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来说,如果未采取防渗处理,则会导致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渗透至土壤及地下水中,造成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鉴于此,以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环境污染现象为研究对象,对该垃圾填埋场区域内的土壤与地下水以及液体进行了随机取样,并检测样品,调研了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地下水环境受污染的具体特征.结果表明:研究...  相似文献   

2.
选取深圳市下坪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样地,分别于2012年春季和2013年冬季采集样地优势植物及土壤进行分析,对采集的优势植物和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垃圾填埋场内土壤p H 4.32~7.30。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2.82%,偏低。土壤总氮含量平均值为0.16%,介于参考值之间。土壤总磷含量为0.11%,位于参考值的下限。土壤和植物中Ba离子含量均较高,马缨丹、假臭草和蟛蜞菊对于铜的富集能力较强,番薯对Cr的富集能力较强,荷木对Ba和Pb的富集能力较强,部分植物可用于垃圾填埋场的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昆明市东郊垃圾填埋场渗滤水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了该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水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在此基础评估了其对周边土壤、地下水以及周边人群的潜在风险等级,提出了针对垃圾填埋场环境改善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省某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为例,对目前较成熟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修复技术——就地封场、整体搬迁、垃圾减量搬迁开展了比选,基于各修复技术的特点,结合本垃圾填埋场情况,通过技术选择流程,确定了海南省某填埋场治理方案为整体搬迁。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在20世纪以前我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修建的垃圾填埋场大多为简易垃圾填埋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多简易垃圾场虽已进入封场阶段,但封场后仍然存在较大风险。就简易垃圾填埋场存在的风险、国内外风险评价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对简易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数量较大,尤其是早期的简易填埋场,对场地周边居民和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及环保技术的发展,亟待对简易垃圾场进行整治与封场。以四川省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在场地环境与地质背景基础上,通过对填埋场垃圾堆体封场覆盖、填埋气体导排、渗沥液导排、防洪与雨水导排、挡墙及场地绿化等主体工程的封场设计及实施,控制了垃圾渗滤液和垃圾填埋气体的污染,避免场地及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保证了周边居民健康及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选择合适的植被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尤为重要。针对实际测定了保定市某垃圾填埋场13种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柳树、杨树、榆树、紫穗槐、龙葵和商陆对Cd的吸收能力较强,可作为重金属Cd的修复植物加以推广;柳树、杨树、芦苇、狗尾草、龙葵、商陆、藜吸收Zn的能力较强;芦苇、爬山虎、商陆吸收Cu、芦苇吸收Cr的能力较强;榆树、爬山虎、狗尾草对Pd具有较强的吸收富集能力;可认定龙葵为Cd和Zn的超富集植物、爬山虎为Pb的超富集植物。因此,这些植物可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治理。  相似文献   

8.
对兰州市3县5区范围内的土壤,通过多点采样、调查、室内分析和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的盐分含量和pH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兰州市南北两山、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的大白土属于盐化土壤,除盐碱土外,红土盐分含量最高,黑土和腐殖土盐分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对徐州市九里山建筑垃圾填埋场人工造林恢复植被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恢复样地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密度减小,土壤pH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水平显著增加。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随植被的生长呈降低趋势,原因可能为当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不能满足植物根系吸收时,植物根系会分泌一些有机酸来活化土壤中的磷元素供植物吸收。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速效钾含量随着植被的生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家园,减少垃圾污染,对鄂尔多斯市气候、经济、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调查及分析,以确定在该市杭锦旗地区建设一座日处理量为2000t的垃圾填埋场。主要从填埋场库容、工艺流程、垃圾坝、防渗、渗滤液收集、隔离带以及封场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首先,根据鄂尔多斯市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场址,并确定填埋场工艺流程,库区采用多层防渗,防止渗滤液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其次,将属于洁净能源的垃圾分解产生的填埋气,经过管道收集并处理用于沼气发电,以节能减耗。此外,设计隔离带,减少了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最后,针对垃圾填埋场空间有限的问题,提出了封场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11.
