叶Cd、Pb含量平均降幅分别为38.34%、30.35%和43.4%、13.2%,晚稻糙米中Cd、Pb累积量降幅分别为39.4%、67.2%。分析水稻地上部的Cd、Pb富集与转运系数表明,稻草移除结合截断大气沉降或清洁水灌溉等控源措施可显著降低Cd、Pb在水稻地上部位的富集系数,减少地上部位重金属的累积量。上述结果表明,采用稻草移除结合截断大气沉降或清洁水灌溉措施可进一步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Pb含量和水稻中Cd、Pb富集。因此,控制区域大气污染,净化农田灌溉水等控源措施,同时施行稻草移除等输出污染农田土壤中重金属等策略,可有效实现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和水稻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2-氯-6-三氯甲基吡啶对水稻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水稻氮素利用率偏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添加硝化抑制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以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En)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从土壤养分供应、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和氮素利用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CK)、基肥配施伴能(BF+En)、分蘖肥配施伴能(TF+En)、基肥和分蘖肥均配施伴能(BF+TF+En)。结果表明:在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配施2-氯-6-三氯甲基吡啶能够增加水稻产量8.3%~12.7%,其中TF+En和BF+TF+En处理显著高于CK(P0.05)。氮肥配施2-氯-6-三氯甲基吡啶可以促进水稻分蘖和有效穗数的增加,其中BF+TF+En处理孕穗期分蘖数和成熟期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CK。与BF+En处理相比,TF+En处理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与CK相比,TF+En和BF+TF+En处理在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3.3%和17.8%,其中BF+TF+En处理显著提高。氮肥配施2-氯-6-三氯甲基吡啶不仅可以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土壤碱解氮含量,而且对水稻氮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BF+TF+En处理地上部氮累积吸收总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K。因此,在水稻生产上可推广使用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以促进水稻增产增效,尤其在分蘖肥期与氮肥配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炭基微生物菌剂使土壤Cd生物活性降低和水稻对Cd吸收减少的可能性,采用盆栽试验,以单施NPK化肥为对照(CF),对比分析了石灰、牡蛎壳粉和炭基微生物菌剂对Cd污染红壤性水稻土土壤化学性质、土壤Cd形态分布和水稻Cd吸收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石灰和牡蛎壳粉均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增加0.31~0.86个单位),添加炭基微生物菌剂能提高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较CF增幅为10.04%(P<0.05)。添加石灰、牡蛎壳粉和炭基微生物菌剂均对生物有效Cd(DTPA有效态、酸可提取态)含量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与对照相比,添加石灰、牡蛎壳粉和炭基微生物菌剂处理的DTPA有效态Cd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4.97%、19.52%和17.13%(P<0.05),同时促进土壤Cd从酸可提取态向残渣态转化。此外,添加炭基微生物菌剂对水稻成熟期的根系、茎叶和籽粒的干物质积累均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石灰和炭基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糙米Cd含量分别降低了42.83%和54.57%(P<0.05),糙米对土壤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降低了41.57%和53.93%(P<0...  相似文献   

