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5~ 1 999年在福建省洋口林场开展了马尾松凋落物收集和分解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坡位马尾松人工林的凋落量和凋落物养分积累量差异明显 ,凋落量叶 >枝 >皮 >球果 ,凋落物养分积累量 N>Ca>K>Mg>P;凋落物前期分解比较快 ,后期分解趋于缓和 ,凋落物的分解与气候因子密切相关 ,凋落物的失重率与时间之间遵循 W=2 3.1 2 3t0 .50 0 2 ( r=0 .98)的幂函数关系 ,凋落物 N、P的浓度随着分解时间的推进逐渐增加 ,K、Ca、Mg则正好相反 ,凋落物的养分释放速率 K>Mg>Ca>P>N,凋落物中 N的释放量最大 ,其次是 K、 Ca,P、 Mg的释放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分解网袋法对沿海沙地9年生厚荚相思(Acacia crassicarpa)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分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和木麻黄凋落叶6-8月分解速率最快,但残留率差异不显著(p>0.05)。用Olson衰减指数模型推算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厚荚相思为1.10 a和4.73 a,木麻黄为1.14 a和4.93 a。2种凋落叶N、P和Ca元素在分解末期的质量分数均高于初始质量分数,C、K和Mg均低于初始质量分数。凋落叶分解速率与C、Mg初始质量分数、C/N和C/P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N、P初始质量分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K质量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a初始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在滨海沙地2种凋落叶各营养元素在分解末期均表现出释放特征,厚荚相思凋落叶养分总释放率K>Mg>C>Ca>N>P,木麻黄则为Mg>K>C>Ca>N>P。厚荚相思凋落叶N、P质量分数高,养分净释放相对较多,可以作为改造沿海沙地木麻黄纯林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物量及养分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尾松纯林及其与火力楠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格局和养分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混交林的总生物量为216.41t/hm^2,枝和叶所占比例分别高出纯林3.2%和2.5%;纯林中马尾松的干生物量基本上为金字塔形,枯枝生物量所占比例为1.75%,而混交林中为4.20%。混交林马尾松的粗根主要分布在0~20cm和60cm以下的土层中,细根量则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纯林中马尾松的粗根生物量和细根都主要分布在40cm以下的土层中。不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营养元素在树干中的含量最小,在叶中的含量最大(N除外)。火力楠叶中的养分含量大于马尾松,而在根系中P、K、Ca和Mg的含量则为马尾松大于火力楠。N的含量随着马尾松和火力楠根系直径的增大而减小;P、Ca和Mg在马尾松细根中的含量最小,而纯林中则在粗根中含量最小。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的植被养分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马尾松纯林及其与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中,对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森林地被物层的主要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结果表明:①N在乔木层中的含量最小,而在林下植被层中则普遍较高;P、K的含量大小在各植被层中表现为:林下植被层>乔木层>地被物层;Ca、Mg则在地被物层中的含量最高 ②在乔木层中,Ca含量最高,Mg的含量最低,而N、P、K的含量则随器官不同而异,但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即叶>枝>根>皮>干 ③马尾松与阔叶树的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N在阔叶树叶片中的含量普遍高于马尾松,P、K在阔叶树叶片和根系中的含量大于马尾松,而在树皮中的含量则相反 ④不论是马尾松还是阔叶树,N的含量随林木根系径级增大而下降(细根>中根>粗根) ⑤森林地被物层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在群落和组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趋势表现为Ca>N>Mg或K>P.  相似文献   

5.
李鹏      零天旺  杨章旗      陈虎      颜培栋      陆绍浩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5):9-16
探索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针叶养分特征及其相关性,为马尾松人工林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桂中不同林龄(4、9、15、19、22、30、56 a)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利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探讨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对土壤和针叶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龄对土壤和叶片养分均具有显著影响,随林龄的增加土壤pH呈先增后减趋势,中龄林中最大,有机碳、全N、全P、碱解N和速效态K、Ca、Mg、Zn和B含量呈先减后增的U形变化,中龄-成熟林阶段最小,全K和有效P含量呈W形变化;针叶养分含量随林龄增加呈波动性变化,C、N、P和K含量在过熟林中最大,Ca、Zn分别在中龄林、成熟林中含量最大,Mg和B均在幼龄林中最大。针叶K、Ca、Mg、Zn和B与土壤对应元素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N、有效P和速效K是影响马尾松叶片养分含量变化的敏感因素,土壤速效元素对叶片养分的正向效应显著,而土壤有机碳和全量养分的负向效应显著。综上,不同林龄阶段马尾松土壤和叶片养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尾松15 a后,土壤和叶片养分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受N素和微量元素限制,为此在马尾松中龄林后,建议施用N肥满足其健康生长,并辅以适量微量元素,以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和蛋白质的合成及抗逆性。  相似文献   

6.
