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传统城市水系营建对区域景观的整体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示意性复原了明清荆州城郊与城池水系,总结其主要采用“外防内排”的营建策略,并采用图示语言示意性复原了水系与城市景观关系。结果发现:明清荆州充分利用江河、湖泊、渠系、垸田使城郊水系形成了拦-蓄-引-调-用的完整水系统,城池水系则顺应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线-面-环状的水系网络。结合各部分的功能及特征,明清荆州水系在不同尺度上又对其区域中的农业景观、文化景观、城池景观及空间结构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以期探索城市水系营建与区域景观的关系,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择广州玉带濠及其沿岸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历史景观视野出发,基于玉带濠沿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遗产特征,构建了城市景观形态物质特征-经济社会文化非物质特征的关联性研究框架,探讨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与城市遗产物质形态的互动,从而综合得出玉带濠沿岸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以期为广州城市历史景观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资料。  相似文献   

3.
衢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城史。作为位于仙霞古道发端与钱塘江上游的四省边境城市,衢州成为了北宋末孔氏南迁的驻地与自古商旅必经的中转枢纽,而被衢江三面环绕的古代衢州府城也发展出了复杂的城市河道水系。本文通过对衢州内湖——菱湖的历史变迁探究着眼,记述菱湖入城、扩建、繁盛、衰微与新生的发展变化史实,展现衢州城市水系对社会及经济文化的影响,作为研究江南城市历史发展的新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杨萍  许玉萍 《绿色科技》2014,(7):201-203
针对大运河扬州段城市水系的特殊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了以生态和文化相结合对水环境进行修复和提升的理念。根据各水系特色,提出了对河床、驳岸、滨河绿化、沿岸历史遗存等进行修复与提升的建议,形成和谐统一的水环境人文生态景观,以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5.
讨论南京绿色城市格局引入了"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并且从"城市绿色空间"营建的角度考察了古城南京的绿色格局历史演变,在此基础上调查并分析了南京城绿色空间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绿地系统建设不足之处的弥补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大园林是以整个市域为载体的园林绿化,它突破了传统园林的界限,使之整个城市融于园林中。城市大园林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作用。从城市大园林建设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及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来讨论城市大园林必将是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建设城市大园林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大园林是以整个市域为载体的园林绿化,它突破了传统园林的界限,使之整个城市融于园林中。城市大园林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作用。从城市大园林建设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及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来讨论城市大园林必将是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高琪 《广东园林》2018,(6):12-17
鼓浪屿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但在旅游经济发展热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冲击。以鼓浪屿龙头路为例,通过路段现状空间环境调研及古今对比,辅以腾讯宜出行热力图分析作参考,从空间及人文两方面出发,研究其发展状态,以期为龙头路下一阶段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发现,龙头路作为鼓浪屿最聚人气的历史街区,历史空间大体保留完好,但历史文化氛围缺失,原有的侨民文化气息弱;同时作为商业街区,商业业态辨识度低,缺乏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哈尔滨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出发,论述了城市的风貌源于城市的历史文脉,并与城市建筑形式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句法中整合率与穿行率2个指标,对清华大学校园景观空间形态及其演变展开建模、分析与论述。通过对景观形态特征与历史社会经济特点的讨论,将清华大学校园景观形态的演变分为4个时期作为理解景观形态发展的框架,包括熙春园时期、美式校园时期、单位制时期和书院回归时期。结果表明,熙春园时期的3个重要历史景观均为现代校园师生出行的重要空间节点。不同时期关键景观节点具备通过空间形态特征,反映校园发展过程中典型文化意识形态的潜力。历史与人文景观空间节点在师生出行中逐渐向穿行地的角色靠拢。同时基于聚类分析,发现清华大学1954年前后建成的景观空间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明 《广东园林》2009,31(Z1):31-34
深圳自1994年获得"国家园林城市"以来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实现城市生态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06年12月28日被国家建设部正式确定深圳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标志着深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  相似文献   

