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菠萝灰粉蚧辐照检疫处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辐照处理对新菠萝灰粉蚧的辐射不育效应,为其在进境香蕉的检疫处理实际应用中提供技术参考。本文利用Co~(60)-γ射线对新菠萝灰粉蚧各虫态进行了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结果表明:(1)随着剂量的增加,各虫态继续发育的比例明显降低;(2)新菠萝灰粉蚧的最耐受虫态为带卵成虫;(3)初步认为150Gy可阻止新菠萝灰粉蚧F_1代继续繁殖。  相似文献   

2.
杀虫剂对新菠萝灰粉蚧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氧化乐果、杀扑磷、毒死蜱、灭多威、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及矿物油对新菠萝灰粉蚧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处理24h后,对1龄若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毒死蜱>灭多威>高效氯氰菊酯>氧化乐果>吡虫啉>杀扑磷>阿维菌素>矿物油;对2龄若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毒死蜱>灭多威>吡虫啉>氧化乐果>杀扑磷>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矿物油;对3龄若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毒死蜱>灭多威>吡虫啉>杀扑磷>高效氯氰菊酯>氧化乐果>阿维菌素>矿物油。测定了氧化乐果、杀扑磷、毒死蜱、灭多威、吡虫啉及高效氯氰菊酯对新菠萝灰粉蚧雌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处理24h后,对雌成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为:杀扑磷>毒死蜱>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氧化乐果>灭多威。结果表明毒死蜱、灭多威、吡虫啉和杀扑磷等可作为控制新菠萝灰粉蚧发生的药剂。  相似文献   

3.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新菠萝灰粉蚧和菠萝灰粉蚧(D.brevipes)经常从进口菲律宾和东南亚水果中截获,用形态学方法对二者进行鉴定较难,且耗时较长。为了对这两种粉蚧进行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利用mtDNA COI基因设计了两组特异性引物和MGB探针,应用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实现了对新菠萝灰粉蚧和菠萝灰粉蚧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目的。该方法耗时短,重复性好,适合在口岸检疫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树上的分布,测定了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 germanus (Blandford)]雌成虫侵入孔的空间分布型。空间分布型拟合检验、聚集度指标测定、Taylor幂法则和m*-m (Iwao) 回归分析结果均表明,光滑足距小蠹雌成虫侵入孔在葡萄地和葡萄树树体上均呈聚集分布,且都为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雌成虫侵入孔主要分布在葡萄树0~60 cm高度的主干上。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了基于重组酶介导核酸扩增(RAA)技术快速鉴定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反应体系,并利用该技术开展了口岸截获粉蚧的检测与鉴定。通过分析河南口岸常截获的17种粉蚧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设计筛选了基于RAA技术的新菠萝灰粉蚧的特异性引物,并对其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线粒体COI基因能准确区分新菠萝灰粉蚧与其他16种粉蚧;新菠萝灰粉蚧RAA特异性引物能稳定扩增出片段大小为323 bp单一条带,最适宜扩增温度为恒温39℃,扩增时间为20~30 min,检测DNA浓度限值为1.6×10~(-3)μg/mL。本文利用RAA技术建立的新菠萝灰粉蚧快速鉴定方法,耗时短,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一线口岸初筛鉴定。  相似文献   

6.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 Beardsley)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与近似种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brevipes(Cockerell))从形态上很难区分,给口岸快速准确鉴定带来了困难。本研究尝试采用快速、易于操作的DNA条形码技术对两种粉蚧识别鉴定。实验选择两种粉蚧的不同地理种群共65个样本,选用3个分子标记(COI、28S和18S)进行引物筛选、基因扩增、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引物(18S_2880_F/18S_B_R;28S_S3660_F/28S_A335_R;Pco_F/C1-12342_R)能够成功扩增所有测试样品;3个分子标记都存在条形码间隔,COI最大,28S次之,18S最小;结合Gen Bank数据库中的同源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28S的NJ树图与COI相似,均以高支持率(97%和100%)将所有样本分成2个独立分支,分析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与28S和COI相比,18S基因序列矩阵构建的聚类树含低支持率分支。本研究扩增的COI及28S基因区段均可作为快速准确鉴定新菠萝灰粉蚧与菠萝灰粉蚧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正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brevipes(Cockerell)是我国菠萝凋萎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防治该虫是控制菠萝凋萎病的有效途径。该虫在我国为孤雌生殖,遗传结构简单,根据COI序列差异可分为3个基因型,即南宁型、琼海型及万宁型(He et al.,2012)。随着菠萝种苗及果实的调运,不同基因型菠萝灰粉蚧在果园可能混合发生。为探索该虫不同基因型之间是否存在种群竞争,及这种竞争与其分布的关系,本  相似文献   

