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了解云南省境内的泸定百合资源状况。【方法】采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并对采集到的20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泸定百合资源以滇东北昭通、滇东曲靖最丰富,滇中昆明、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和滇西保山次之,滇西北地区最少,仅见于金沙江河谷地带,而滇西南地区普洱、临沧未见分布。泸定百合的14个表型性状居群间F值为2. 18~19. 10,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 58%,居群间变异(59. 5%)大于居群内变异(19. 76%)。20个野生居群在聚类树上可划分为2大支,未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差异性。【结论】泸定百合在云南省境内分布范围广泛,表型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9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利用自然间断分级法对森林药材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云南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整体偏弱,其中62.5%的区域处于中低发展水平;云南各州市森林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制约因素各不相同;从空间分布上看,滇中、滇南、滇东北、滇东南、滇东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强,而滇西北、滇西南、滇西区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果,从影响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发展的不同因素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提升云南省森林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本文依据新发展理念对云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熵值法测算出2020年云南省滇西北、滇西、滇中、滇东北、滇南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5个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为0.223 1、0.289 4、0.403 1、0.249 7、0.276 3。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地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最后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以实现云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计学的次数分布原理,根据云南省的地形地貌特点,选用耕地总面积、土地垦殖率、水田面积、大于6°坡耕地面积、大于25°坡耕地面积以及人均耕地面积为分析指标,以SPSS软件和MapGIS为分析工具,得出云南省多耕地分布区和少耕地分布区.结果表明:云南省耕地、水田主要分布于滇东南、滇南和滇西南地区;土地垦殖率受地形和人口影响,高垦区位于滇东北和滇东,低垦区位于滇西北;坡耕地受地形影响主要集中在滇东北和滇西南地形坡度较大地区;耕地面积大的地区人均耕地多,而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均耕地少.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云南省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在滇中温暖、滇西北冷凉、滇南暖热和滇东北温凉4个生态区之间的变化与多样性差异,采用SPSS 22.0分析了物候性状、株高及穗位高、子粒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等共1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的差异,并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生态区的株高及穗位高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生态区,滇中生态区玉米穗粗、轴粗、千粒重、穗行数和含油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滇东北生态区。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轴粗的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滇南生态区的最大,滇中生态区的次之,滇东北生态区的最小;其余12个性状在滇南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虽然多数较滇中生态区的更高,但差异不显著;除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和全生育期3个性状外,另外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滇东北与滇西北生态区之间的差异也显著不同,且为滇西北生态区高于滇东北生态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材料能被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了43份材料,第Ⅱ类群只有5份材料。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省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和旅游规划进行研究,通过分类分区挖掘旅游资源。将云南省传统村落归纳为特色产业型、景观特质型、历史文化型、民族文化型、边境民族地区型和中产人群休闲型6个主要类型与18个亚类;以及滇西北三江并流文化生态保护功能区、滇西纵向岭谷边境贸易功能区、滇西南澜沧江下游热区特色农业功能区、滇中城市群近郊城乡统筹功能区、滇东南岩溶山水生态维育功能区、滇东北红土高原生态维育功能区6个分区,并针对各区的资源禀赋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建议。以促进区域旅游设施、旅游市场的完善与共享,为今后云南省传统村落的决策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为基本单元,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为研究时段,采用DPSIR模型构建评价体系,以熵权法为各指标赋权,利用综合安全指数模型计算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方面,200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整体上逐年提高,其中126个县(市、区)土地生态安全综合值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驱动力和响应2个变量的快速提高;官渡区、西山区和红塔区的降低。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强度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异方面,2000—2015年,滇东北、滇西北、滇西南和滇东南边界上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为临界安全(Ⅳ)的区域提高为较安全(Ⅲ)或安全(Ⅱ),滇中大部分区域安全等级由较安全(Ⅲ)向安全(Ⅱ)发展,昆明周边较少的区域向理想安全(Ⅰ)演变。云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区域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和分析,有利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和指导生态修复。