6.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镇稻99和养猪场无害化处理的粪水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养猪场处理粪水替代化学氮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子和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且极显著正相关;养猪场粪水替代常规施氮量的40%、70%和100%均可实现常规施肥的产量,其中施用189m.3hm-2粪水替代常规施氮量70%氮化肥处理的产量最高(615.20kg.666.7m-2),较空白对照和常规化肥处理分别提高28.38%~49.13%和3.1%~6.6%。在籽粒品质方面,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施用猪粪水替代氮化肥可以提高稻米籽粒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同时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其中,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40%H处理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均提高了5.9%;籽粒蛋白质含量在替代比例为40%和70%时,随着粪水施用量的减少而降低,在100%替代氮肥时,中量粪水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在各替代比例下均表现出随着粪水施用量的减少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适宜猪粪水替代氮化肥施用模式为70%M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氮肥残留及损失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结合15N示踪技术,分析了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对水稻生物量、氮素积累量、肥料氮去向以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肥(N0)、单施化肥(CF)、施化肥配施0.5%生物炭(BC1)、施化肥配施1%生物炭(BC2)和施化肥配施2%生物炭(BC3)。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BC2和BC3处理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9.3%和22.0%。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水稻氮素积累量和表观利用率。施用生物炭的水稻籽粒肥料氮积累和总肥料氮积累量较CF处理分别提高18.6%~23.4%和18.5%~26.5%。然而,施用生物炭处理与CF处理之间的籽粒土壤氮吸收量没有显著差异。BC1、BC2和BC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0.4%,28.5%和29.3%,均显著高于CF处理(24.1%)。施用生物炭有利于肥料氮在土壤中的 残留,从而减少损失。因此,施用生物炭的肥料氮损失率(25.7%~27.5%)显著低于单施化肥处理(38.4%)。与CF处理相比,高量施用生物炭(BC3)显著降低氨氧化细菌的amoA基因拷贝数,但施用生物炭对氨氧化古菌丰度没有显著影响。综上表明,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还是有效减少氮素损失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八宝景天 (Hylotelephium spectabile) 是研究最多的修复Cd污染土壤的植物之一,但还需进一步提高其修复效率以增加其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氮肥类型以及螯合剂对污染土壤上八宝景天Cd吸收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强化八宝景天Cd修复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方法】  采用八宝景天进行了盆栽试验,供试土壤为采自四川绵竹的潴育水稻土和广西阳朔的棕色石灰土,两个土壤Cd含量均超过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在氮磷钾肥料施用量一致的条件下,设置生理中性的碳酸氢铵 (NH4HCO3)、生理酸性氯化铵 (NH4Cl)、生理碱性氨水 (NH3·H2O) 以及NH4HCO3配施壳聚糖4个处理。八宝景天生长20天后,测定根、茎、叶生物量和Cd含量,并测定了根际土壤pH、有效态Cd含量以及不同形态Cd含量。  【结果】  NH4Cl较NH4HCO3处理降低了两种土壤根际pH,提高了有效态Cd含量。NH4HCO3配施壳聚糖处理对根际土壤酸化效果强于NH4Cl处理,潴育水稻土和棕色石灰土两种土壤根际有效态Cd含量分别较NH4Cl处理提高18.6%和15.5%。此外,与施用NH4HCO3相比,NH4Cl提高了两种土壤水溶态和弱酸提取态Cd含量,而NH4HCO3配施壳聚糖处理虽使水溶态Cd含量增加,但由于壳聚糖与土壤中Cd形成稳定性较强的络合物,同时促进了八宝景天对弱酸提取态Cd的吸收,因此其根际弱酸提取态Cd含量无显著差异。NH4HCO3、NH4Cl和NH3·H2O 3种氮肥类型对八宝景天生长和Cd吸收转运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别,而NH4HCO3配施壳聚糖则使八宝景天生物量较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29.6%~79.8%,同时NH4HCO3配施壳聚糖对八宝景天Cd吸收转运的促进作用受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和污染程度的影响,对棕色石灰土上八宝景天各部位Cd含量、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别提高了16.0%~143.4%、45.8%~137.5%和25.3%~81.6%,而在潴育水稻土上促进作用均较小。  【结论】  在施氮量一致的情况下,施用生理酸性氮肥有利于促进八宝景天Cd吸收,肥料和壳聚糖配施可能是强化八宝景天Cd修复效率的有效措施。其强化效果在中性偏碱性土壤上好于在酸性土壤上。  相似文献   

9.
