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有效地布局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最大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分析,并且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绿地斑块规划时,绿地斑块的数量越多、斑块越大、斑块之间的连接度越大,则生态效益越高;此外,紧凑或圆形的斑块在保护内部资源方面具有最高效率;在进行廊道规划的时候,需特别强调它在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生态廊道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分为河流保护型、生物保护型、环境防护型和游憩使用型等4种,从而确定不同廊道的宽度和廊道中植被的分布。参8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评价——以包头市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以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及生物多样性理论对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包头市城区绿地景观网络不完善,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生态格局缺乏足够的连接,城区内的绿地斑块分布不均,新、旧城绿地建设差距较大,同时城区绿地景观特色不明显,绿地景观异质性不高,绿地景观类型单调。因此在今后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应注重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连续性,合理安排城区绿地斑块,发展不同功能的特色绿地景观,使包头市城区绿地系统形成"城在林中,绿在城中"的城市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的IKONOS卫星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聊城市景观格局及其绿地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区景观特色鲜明,为“城中有水,水中有城”格局,主要由建筑、道路、绿地和水体四种景观组成单元构成;绿地系统由斑块绿地和廊道绿地共同组成,斑块绿地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区中呈随机分布,绿地总面积为市区景观的33.71%。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聊城市城市绿化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4.
景观生态学在河岸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基础理论,系统论述了河岸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功能、景观生态学结构与内涵及河岸生态修复的内容。笔者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修复问题的思路,有利于河岸生态恢复实现生态、环境、景观和经济等综合功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以水电开发前景观生态环境本底作参照,通过水电梯级开发后的景观生态现状调查以及水、声环境现状分析,探索了四川天全白沙河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的景观要素影响,研究表明:水电梯级开发后景观要素类型发生较大的改变,逐渐向着高度人工化方向发展。水电开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植被基质连通性但对基质的孔性影响不大;破坏了湿地、耕地、荒地等生境资源斑块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改变了河流廊道的宽度、曲度、连通性,水体内环境以及水电设施的廊道效应。 相似文献
6.
7.
以福建省东山县为例,总结了海岛城市的特点,在相关规划原则和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等相关理论,从区域、分区和微观具体设计3个尺度层面上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规划研究,突出了防护林体系规划的生态意义,以实现海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以后其他相关海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9.
凉水自然保护区景观动态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采用航片判读转绘与GIS技术 ,运用景观指数方法 ,针对凉水自然保护区 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 ,凉水自然保护区在 2 0世纪 5 0— 90年代 ,景观格局发生较显著变化 ,基质———天然红松林面积在逐年减小 .2 0世纪 5 0— 70年代 ,7 88%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2 0世纪 70— 90年代 ,9 91%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并有斑块出现及消失现象发生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景观内斑块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景观斑块数增加 ,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 ,各类斑块形状破碎化降低 ,保护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 . 相似文献
10.
以鄯善绿洲为研究区,探讨乡村绿色廊道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利用ERDAS 9.1软件处理影像数据,进行绿色廊道信息分类提取,区划矢量,建立拓扑关系,得出研究区廊道分布现状图;利用ArcGIS 9.2软件对景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4种类型廊道中,绿色农田防护廊道的长度和密度均最大,长度占到了绿色廊道总长度的49.63%,其次为灰色道路廊道和绿色道路廊道,分别占到26.46%和23.90%,蓝色渠系廊道只占到了0.01%,绿带几乎不存在。研究区内各种廊道,从连通度、线点率到环通度,都处于较低的阶段,致使绿色廊道的作用发挥不到最佳,因而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绿色廊道宽度,增加其连通度,建立相对完善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为当地能流、物流以及交通的流畅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1.
12.
13.
焉耆盆地44a来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焉耆盆地 1964~2007 a 景观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绿洲水土资源和生态安全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焉耆盆地1964~2007 a 5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进行景观变化分析.[结果]耕地从1964 a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96;到2007 a的44.69;,成为焉耆盆地最主要的景观; 1964~2007 a,草地面积减少了94.51;,主要转变为耕地;水域面积减小约1/3,遥感影像上表现出河面、湖面的萎缩;林地景观曾一度消失,近7 a在退耕还林政策推动下再次出现;湿地景观相对稳定.研究期内,城乡、工矿建筑用地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比例从0.04;上升到2.90;,但仍然属于非优势景观;未利用土地位于其他景观外围,2000~2007 a未利用地在博斯腾湖大湖东北角处有了一定的增加.[结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焉耆盆地自然景观干扰强度的增加,研究区内景观多样性水平降低,异质化程度降低,土地利用向单一化方向发展,土地开发已达极限,生态安全面临威胁.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GIS技术,以相对频率和平均信息量为指标对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系统中,荒漠、山地、绿洲、水域、道路的平均相对频率(f)分别为57.5 %、20.7 %、23.4 %、8.1 %、7.3 %,反映出该复合系统的景观结构中,荒漠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或结构成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是基质,是影响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的决定性因素。山地、荒漠、绿洲、水域、道路平均信息量(H)的平均值分别为22.10、35.50、29.00、17.81和16.80;荒漠景观的异质性最高,其次是绿洲景观,水域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最低。平均信息量H值的空间变化中,山地景观的变异程度最高,为83.12 %;其次是绿洲,为64.07 %;荒漠景观的异质性空间变化程度最低,为45.21 %,说明荒漠景观在复合系统中的景观空间异质性最稳定,山地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变化最大。由于荒漠景观的相对频率在50 % 以上,所以,其景观异质性是均质化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而其它景观类型的空间异质性由于相对频率均小于50 %,是异质化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因此以50 % 为相对频率的控制界限,提高道路、水域、绿洲的相对频率,降低荒漠的相对频率有助于提高整个复合系统的景观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研究在中国尚处于初创阶段,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先对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动态做了简要回顾,然后从乡村聚落景观的营建选址、规划布局、植物景观、水口园林景观、建筑及其装饰文化景观、生态评价及预警6个方面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讲述需要对风景园林景观进行相应分析研究的主要原因及对风景园林景观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最后对中国的风景园林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植物景观设计是节约型园林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结合当代植物景观的考察和研究,对现存的植物景观设计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