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琼北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与方法,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琼北传统村落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水系分布、产业水平等因素的相关性,再从微观层面探讨水体、地形和气候因素对琼北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琼北传统村落主要可分为4个聚集片区;琼北传统村落的宏观分布与水系、高程、坡度等因素关联紧密,与坡向关联稍弱,主要分布在河流周边,以及高程较低、坡度较缓的区域;琼北传统村落微观形态大体可分为散点型、线型、树型和整饬型4类,水体、地形和气候对其微观单元空间形态构成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地名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能够反映地区的自然地理、民俗文化、社会经济等特征。以哈尔滨市域的9751个自然村落名称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的空间分析,探究了自然村落地名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数量看人文类村落名称比自然类多,其中人文类以姓名、意愿为主,自然类以方位、地形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自然类村落名称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区域,人文类命名的村落集中于南部,两类命名规律在南部区域有所重合,这与人口空间分布相符。  相似文献   

3.
基于综合评价法、协调发展函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法,对2009~2018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调关系以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与城镇化发展指数在整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2)各地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平稳上升状态;在空间上呈对称分布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从强集聚分布逐渐变为弱集聚分布,最终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自然、人为的干扰,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存在着快速的时空变化。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以免费的2001—2010年Landsat卫星时间序列堆栈(LTSS)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生态环境及驱动因素时间序列分析。研究表明:2001—2010年间,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由外缘向山脊依次呈现较差、中等、良好、优秀分布格局;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上下波动、整体良好、缓慢上升趋势;研究区域的森林干扰指数呈现迅速上升、缓慢上升后迅速下降、缓慢上升、稳步下降的复杂变化趋势。降低外来病虫害等自然干扰影响,拆除外围景区违章建筑是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华北落叶松单株树冠对降水空间格局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叶面积指数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冠下降雨穿透率的大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冠下降雨穿透率的空间异质性随着雨量增大而减弱,趋向于空间均匀化;(3)由于华北落叶松的特殊冠形结构,在树冠下存在最小中心区和穿透降雨汇集的“漏斗区”。  相似文献   

6.
由于各种自然、人为干扰,森林公园风景林存在着快速的空间及结构特征的变化。以太湖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区域,以免费开放的2001~2010年Landsat时间系列堆栈(LTSS)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监督分类、森林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基础上,分观光旅游(2001~2004年)、度假旅游(2005~2007年)、综合整治(2008~2010年)3个时段,对研究区域2001~2010年的风景林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时间轨迹分析。研究表明:(1)2001~2010年,研究区域的森林干扰经历了小幅上升、上下剧烈变动、缓慢下降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2)2001~2010年,研究区域风景林平均斑块大小和面积加权形状指数经历了较大幅度下降、上下剧烈变化、缓慢上升3种不同的变化趋势,斑块数量则呈现较大幅度上升、先下降后上升的剧烈变化、缓慢上升3种变化趋势;(3)2001~2010年,森林干扰变化剧烈的地段位于海拔较低、坡度较为平缓、受人类旅游活动影响剧烈的西山岛东部以及南部边缘地带;(4)西山岛森格局指数的时间轨迹变化与森林干扰指数的变化趋势在时空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分布在喀斯特生境中的濒危植物单性木兰自然更新种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点格局对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对幼苗的密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结果](1)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种群结构呈倒"J"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大量小龄级幼苗的分布预示其种群更新状况良好;(2)单性木兰种群除在小尺度上有微弱的随机分布外,其余所有尺度上都呈聚集分布;(3)郁闭度、土壤湿度和岩石裸露率是影响单性木兰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状态良好,高强度的空间聚集分布主要是种子生物学特性和喀斯特生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粤北英西峰林走廊地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且由于历史的移民迁徙分布着诸多传统村落。选取粤北英德市黄花镇大岩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设计分析的方法,立足于喀斯特地区的地域特性,对大岩村的村落选址、村落布局、景观环境经营进行分析。认为大岩村的人居环境存在以下特色:在选址上背山面田,村落与山体形成轴线关系;村落布局贴山延展,生产生活关系紧密;在庭园空间的营造上巧于借自然之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华池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和其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华池县2014-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作为基础资料,运用信息熵空间统计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该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时序变化上,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略有上升,优势度略有下降。在空间差异上,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基本集中分布。(2)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正空间自相关性,且局部空间格局变化不大,表现出集聚演变特征。(3)华池县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减直接导致了其信息熵的变化,地区经济与信息熵的变化呈强度关联,是其信息熵增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诗云  杨惠君 《绿色科技》2023,(24):265-272
为探讨农村居民点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一定参考,促进区域建设。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平果市农村居民点和姓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探索了两者存在的关联。结果表明:(1)平果市农村居民点呈现南北密集中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南部和北部斑块面积大、斑块数量多、斑块密度高,中部斑块面积小、斑块数量少、斑块密度低;(2)平果市各主要姓氏的空间分布基本上表现为空间正相关,各姓氏分布呈现出空间集聚状态;(3)根据姓氏组成相似程度,平果市形成3个较大集群,主要姓氏分布越多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密度越大,农村居民点越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1.
赵辉  陈娟  薛高洁  汪琦  宴瑾 《绿色科技》2024,(1):18-23+30
基于AVC[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及景观的发展进行了探究,并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存在的问题,力求提出改善传统村落进行景观的方案。选取临沂智圣诸葛故里——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进行了传统村落景观综合评价研究。以AVC理论为指导,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AVC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3个方面的11个因素层和37个指标层,13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指标两两比较打分评价,运用yaahp软件确定各层级权重值,结果表明:竹泉村承载力(0.4233)权重值最高,具备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最大游客容量(0.0121)成为其发展旅游的最大影响因素。生命力(0.2728)和吸引力(0.3039)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当前得出的权重数据,提出了竹泉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1)修复村落历史风貌,建设村落生态景观;(2)保护文化景观,加大文化遗产宣传力度;(3)完善村落基础设施;(4)引入外来企业,带动村民参与;以期为村落景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鄂西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鄂西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且分布分散,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同时分析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不同因素对鄂西三峡库区森林植被空间分布的影响方式和强度,初步揭示了鄂西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空间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现状为基础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及自然遗迹保护重点区域对全市自然保护地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以期为福州市自然保护地发展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自然保护地类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2)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闽侯县、鼓楼区、马尾区、仓山区等中部行政区域;(3)交叉重叠情况共3种类型,分别为自然保护地与风景名胜区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及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交叉重叠,重叠区域面积569.74 hm2;(4)福建省保护空缺区域主要分布于晋安区、罗源县等中北部区域,保护空缺面积为105788.90 hm2。  相似文献   