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以武运粳29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氮肥(M0)作为空白对照,单施化肥(M1),以及25%有机肥(M2)、50%有机肥(M3)、75%有机肥(M4)、100%有机肥(M5)替代化肥6个处理,研究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比例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育前期,化肥施用比例高的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高;到水稻生育后期,有机肥替代比例高的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高。(2)50%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产量最高。(3)50%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的氮素累积量。(4)100%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低,单施化肥处理水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5)50%有机肥替代化肥,在保证水稻高产的同时,显著增加水稻氮素累积量,并使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得到明显提高。说明提高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50%有机肥替代化肥是一种相对适宜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水分管理和施用石灰对水稻镉吸收与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间歇灌溉和全生育期淹水2种水分管理结合水稻分蘖期施用石灰对不同水稻生育期的土壤和水稻各组织中Cd分布与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淹水和施用石灰均能升高土壤p H值,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施用石灰能降低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d所占比例而残渣态所占比例增加。在全生育期淹水条件下施用石灰有利于改善土壤性状并提高土壤中Fe质量百分含量。与不施用石灰相比,在间歇灌溉条件下,施用石灰处理的糙米中Cd质量分数从0.86 mg/kg降低到0.56 mg/kg,而在全生育期淹水条件下,施用石灰处理的糙米中Cd质量分数从0.77 mg/kg降低到0.34 mg/kg;无论间歇灌溉还是全淹水处理条件下,施用石灰均增加了水稻总生物量。施用石灰后,在灌浆期,水稻茎叶中Cd的富集系数显著降低(P0.05);在成熟期,根和稻米中Cd的富集系数显著降低(P0.05);在全生育期淹水条件下,成熟期水稻根到茎叶转运系数和茎叶到米中转运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水稻糙米中Cd含量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水稻地上部Cd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石灰能够显著降低稻田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结合在分蘖期施用石灰是降低稻米中Cd含量有效措施且不会导致水稻减产。  相似文献   

11.
袋装缓控释肥有序排肥装置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满足作物生长期对肥料的不同需求,人们正研究通过控制肥料颗粒内部养分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试验表明其可减少施肥量,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袋装缓控释肥的施放主要采用手工,耗工费时,效率低下。为实现袋装缓控释肥机械化施放,该文根据其基本物理参数及力学特性,对袋装肥有序排队机理、余量清理、定量施放进行研究,设计了一种袋装缓控释肥的有序排肥装置,它由偏心分离机构、清理机构、排肥机构及动力传输机构组成,以偏心轮转速、毛刷轮转速及毛刷轮与刮板输送带之间的间距为影响因素,以合格指数、漏排指数、重排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关系。利用Design-Expert软件得到各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为:偏心轮转速600 r/min、毛刷轮转速95 r/min、毛刷轮与刮板输送带之间的间距为18 mm,并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排肥合格指数平均值为82%,漏排指数平均值9.33%,重排指数平均值8.67%。该研究为研制袋装缓控释肥有序施放排肥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利用麦草、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方法,并在多种农作物上进行了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不仅可以提高果品品质,而且在多种作物上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因此,利用麦草、鸡粪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应用能够减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有助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肥料粒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通过单因素及中心组合试验研究肥料不同粒形特征对肥料球度的影响。首先,通过农业物料粒形分析仪测定肥料长、宽、厚、等轴率、薄片率、磨圆度及球度;其次,通过单因素方差试验确定不同粒形特征与肥料球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以肥料等轴率、薄片率和磨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建立关于肥料球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回归统计方差、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肥料球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肥料球度与等轴率、薄片率及磨圆度之间能建立显著性较高的多元回归方程(R2为0.94);各因素对肥料球度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等轴率、薄片率、磨圆度,且当等轴率在0.98~1.00,薄片率在0.92~0.95,磨圆度在0.85~0.88范围内时,肥料球度最高,达到92.9%。研究结果可为肥料生产和质量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出口大蒜主产区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王丕镇玛丽亚大蒜种植基地连续种植 25年的大蒜田,分别研究化学氮肥减施 30%、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生物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对大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化学氮肥减施 30%可导致大蒜长势、蒜头产量和部分品质降低;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可以维持大蒜长势和蒜头产量,并提高大蒜品质;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生物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蒜长势、蒜头产量和大蒜品质。可见,基于生物有机肥和菌剂的化学氮肥减施技术是适合中国出口大蒜主产区连作大蒜的减肥增效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提高水稻施肥推荐的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设定偏误和多重共线性危害导致建模成功率低的问题,研发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扩大模型适用性。【方法】在福建省平和县和仙游县选择了13个水稻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作为研究案例。