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连续2 a在盛产期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进行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培养料基质配方和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等栽培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棘托竹荪基质配方、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及施肥与不施肥对棘托竹荪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沟与不开沟栽培对棘托竹荪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宜采用发酵料;栽培时间以2月为宜;单位面积栽培料以37.5 kg·m~(-2)为宜;林地土壤肥力条件较差的林地宜适量施肥;土壤疏松度较好的林地水平梯带上可不开沟栽培。  相似文献   

2.
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alvata)是我国四大竹荪中公认品质最好的中温型食用菌,在贵州、云南、四川、江西、浙江等地均有分布,是贵州特色优势品种。文章以贵州省龙里县国有龙里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林下经济板块为例,探索红托竹荪林下扩繁技术,为贵州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广东地区棘托竹荪栽培的主要方式与技术,对比了竹林下棘托竹荪不同栽培方式(床栽、箱栽、棒栽)及覆土配方、基质施用尿素、林分郁闭度等对棘托竹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土为蚯蚓粪与表土1∶1混合的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8.52 kg/1.5 m2;其生物转化率也最大,为37.9%。2)基质喷施尿素后可显著提高子实体产量,与对照相比总产量增加153%,子实体数量增加159%。3)竹林郁闭度为0.8、覆土方式为凹凸形时,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12.51 kg/m2;其生物转化率最大,为99.3%。4)在床栽、箱栽、棒栽3种栽培方式中,棒栽方式棘托竹荪采摘周期较长、子实体产量较高、投入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地区竹荪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楠竹林地空间,提高竹林经济效益,对楠竹林采用丰产技术措施培育笋用林,并在林下种植竹荪,实施菌笋复合经营。结果显示,通过对楠竹林采取调整立竹结构、劈山抚育、林地清理、林地垦复、留笋养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丰产技术措施,竹林春笋产量明显提高,较对照提高62.49%;若同时在林下种植竹荪,则春笋产量更高,较对照增加1.69倍,同时可收获鲜竹荪超过400 kg/667 m2。该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楠竹林菌笋复合经营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丛生竹林下对不同基质配方和硒浓度菌棒进行埋棒栽培以及覆土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产量及其营养成分有显著影响,而且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有利于提高竹荪产量。改良基质配方菌棒竹荪产量比常规配方提高约50%;在添加外源硒质量分数为0~2.0 mg/kg的浓度范围内,竹荪子实体产量先随着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后再有所降低,基质中添加1.5 mg/kg硒肥比不添加产量提高了195.30%。基质中添加硒质量分数为1.0~2.0 mg/kg的硒肥可以较显著地提高竹荪花的硒含量,其干物质中硒含量平均值从约2.50 mg/kg提高到8.05~13.30 mg/kg,外源硒肥利用率达到9.70%~15.36%。菌棒不同基质配方对竹荪子实体的粗蛋白及粗多糖含量有明显影响,改良配方竹荪蛋与竹荪花的粗蛋白含量是常规配方的1.21和1.29倍,其粗多糖含量是常规配方的4.81和1.35倍;基质中添加硒肥与不添加硒肥相比,竹荪蛋与竹荪花中粗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40.90%和14.30%。在硒质量分数为1.0 mg/kg的竹荪菌棒林下覆土栽培试验中,三列浅沟形覆土方式单位面积鲜竹荪蛋产量最高,为10.27 kg/m2;双列龟背形覆土方式单个菌棒的鲜竹荪蛋产量最高,达1.40 kg。三列浅沟形和双列龟背形2种覆土方式基质生物转化率分别为93.00%和94.14%,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技术与市场》2003,(6):32-34
竹荪,学名Dictyophora indusia(vent expers)Eiss-cher商品名竹笙,别名竹参、竹萼、网纱菌、仙人笼,鬼打伞、僧笠蕈等。英文名Long Net Stinkhorn。竹荪一名始于清代宫庭官员薜宝辰的《素食说略》。“荪”又称“荃”是一种香草,薜氏以其命名。本品属于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已被描述的有11个品种,包括:红托短裙竹荪,棘托长裙竹荪,朱红竹荪、纯黄竹荪,皱盖竹荪,棒竹荪等。现有作为商业性生产的主要是棘托长裙竹荪和红托短裙竹荪两种。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了不同竹林郁闭度(郁闭度分别为0.6、0.7、0.8和0.9)、竹荪品种(长裙竹荪D89和D1)和竹林类型(散生竹和丛生竹)对林下竹荪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郁闭度对林下竹荪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以郁闭度为0.7的竹林竹荪生长最好,出荪期达2个多月,产量达41.0 kg/667 m2,净利润为9 120元/667 m2;竹林套种不同品种的竹荪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的竹林对于竹荪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竹林适宜于套种竹荪,同时竹林套种竹荪还可带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岗位以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等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8.
介绍竹荪林下的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地概况、栽培种制作、培养料处理、种植方法、发菌期、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措施,为竹荪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福建省顺昌县岚下乡路下自然村村民利用毛竹山种植的竹荪已进入第二轮采收期。从6月中旬开始采收的第一批竹荪,平均亩产干货10公斤,现已基本销售一空。目前,全村10多户竹农种植的林下竹荪,已经为竹山增加产出70多万元。顺昌县有林地面积237万亩,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优势,积极申请项目资金扶持,发展林菌、林药、林苗、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并通过示范带动,让广大林农、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区林下参种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下参是在森林内种植、经较长年限自然生长后收获的人参。本文从人参生长习性、林下参制种及催芽、林地选择及播种时间、浸种消毒及拌种灭菌、开穴播种及覆土振压、播种后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林下参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毛竹林、板栗林林下种植竹荪既利用林地资源,又带动竹材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生态效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途径。对毛竹林、板栗林林下种植竹荪的技术、效益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对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响长裙竹荪(Tyophoraindusiata)生长与产量的几个关键制约因素,如种植时间、气温、水分、配料、覆土等正反对比分析,提出竹荪栽培的主要技术模式及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林下郁闭度对竹荪产量影响分析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对林下栽植竹荪产量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生态环境对林下栽植的竹荪产量影响具有共性,郁闭度为0.6的环境中竹荪产量最高,郁闭度为0.8的竹荪产量其次,竹荪产量最低的为郁闭度为0.4林分生态环境。应用Tukey分析方法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因子对竹荪产量影响进行方差分析,郁闭度为0.6的生态环境与郁闭度为0.8、郁闭度为0.4的生态环境间均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郁闭度为0.8的林分环境与郁闭度为0.4的林分环境之间对栽植的竹荪产量也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相同郁闭度生态环境中不同林分条件下竹荪产量大小为:阔叶树>竹林>针叶树。林下栽植竹荪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竹荪产量可达480.00kg/hm^2,纯收入可达30750元/hm^2。  相似文献   