:以平远县4 年生油茶和长岗山油茶幼苗为试材,对油茶林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油茶林土 壤养分与树体各器官营养元素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 年生油茶的平均生物量为2 331.93 g/株, 各器官平均生物量大小是根>叶>果>茎>枝,长岗山油茶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是叶>茎>根>枝;( 2) 油茶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N > K > P、Ca > Mg、B > Zn。叶片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为上层叶含N、P、 K、Mg 较多;( 3)油茶各器官中,营养元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有 31 对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4)油茶林下土 壤养分含量大小是:全K >全N >全P >交换性Ca >交换性Mg,有效Zn >有效B。土壤有机质、交换性 Ca、交换性 Mg、有效 Zn 和有效 B 的含量明显呈下坡>中坡>上坡的规律;( 5)土壤养分与油茶各器官营养 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油茶果的相关性最密切;土壤中的交换性Ca、交换性Mg 和有机质与油茶植 株中的营养元素关系最为密切;土壤交换性Ca 含量与油茶各器官Ca 元素含量均呈正相关,土壤全N、全P 含量与油茶各器官中N、P 元素含量呈两两正相关,土壤有效P、全K 含量与油茶各器官P、K 元素含量分别 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8.
以‘津春2号'、‘中农5号'、‘新泰密刺'为试材,对大棚黄瓜各生育期养分积累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棚黄瓜不同器官养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根系中各元素含量N>K>P>Ca>Mg;茎中K>N>Ca>Mg>P;叶中N>K>Ca>Mg>P;果中K>N>Ca>P>Mg。根、茎、叶和果实中养分含量随生育期有所变化,结果后期各器官中养分含量显著降低。大棚黄瓜全生育期养分吸收量K>N>Ca>Mg>P,幼苗期养分吸收量小,N的吸收比例最高;开花坐果期,养分吸收量增加,P、K的吸收比例提高;盛果期养分吸收达到高峰,K的吸收比例最高。大棚黄瓜养分向果实分配比例随生育期而增加,结果初期以向营养器官分配为主,盛果期兼顾茎叶与果实,结果后期以向果实分配为主。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交比例马尾松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混交比例的马尾松林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根生物量和细根养分含量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即随着土层加深细根生物量和细根的N、P、K养分含量逐渐减少。在表土层中,0~1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最多,N、P、K含量也是最高。对不同混交比例林分的比较,发现马尾松比例为41%~60%细根的生物量最高。马尾松比例为41%~60%的针阔混交林细根N、P的养分储量也最高。不同混交比例林分中细根的N、P、K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灌木在沙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采用埋袋法对毛乌素沙地臭柏、油蒿群落细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柏细根在分解前期,N、Ca、Mg元素的含量逐渐升高,P、K元素含量则逐渐降低;虽然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的各元素含量变化规律与臭柏细根相似,但臭柏细根分解过程中各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油蒿较大,尤其P、K元素在油蒿分解初期含量降低最快。  相似文献   

11.