14.
广西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比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与为害面积的季节分布、月份分布和市县分布以及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大气环流、地形、干旱和洋流等因素.结果表明:环境条件是影响森林火灾发生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森林火灾发生有其自然属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一个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进行评价时,不单是要考查其管理能力和森林火灾损失大小,也要考虑其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用.旨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云南罗平布依族传统村落腊者村总体空间形态,通过提炼归纳村落组团布局、形成演变和空间属性3个层面的主要特征,探讨并强调了腊者村景观空间的地域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16.
山水空间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极为重要,但当前研究中将传统村落与山水空间割裂,忽视村落一般山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以极富特色的福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根据村落与山体关系,将福州市传统村落划分为丘陵平地型村落、低山谷地型村落以及低山斜坡型村落,并运用卫星地图判读,实地调研以及Blender建模等方法总结了福州市传统村落山水分布特征、山水空间模式,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村落空间模式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福州市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永泰县以及罗源县境内,海拔200~1000 m,距离水系3000 m以内的区域,并且平原丘陵型村落多呈现“溪-田-村-田”的团状集中分布模式;低山谷地多呈现“山-村-田-溪-田-村-山”的模式沿着山体呈现带状分布;低山斜坡型村落多依附山体呈现“山-村-田-溪-田”的模式分布。本研究将山水和村落视为一个整体,希望能够给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典型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及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典型发育的岩溶地貌—普者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对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10年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及突变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普者黑岩溶湿地流域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逐渐减小,生态脆弱性等级综合表现为中度脆弱;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较为散乱,极度脆弱区由普者黑流域下游向上游转移。2006—2015年普者黑流域生态环境熵值发生了多次突变,第2阶段(2009—2012年)的突变特征值>第1阶段(2006—2008年)突变特征值>第3阶段(2013—2015年)突变特征值。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叠加作用是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变化的原因,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污染净化和经济发展等为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7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采用地理探测器研究了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得出了如下结论:(1)近年来,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省内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平均;(2)山东省逐渐形成西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对外合作、历史基础、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19.
选取1971—2020年洛阳市的9个气象站点的月数据,分别对50年间的舒适度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和空间可视化,从时空演变的角度对洛阳市旅游气候的舒适度实现精细化评估。结果表明,各舒适度指数的舒适月集中分布于4—5月和9—10月,在50年间,温湿指数逐年上升,着衣指数逐年下降,风效指数和综合舒适度指数在春、秋和冬季逐年上升,夏季呈平稳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温湿指数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风效指数呈西南部和东北部低,东南部至西北部高的带状分布趋势,着衣指数为东北低、西南高的空间格局。综合舒适度最佳时间为4月和10月,主要分布于洛阳市东北部区域;5月和9月舒适度较好,以西南部的栾川和东北区域为主。洛阳市的气候趋于暖湿化,舒适度在50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传统村落景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指出了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子三寨村的实地调研、分析,结合当地景观和产业的优势,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基本策略:(1)农业与景观融合优化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2)旅游业与景观融合丰富空间完善村落格局;(3)文化业与景观融合打造韵味传承历史文脉。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传统村落的旅游设施,将文化创意延展到公共设施景观中。以挖掘传统村落生产与生活特色,打造村民富,村寨美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