对苏州市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所生长的龙葵、商陆、繁缕、无芒稗、千里光、绿穗苋和山莴苣等7种植物吸收和积累Mn,Zn,Pb,Cd,Cr和Ni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研究发现,千里光、绿穗苋、繁缕、龙葵和山莴苣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较大,可确定为重金属元素的耐性植物,可聚为一类,因此可以考虑将这5种植物应用于垃圾填埋场的重金属污染冶理中。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区陆域重金属含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区陆域(包括九江-新港和湖口2个采样地)土壤及植物体内的重金属As、Hg、Cr、Cd、Pb含量,统计分析了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及拟合曲线,同时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结果表明:九江-新港土壤含Pb量高于湖口,而这两个地点的As、Hg、Cr、Cd含量差异不显著.九江-新港和湖口的植物根部重金属Cr、Pb、Cd含量高于茎部和叶部,而As和Hg含量恰好相反,茎部重金属含量处于中间水平.对所有采样点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植物体内与土壤中的Hg、Pb含量相关性显著,而植物体内与土壤中的As、Cd、Cr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叶洁华  甘伟群 《绿色科技》2019,(6):113-114,117
指出了垃圾填埋场作为一种特殊的废弃地类型,如处理不当容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和破坏。通过对广东省镇级垃圾填埋场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了解,对垃圾填埋场覆土封场后如何合理高效进行快速植被恢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中适宜的草种、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混播方式,在垃圾填埋场上进行了植被恢复,不仅为植物自身生长提供了较好的营养来源,还可以利用植物起到了水土保持、固坡护坡、改良土壤、净化周边空气,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CST固化剂修复重金属和有机复合污染土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金属Zn、Pb、Cd和总石油烃复合污染土为对象,对新型固化剂CST的修复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室内pH值、酸缓冲能力、毒性浸出和重金属形态分布等测试,详细考察了CST固化复合污染土的关键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ST能够显著提高污染土pH值和耐酸侵蚀能力,并通过有效减少弱酸提取态重金属含量、氧化分解总石油烃,显著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浸出毒性,改善复合污染土壤的环境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生活垃圾量的日益增多导致填埋场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后,在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多年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化显示出具有类似于土壤的物质。以常熟南湖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对原有垃圾填埋场垃圾进行了开采方案设计,并对开采垃圾经过分选、烘干后,检测了其毒性。结果表明,开挖长期填埋后稳定化的矿化垃圾可以资源化利用,可以使现有填埋场再生并重新利用,节约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6.
对中山市新安村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现状调查,分析了垃圾填埋场的地形特征和适生植被,从微地形改造、植物选择和后期养护3个方面入手,针对采用HDPE膜等结构防止雨水渗入垃圾堆体引起渗滤液污染土壤的填埋场,提出了选用须根系树种,减少对垃圾填埋场膜结构的破坏,必要时对膜结构进行加固保护,充分利用填埋垃圾的降解沉降营造微地形的动态景观,同时注重后期的管养,依据后期沉降进行后期的景观提升和改造,以最终实现垃圾填埋场的绿化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昆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现状的反思,从土壤修复技术、垃圾地污水处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新材料利用技术以及景观文化的重新塑造等方面探讨昆明市垃圾填埋场废弃地景观修复设计。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白龙江林区苗圃主要土壤类型的营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结合多年生产实践经验,试验了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施用钾肥后,对云杉苗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钾素水平的提高,云杉Ⅰ级苗的产出率和云杉苗木的抗性相应增强,确定了在腐殖土、棕色针叶林土、棕壤、褐土等4类土壤上,钾肥的最大施肥量及最佳经济施肥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别阐述了影响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对天子岭垃圾填埋总场的土壤、甲烷气体含量和场地内的植被恢复成效进行了调查。依据调查结果,总结出天子岭垃圾填埋总场中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最后,总结天子岭垃圾填埋总场前期植被恢复的经验,同时针对即将开始的中期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灌漠土是西北干旱区一个重要的耕作土壤类型,而有关干旱区绿洲灌漠土中重金属的吸附解吸研究却很少,尤其是重金属Ni的相关研究更是鲜有报道。以干旱区绿洲灌漠土为供试土壤,以Ni为目标重金属,研究了灌漠土对Ni的吸附解吸特性,为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及土壤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