对果园套种的牧草多年自然生长后其季末残体的量及其分解规律的研究表明:生长季末宽叶雀稗活体部分(地上活体和根)占大部分,为55.72%,残体占44.28%;从N、P、K、Ca、Mg的元素含量来看,N和K活体〉根〉残体、P根〉活体〉残体、Ca和Mg残体〉活体〉根;残体的N、P、K浓度都小于活体;元素N、P、K的贮量大小都为活体〉残体〉根,而Ca、Mg的贮量大小都为残体〉活体〉根,N贮量在活体、残体、根中分别占总量的42.95%、38.91%、18.14%,P为40.99%、29.54%、29.47%,K为60.36%、22.58%、17.06%。Ca为35.43%、55.19%、9.38%和Mg为34.59%、49.92%、15.49%;残体N、K易流失养分且含量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岩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评价江西省油茶林地不同母岩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主要限制因子,采用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该省主要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油茶林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均较低,N、P、K元素严重缺乏,Ca、Mg、B、Zn、Mo等元素普遍缺乏,而S、Fe的含量丰富;供试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显示:第四纪红壤对S、Cu和千枚岩类土壤对P、Zn的吸附固定量大,而砂岩类土壤对P、S、B、Mn和花岗岩类土壤对Cu、Zn的吸附固定量小。盆栽试验结果阐明:花岗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B;砂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N>P>K>Mn>Mo>Zn>Cu>B;千枚岩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Mo>B>Cu>Zn;第四纪红壤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其亏缺程度的排序为P>N>K。由此,P、N、K是江西省油茶林地土壤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其次为Zn、B、Mo。文中还提出:下一步的田间试验应致力于N、P、K、B、Zn、Mo的平衡施肥,还应重视补充Ca与Mg元素。  相似文献   

13.
华山松-三七农林经济模式成为缓解三七连作障碍问题的有效措施,然而关于该模式下华山松根、三七根及其根际土壤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较少。本试验测定分析了华山松根、三七根与其根际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并采用转移富集系数、地累积污染指数和相关系数分析了这两种植物转移富集矿质元素的能力、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七及华山松根际土壤矿质元素含量都表现为Fe>Na>K>Mg>Mn>Ca>Zn>Cr>Pb>Cu>Cd;三七根中为K>Ca>Mg>Na>Fe>Zn>Mn>Cu>Cr>Cd>Pb;华山松根中为K>Ca>Na>Fe>Mn>Zn>Mg>Cu>Pb>Cr>Cd。(2)三七根对K和Ca存在富集,华山松根对Ca和Cd存在富集。(3)林下三七土壤未受重金属的污染。(4)三七根中K、Mg、Na、Zn、Mn、Pb分别与三七根际土壤Na、Cr、Ca、Cd、Pb、K、Fe等7种...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不同林型土壤C、N、P、K的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别山东南缘3种马尾松林型0~60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马尾松林的可持续发展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马尾松林龄为22年的马尾松纯林及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内各设置样地3块,采用5点取样法分层(20cm为1层)取样,并测定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比较不同林型各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马尾松各林型0~60cm土层土壤有机C、全N、全P和全K含量均表现为马尾松×枫香混交林马尾松×麻栎混交林马尾松纯林。2种混交林各土层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显著高于其纯林,其中混交林表层(0~20cm)土壤有机C含量较纯林增加了1.9倍,全N含量较纯林增加了2.6倍;土壤全P、全K含量变异性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0.07和0.10,在不同林型及不同土层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种林型土壤C/N、C/P、C/K、N/P随土层的加深均有所降低,其中马尾松纯林表层土壤C/N显著高于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表层土壤C/P、C/K和N/P较马尾松纯林分别提高了44.22%,45.83%和57.59%;C/N、P/K较稳定,变异幅度小,变异系数分别为0.20和0.07,属弱变异;C/P、C/K、N/P、N/K变异系数均在0.2~0.5,变异幅度较大,属中等变异。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有机C与全N、全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K含量相关性较小;土壤全N与全P含量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4;土壤全K与土壤全N、全P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大别山区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较马尾松纯林有效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C、全N含量及C/P、C/K、N/P和N/K值,且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提高更显著,而森林类型的改变对土壤中P、K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凋落物混合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位于中国东北吉林蛟河的天然红松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中主要树种的凋落物分解速 率和分解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内容包括该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红松、蒙古栎和色木槭的凋 落物的分解速率,在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和凋落物的混合效应及其机制等。