14.
林下参生产方式一般仅限于天然林,其发展面积受到限制,为了研究能否利用落叶松林地发展林下参,进行了该项对比试验。在本溪县山区选择树龄15~20 a的落叶松林地和临近区域以柞树、椴树为主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进行人参播种试验,2007年对天然林下与落叶松林下人参的保苗数量、参籽产量、人参根产量等项目进行调查对比,结果表明:667 m2落叶松林与天然林比较,林下参平均保苗数量增加559株;平均产参籽增加1.55 kg;人参根产量增加6.3 kg。  相似文献   

15.
通过菌袋培养棘托竹荪试验,对比了不同基质硒含量对菌丝体生长速度及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改良的基质配方比用传统生产常规的木糠加麦麸配方的菌丝生长速度可增加15.9%,在传统配方基质培养下,菌丝体长至满袋的时间为85 d,而改良配方基质菌丝体满袋时间只需要70 d;用改良配方基质添加外源硒的含量在0.5~4.0 mg/kg时,可促进菌丝体的生长,最佳配方在1.5个月内菌丝体长至满袋;基质硒含量为1.0~2.0 mg/kg时,菌丝体生长最快,质量约1.8 kg的菌袋在培养时间为50 d时各个配方均能完全长满。在培养基质中添加适量的外源硒肥对提高棘托竹荪菌丝体先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茯苓袋料栽培应用于马尾松幼林地套种,以期达到茯苓丰产和马尾松幼林生长加快的双重效果。结果表明:在马尾松2年生和3年生幼林中套种茯苓,单个菌袋平均鲜茯苓产量高于旱地种植产量,在种植密度11 250袋·hm~(-2)情况下,鲜茯苓产量达到33 694 kg·hm~(-2);套种茯苓的3年生马尾松幼林,植株高、地径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5.9%和60.8%。  相似文献   

17.
科学测算比较不同模式的林下经济项目的成本效益,对规划和指导地方林下经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对福建省建瓯市林下经济4种主要林菌项目香菇、木耳、竹荪和金线莲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净现值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不同林下经济模式经济效益有明显的差距,市场需求和林菌产量是决定林菌项目净收益的重要因素,菌种费对项目成本影响较大,雇佣人员费投入次之。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选择适当的模式,并开拓市场需求,广开销售渠道,推广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据丽水地区科委叶华福等介绍,目前所知竹荪有十多个种,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短裙、长裙、红托竹荪的栽培,由于受生态特性和栽培条件的局限,养菌时间长、抗逆能力低、产量不高,至今难以形成规模生产。1991年以前,全国竹荪的产量只有几t。后来由于棘托竹荪的推广,促进了竹荪生产的发展,至1991年达40~50 t。但市场价格大幅度降低,每kg120元左右,加之没有正规的销售渠道,播种面积已开始收缩,“竹荪热”已呈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增加林农收入,选择在阔叶林、灌木林、毛竹林和针叶林等4种林分内设置3种不同郁闭度,开展林下栽培七叶一枝花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阔叶林下套种七叶一枝花的生长和产量较高,产量可达561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其次为毛竹林下套种模式,产量35856 kg/hm^(2);针叶林下套种的效果较差,最高为32100 kg/hm^(2)。在林下套种七叶一枝花,以林分郁闭度为0.60~0.79较为适宜,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引进太子参贵州施秉、福建柘荣和安徽广德种源共10个品种,在泗阳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广德种源成苗率最高,为93.6%;单株块根数最多,平均达9.6个;每100个太子参块根鲜质量最高,平均为35.75 g。选择广德种源广4品种在泗阳不同杨树林立地条件下,按不同的播种时间、播种量、整地方式、参种处理、基肥和有无薄膜覆盖等进行复合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杨树林及其林下立地条件对广4品种太子参产量有直接影响,应选择沙壤土或壤土,造林密度为270—405株/hm~2,造林4 a的杨树林地复合栽培较好;杨树林地太子参最佳栽培时间为9月下旬,垄状栽植、地膜覆盖、种根用多菌灵500倍液杀菌处理、整地前施入基肥和精细的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均有利于提高杨树林地太子参的产量,提高林地复合经营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