12.
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绿色自古就是青岛这座城市的标志,几十年来的全面义务植树运动是这个标志最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王清  陈莉 《绿色科技》2013,(9):241-243
指出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的落脚点,而相关政策的制定则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现状及合肥、南京、杭州及深圳4座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政策环境,结合安徽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及思考。  相似文献   

14.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 ,以LANDSAT5为数据源 ,运用遥感热红外影像的地温反演技术和植被指数对重庆市主城区的热环境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与植被的关系.研究发现 :重庆市主城区存在明显的热岛效应 ,热岛主要分布在车站、工业区、城市交通干道等区域 ,而城市交通网对于热岛的空间分布有很大影响 ,即城市热岛常常沿着交通干线分布 ;对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格局对比研究发现 ,城市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有着大致相反的空间分布规律 ,城市地表温度高的区域对应的植被指数一般都比较低 ,而地表温度低的区域对应的植被指数一般都比较高 ,二者在城市建筑、交通干道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对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回归分析发现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植被指数升高0.1,平均地表温度则降低大约1.3℃ .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低碳城市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树立积极的国际形象的必然选择,而系统地探寻适宜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对策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系统图法有助于掌握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的全貌,明确问题的重点,系统地找到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基于系统图法原理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对策问题,确定了4个二级目标,8个三级目标,16个最终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谈城市的屋顶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屋顶绿化又可称为“空中花园”、“空中绿洲”,是在屋顶、露台、天台或阳台上广植花木,铺植绿草,建造园林景观。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能为城市增添绿色,而且能减少建筑材料屋顶的辐射热,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带给人们是绿草如茵,四季青翠,清新宜人的视觉效果。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利用和推广,形成城市的空中绿化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17.
毛益民  叶梦津 《绿色科技》2023,(21):228-234
基于11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从技术-组织-环境3个方面考察了智慧环境治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实现路径。实证分析表明:智慧环境治理是技术、组织、环境3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5种条件组态有助于实现高水平智慧环境治理,大致可归纳为“技术赋能型”和“内外联动型”两类:前者凸显技术基础设施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协同,后者强调组织与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出了存在5种阻碍智慧环境治理的条件组态。其中,技术基础设施薄弱是所有这些不利情形的共同成分,而公众环境关注低、环境财政投入不足也是构成多个路径的必要因素。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智慧环境治理,建议城市政府需注重多元因素之间的适配性;对于身处低水平智慧环境治理的城市而言,完善技术基础设施是破解转型困局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户外游憩的需求显著增强,尤其对滨水游憩的需求表现出格外的青睐。因此,充分满足公众的滨水游憩需求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和完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KANO模型对南京市滨湖公园展开需求类型调查,通过敏感度计算获取各需求的重要程度,进行人群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游客对4类一级需求的排序是:设施>植物>滨水>人文。设施方面特别注重基础设施的需求;植物方面对垂直、覆盖空间需求较高;滨水方面对游线的便捷流畅度、水体清洁度需求度较高,偏好多样的亲水游憩设施;人文方面注重场地的科普解说以及古建筑等。不同人群的年龄、学历、到访目的对于植物和滨水的游憩环境需求存在差异。基于游憩需求提出“加强植物环境与水体景观的结合、优化滨水环境的视觉效果与亲水体验、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与展现、提升设施环境的功能性和景观性配置”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南大学位于海口市海甸岛,大部分土地由填海而成,土壤盐碱化严重,物种贫乏。随着学校扩招和教学设施增加,校园内雨洪管理失当的问题逐渐凸显。基于水敏感城市设计理论(WSUD),论述如何利用潮汐变化的设计策略,改善大学雨洪管理,缓解校园景观周期性破坏问题,试图营造海水、淡水交替的地域景观和校园特色。  相似文献   

20.
鹿溪河生态区是天府新区由北向南、组团式建设发展的重要生态走廊,通过对基地山水林田脉络梳理,结合景观特色营造、游憩系统构建、海绵城市设计、水生态修复与多样性生境营造等具体措施打造了良好的生态景观基底,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探索了“公园+”的新经济模式,并采用多措并举、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方式,引入高品质商业项目,达到“以地养地”“以园养园”的目标,实现了生态价值转换,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和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