【方法 】文章依据武汉市自然环境特点,采用“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遥感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构建评价体系,测算武汉市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从生态角度分析武汉市生态脆弱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 】(1)武汉市整体生态脆弱性在0.17~0.55之间,总体上处于轻度脆弱;各区生态脆弱性具有空间异质性,由东北向西南生态脆弱性越来越强,全市西部脆弱性高于东部,特别是西南部地区生态脆弱性较为严重。(2)武汉市各区生态脆弱性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蔡甸区、青山区、硚口区、汉阳区、江汉区、江岸区、江南区、武昌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江夏区、洪山区、新洲区。【结论 】武汉市南部及中心城区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且大部分位于长江沿岸,应加强其生态防护屏障建设力度;北部生态脆弱性相对较轻,但生态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提出适应性对策措施,基于云南省1960-2012年30个气象站点的实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等方法,从季节、年际2个尺度上分析云南省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1960-2012年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态势,线性上升率达0.21℃/10a,1997年为突变点;云南省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升温幅度较大区域为滇西和滇西南.云南省年平均降水量线性减少率为9.8 mm/10a,其中,夏、秋季降水量减少速率较大;滇东北和滇东南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减少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应用GIS平台统计整理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营养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从总的趋势看,初步摸清了营养品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和赖氨酸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在云南省亚热带以及滇中一季籼粳交错区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高蛋白质或低蛋白质以及高赖氨酸的品种资源出现频率都较高;而在北热带以及滇东北和滇西北的稻作地区,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相对高于云南的其它地区,但针对营养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台桧大痣小蜂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大部分地区、滇中和滇东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云南水稻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40年云南水稻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利用云南省115个气象站1971~2010年气温资料,分析了云南5个区域水稻主要生长季(4~9月)平均气温、全年稳定通过10℃、20℃的初日、终日、日数和积温、秧苗期低温和夏季低温等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近40年云南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有较明显的增加趋势,且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其中滇西南增温趋势最明显;云南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滇西南滇东南滇西北≈滇中滇东北。各区域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为滇西南滇东南滇西北滇中滇东北,而稳定通过20℃的活动积温则滇中略小于滇东北,且各区域气候倾向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云南水稻苗期(4月)低温主要发生在哀牢山以东和以北地区,全省夏季低温发生的站次呈减少趋势,有利于减轻低温对水稻抽穗扬花的威胁。[结论]该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水稻种植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台桧大痣小蜂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潜在分布区域。结果表明:台桧大痣小蜂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大部分地区、滇中和滇东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近30 a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基于自然及人为压力状态下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山-帕米尔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选取20个关键指标,对天山-帕米尔地区1990—2018年的生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天山-帕米尔地区区域生态安全的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不同市(县)的生态安全等级差异较大;1990—2018年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处于Ⅲ级及以上的面积占比始终在60%及以上,2010年达80%,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其中有5个因子对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稳定,其他各因子的影响各有差异;3个子系统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响应、压力、状态,状态指数和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相似。【结论】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状况逐步向好,但也存在一些生态破坏的现象。其中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生态安全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通过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水平,分析二者匹配关系,研究全省县域尺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空间异质性,二者空间上整体表现为互补关系。滇西北和滇西南林区是高供给区,滇东城镇化较为发达地区是低供给区和高需求区。依据供需特征,将云南省分为4个区域,供需协调型(高供给-高需求),应重点提高除水域外其他生态用地供给水平;城乡重构型(低供给-高需求),应重点关注城市绿地空间配置及覆盖;重点修复型(低供给-低需求),在局部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矿山修复等修复工程;生态保育型(高供给-低需求),以生态保育为主要目标,实现森林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时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李晶  任志远 《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538-2544