本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为凋落物降 解袋法。结果表明:1)凋落物中各种营养元素的初始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初始氮、磷含量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呈正 相关。2)不同树种凋落物的失重率之间差异显著,且均随时间进程增大,但是和时间不成线性关系。3)在整个分 解进程中,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开始时明显升高,中后期以后逐渐平稳。4)单一凋落物分解中,阔叶凋落物的分解速 率高于针叶的分解速率。5)395 d 的分解进程中,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全钾(K)含量呈动态变化, N 和 P 均表现出富集现象,N 在短期富集后强烈释放;C 和K 表现为净释放;C/ N 持续下降。6)红松 蒙古栎和红松 色 木槭混合凋落物对分解速率产生显著的混合效应; 混合凋落物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尤其是P 和N 元素具有 显著的混合效应, 而混合效应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度是十分复杂的;混合效应是否能发生及其发生的方向主要是 由组分凋落物的特点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马尾松人工林的养分积累及其分配特征,为马尾松人工林丰产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化学分析的方法,探讨马尾松人工林5种养分元素含量、积累量、年净积累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除Ca元素外,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树枝、干皮和树根,干材最低;各器官养分元素含量大致以N最高,其次是K或Ca,P最低;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积累量为1 390.35 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积累量(1 204.60 kg·hm~(-2))占86.64%、灌木层(93.78 kg·hm~(-2))占6.75%、凋落物层(91.97 kg·hm~(-2))占6.61%;马尾松人工林乔木层养分年净积累量为46.32 kg·hm~(-2)·a~(-1),每生产1 t干物质需要5种养分元素6.40 kg。[结论]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积累量较大,具有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利用野外分解袋法在苏南丘陵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等3种林分内进行凋落叶客置后分解速率及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树种分解速率大于针叶树种;分解系数k麻栎叶最高(k=0.391 4),马尾松叶居中(k=0.238 8),杉木叶(k=0.209 1)较低;分解系数k与初始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碳氮比(C/N)显著负相关(P<0.05),失重率分别与氮释放率(P<0.05)、磷释放率、有机碳释放率显著正相关(P<0.01),与C/N显著负相关(P<0.05);分解过程中,氮和钾总体为净释放,磷为释放或固持状态,有机碳释放率逐步上升,C/N比基本呈下降趋势。客置后分解地特征效应较显著,针叶树种凋落叶客置到阔叶林后分解速率加快,反之则减慢;养分释放速率大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分解16个月后,不同分解地的同种凋落叶养分释放率有趋于一致的趋势;经Olson指数衰减模型模拟,客置后麻栎叶分解系数k变小,杉木叶和马尾松叶分解系数k变大,预测麻栎叶t0.50,t0.95分别延长0.09~0.20 a和0.10~0.29 a,杉木叶分别缩短0.11~0.60 a和2.91~2.97 a,马尾松叶在麻栎林分解地t0.50,t0.95分别缩短0.06 a和0.09 a,在杉木林分解地分别延长0.19 a和0.36 a。有机碳t0.50麻栎叶缩短0.09~0.11 a,杉木叶延长0.01~0.09 a,马尾松叶缩短0.07~0.08 a;有机碳t0.95麻栎叶延长0.10~0.23 a,马尾松叶缩短0.30 a,杉木叶在麻栎林分解地缩短0.01 a,在马尾松林分解地延长0.32 a。图3表6参30  相似文献   

18.
保护地黄瓜养分积累特点及氮钾营养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保护地条件下黄瓜对养分的吸收量是K>N>Ca>Mg>P。养分最大吸收量出现在盛瓜期。各种矿质元素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有所不同,根为K>N>Ca>P>Mg,茎为K>Ca>N>Mg>P,叶为Ca>N>K>Mg>P,瓜为K>N>Ca>Mg>P。氮钾合理配合能提高黄瓜产量、光合作用、品质及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了广东南亚热带5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生物量,林木器官的养分元素(N、P、K、Ca、Mg)含量和养分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生杉木幼林的养分元素N、P、K、Mg含量较其它龄组(7~9.10~20,20~30年)的为高,Ca则较低;杉木和火力楠对这几种养分元素的需要量顺序基本相同,均为N>K(?)Ca>Mg>P.但混交林中,单位面积上火力楠的养分吸收量低于杉木,只有镁例外。  相似文献   

20.
在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A)、木荷(B)纯林及混交林(C)试验,经过15a的经营管理,对林木生长效果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马尾松、木荷混交林(C)的林分生长量平均树高、胸径、枝下高、树冠、蓄积量,分别比马尾松(A)、木荷(B)纯林的林分生长量平均树高大15.11%、8.24%,胸径粗21.89%、10.30%,枝下高大29.7%、7.38%,树冠大7.83%、19.73%,单株材积大30.77%、57.69%,蓄积量多32.32%、57.87%。土壤肥力测定:马尾松木荷混交林(C)的土壤N、P、K养分含量,比马尾松木荷纯林(A、B)的土壤N、P、K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