田间试验均采用"3414"设计方案,即:1) N_0P_0K_0;2) N_0P_2K_2;3) N_1P_2K_2;4) N_2P_0K_2;5)N_2P_1K_2;6) N_2P_2K_2;7) N_2P_3K_2;8) N_2P_2K_0;9) N_2P_2K_1;10) N_2P_2K_3;11) N_3P_2K_2;12) N_1P_1K_2;13) N_1P_2K_1;14)N_2P_1K_1。其中,"2"水平为试验前当地氮磷钾推荐施肥量,"0"水平表示不施肥,"1"水平和"3"水平的施肥量分别为"2"水平的50%和150%。在一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基础上,利用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在每个试验点分别构建了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利用已有的668个水稻"3414"田间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推荐施肥量的可靠性。【结果】在构建的13个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中,有2个模型的结果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3个肥效模型属于非典型式,而构建的13个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均得到了典型式。通过668个水稻氮磷钾田间肥效试验结果验证表明,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比例达到30.1%,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未能通过的比例下降到23.4%。在推荐施肥量外推的非典型式中,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比例为4.0%,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则提高到30.7%。在系数符号不合理和无最高产量点的两种非典型式类型中,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比例分别达到32.3%和14.4%,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则分别降低到6.9%和0。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的典型式比例仅为19.5%,而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典型式比例则提高到39.1%,是前者的2.0倍,明显提高了田间试验结果的建模成功率。【结论】大样本田间试验充分证明,相比三元二次多项式肥效模型,采用三元非结构肥效模型进行早、中、晚稻推荐施肥,提高了建模的成功效率和模型的实用性,是可靠性更高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水溶性有机肥与传统有机肥、化肥等相比在提高常见蔬菜的产量、品质及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等方面的效果,采用土培小白菜试验,施用化肥(NPK)、鸡粪有机肥(M)和水溶性有机肥(WS),设置10个处理:CK(不施肥)、NPK、M、WS1(0.4 mL/kg土)、WS2(2 mL/kg土)、WS3(4 mL/kg土)、W...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机肥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减施化肥用量,合理配施有机肥对土壤肥力提升、农产品增质和减轻面源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丰富,有机养分总量达到约 7 519.5万 t,其中 N、P 2O5、K2O养分总量分别为 3 096.3万、1 174.1万、3 249.1万 t,但是目前资源利用率不足 40%,不仅造成优良有机养分资源的浪费,同时带来环境污染风险的问题。如何高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有机肥相关文献和他人研究结果,综述了我国有机肥资源数量、利用现状,针对施用的问题,对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Japan has scarcely any potassic resource in her country. Therefore, the shortage was sever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is time I had investigated the fertilizer utilization of many potassic minerals, such as liparite, alunite, glauconite and vermiculite in this country. The potassium jarosite was discovered for the first time at Gumma limonite mine by Katayama and Saito in 1947n. Since then, the many deposites were found out at such places as Suwa Mine in Nagano prefecture, Mitsui-Aso Mine in Kumamoto prefecture and several mines in the Hokkaido district.  相似文献   

19.
缓释化肥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针对缓释肥的概念、研究对象、生产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论述。文章强调,在室内纯水中获得的缓释肥特性测定值与将其施入田间土壤后的实际缓释值将有很大偏差;缓释肥单位养分的成本、售价将比普通肥显著提高;缓释肥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特别是随产品带入土壤的过量硫、聚烯烃和甲醛等有害物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论文提供了评价缓释肥农化性质的若干建议:如用土壤真溶液替代纯水去测定缓释肥的溶解特性;开展缓释肥的15N同位素标记研究以及规范田间与小区肥效试验等。  相似文献   

20.
New slow-releasing molybdenum fertiliz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water-insoluble molybdenum compound that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slow-release fertilizer. The compound is an inorganic polymer formed by inclusion of molybdenum within a long-chain polyphosphate structure. It was designed by a process of "reverse engineering" of the molecule. Synthesis involved reaction of phosphoric acid with magnesium oxide, molybdenum trioxide, and sodium carbonate at 275 degrees C. Kinetics of reaction revealed complex multistage processes.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showed a crystalline nature with short-range as well as long-range ordering. The magnesium sodium polymolybdophosphate had ideal slow-release characteristics; it had low water solubility and high citrate solubility and was powdery, free flowing, and nonhygroscopic. Field testing showed an 80% increase in yield of green gram at a low dose of 0.04 kg/ha Mo. Nodulation increased by over 161%, and N content of gram increased by 20%. The slow-release fertilizer would provide an effective, low-cost, and environmentaly friendly alternative to Mo ferti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