【目的】为了定量的建立区域绿色生态经济账户,为区域土地的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以中国陕北黄土高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定,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分析区域现状主要生态过程入手,研究了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及其格局变化,以及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分布。【结果】1978年1990年和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467.23亿元、577.03亿元和560.99亿元。从1978年至199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增加了19.03%,而1990年至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减少了2.86%,但是在22年来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价值增加了16.71%。【结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大的区域来讲,1978年到2000年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在缓慢增加,并且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主要在南部,北部变化不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趋势是缓慢增加,但是局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却很剧烈,而且,陕北黄土高原1990年至2000年生态服务价值总体上是在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的情况存在区域分布差异,南部改善面积较大但是北部地区改善缓慢。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1968-2018年西南地区气象点的降水资料,分析了云南省文州市整年气候和四季降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具有一定的空间区别,存在东西、南北向空间特征的降水差异;云南省在1977年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50年间,云南省文州市的平均降水量在1000-2000mm之间;50年间,滇东、滇南大部、滇中东部区域、滇西局部区域呈现降水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化特征,并提出生态用地格局优化策略,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保护、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0-2018年皖江地区土地利用数据、交通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自然概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法,提取皖江地区滁州、合肥、马鞍山、芜湖、宣城、安庆、铜陵、池州8个城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6类用地面积并计算面积增长率;利用凸壳原理法识别皖江地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及系数,利用空间分析法识别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并计算生态用地指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和自然断点法构建皖江地区生态用地安全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1980-2018年,皖江地区耕地和林地面积持续下降,分别减少了2 552.48和306.58 km~2,草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皖江地区建设用地加速扩张,其中合肥市最为明显,共增加了865.62 km~2,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张比例均超过100%,铜陵市建设用地扩张面积最小。(2)1980-2018年皖江地区平均生态用地指数为0.412,其中宣城市、安庆市、池州市生态用地指数均高于皖江地区平均水平,其他城市低于区域平均水平。1980-1990年和2000-2010年皖江地区生态用地指数均有所增加,而在1990-2000年和2010-2018年均有所下降,且后一阶段下降明显。(3)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产生的冲突区域面积以合肥市最大,其次为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滁州市,铜陵市冲突区域面积最小,仅有81.18 km~2。【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化保护生态用地斑块、加强生态用地间廊道连接可促进区域生态用地空间格局优化,是维护皖江地区生态用地系统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石漠化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发展。探究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与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对科学调整农业结构,促进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2010年和2018年西南三省(云南、贵州、四川)46个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该区域2005—2018年农业发展水平和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变化趋势,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关联格局。【结果】2005—2018年,云贵川46个州(市)的石漠化治理成效存在持续升高、持续下降、先增后减、先减后增4种变化趋势,在空间上高值集中于蜀中和滇中,低值集中于贵州省,呈西部向东部递减的趋势;农业发展水平呈持续升高、持续减少、先增后减3种发展趋势,空间上高值集中在蜀中,低值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局面。石漠化治理生态成效和农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度集中在0.585~0.790,均处于协调阶段。时间上看,曲靖和遵义等11个州(市)的协调程度逐渐好转,昆明等4个州(市)出现微弱的退化,其余的州(市)均未发生变化。在空间上,成都、雅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景观格局特征和空间差异进行定量研究,为基本农田科学布局优化及国土空间规划提 供依据。【方法】以典型西南山地云南省基本农田数据为基础,在综合考虑省域和市域不同空间尺度基础上, 结合基本农田质量、坡度和地类综合分析,将景观生态理论方法与 GIS 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结果】德 宏州耕地质量等级最高为 8.49、怒江州最低为 11.70,耕地类型组合数最高为 5;省级尺下度景观分布基本农田 整体分布细碎,市级尺度下多样性指数以德宏地区最高为 2.0612、怒江州最低为 0.6215,结合优势度、均匀度 和集中度指数,德宏、西双版纳、大理、玉溪等地基本农田质量较高、分布多样性较高、分布均匀;省级尺度 下基本农田景观格局指数和耕地质量的全局 Moran''s I 指数值分别为 0.2052、0.0310,基本农田面积比值的全局 Moran''s I 指数为 0.6046,市级尺度下 Moran''s I 指数最高的为曲靖市 0.8145、最低为昭通市 0.3541。【结论】西 南高原山地基本农田景观格局总体分布细碎,质量等别差距大且高质量基本农田较少;在省级尺度下基本农田 质量关联性弱,在市级尺度下基本农田质量则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基本农田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类型分 布与核密度分布相近,核密度值较高的地区空间关系呈正相关,核密度稀疏的低值区空间关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