8.
蚧虫是进口水果中最重要害虫类群。厦门口岸截获的检疫性蚧虫主要有大洋臀纹粉蚧、南洋臀纹粉蚧、新菠萝灰粉蚧,一般性蚧虫有橘臀纹粉蚧、椰圆盾蚧、芒果白轮蚧等。携带蚧虫较多的水果有火龙果、番荔枝、莲雾和菠萝等。本文详细介绍了重要蚧虫的分布与为害、传播途径和检疫方法,以期为一线口岸检疫查验提供指导,严防检疫性蚧虫随水果传入。  相似文献   

9.
新菠萝灰粉蚧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特别是墨西哥到巴西之间,另外欧洲、非洲和亚洲也有少量分布。新菠萝灰粉蚧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随后在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大量暴发,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CLIMEX 3.0与ArcGIS 9.3结合的方法研究该虫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气候条件下,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适生范围主要分布在18.3°N~27.3°N,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福建、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浙江、西藏等省市,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03%。其中整个海南、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云南南部、福建东南部和台湾西南部高度适生。基于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适生区向北扩展,面积将增加至全国总面积的18.97%;到2050年,适生区北界将向北移至32.8°N,上海、江苏和安徽南部均将成为适生区。鉴于新菠萝灰粉蚧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研究结果,应进一步加强针对该虫的检疫、根除措施,完善疫情监测体系,预防其新的进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新疆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的空间分布型,于2012-2014年对新疆喀什地区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Iwao m*-m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判定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的久野指数C_A0、负二项分布参数k0、丛生指数I0、聚块指数m*/~-1,表明三者在新疆棉田均呈聚集分布。且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的Blackith聚集均数λ2,说明二者在棉田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Iwao 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α0、β1);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棉田更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密度。  相似文献   

11.
高磊  李丽  田龚  罗萝  徐冰  路广亮  王凤  罗卿权  徐颖 《植物保护》2017,43(2):117-121
本文采用扩散指标法和Iwao、Taylor回归法测定了上海辰山植物园内‘矮生百慕大’Cynodon dactylon×C.transvaalensis‘Tifdwarf’和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上的中喙丽金龟Adoretus sinicus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中喙丽金龟幼虫在两种草坪草根部土壤中不同区域的密度相差较大(5~139头/m~2);幼虫在两种草坪草土壤中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根据空间分布型的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Kuno序贯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板栗园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幼虫的调查,用昆虫分布型的4种常用理论公式分别进行配合适度的χ2检验,再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Iwao回归法对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板栗园中全部呈聚集分布,而且均符合负二项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该虫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此外,还利用了分布型参数确定了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椰子木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是近年入侵中国的有害生物,严重为害多种棕榈科植物。为了确定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2015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海南省儋州市对椰子树上的椰子木蛾幼虫进行调查,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对椰子木蛾幼虫在椰子树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幼虫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椰子木蛾的幼虫主要在椰子树的中下部叶片为害,有87.17%的幼虫分布在第3层、第4层和第5层叶片上,其中第4层叶片上幼虫数最多,平均每片大叶上有幼虫(22±7.42)头,占总数的42.62%;椰子木蛾的幼虫在椰子树上呈聚集分布,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种群聚集是由某些环境作用引起的。根据Iwao的回归关系,确定椰子木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及序贯抽样公式,建立不同密度下的理论和序贯抽样数表。椰子木蛾幼虫主要分布椰子树中下部叶片上并呈聚集分布,本研究为该虫害的准确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经卡方检验和5种聚集指标测定,野蚕幼虫在桑园的水平分布属于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即在桑园中的分布特点表现为极不均匀的嵌纹分布。聚集原因是由野蚕幼虫的行为和环境因素引起的。种群中个体在发生概率上不相同,样方内一个个体的存在,增加了同样方内其他个体发生的概率。低龄(1、2龄)幼虫主要分布在桑树枝条的中上部,高龄(3、4龄)幼虫主要分布在桑树枝条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15.
柳杉毛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Twao、Tay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和聚集度指标测定方法,研究了柳杉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分布。柳杉毛虫在树冠上层占16.9%,中层占30.2%,下层占52.9%,且在上中下层的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柠条锦鸡儿上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柠条绿虎天牛(Chlorophorus caragana Xie & Wang)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揭示其幼虫的行为、习性、活动规律以及确定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方法]应用分布型指数法和回归模型法,对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柠条绿虎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根据Iwao (*m)-m关系的序贯抽样决策模型确定了幼虫的序贯抽样模型公式及最大理论抽样公式,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1和0.2时的理论抽样数表,为野外抽样调查、密度估计及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在幼虫为1、2、3头/株时,累计虫口数的上下限分别为536和134、281和70、197和49.[结论]所建立的理论抽样公式可在天牛幼虫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中推广应用,对生产防治指标的制定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一种世界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已于2019年1月侵入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对当地主要经济作物鲜食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调查了入侵成虫后代幼虫在鲜食玉米田的种群密度和为害情况,分析了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环境是导致聚集分布的主要因素。基于空间分布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抽样方法,为通过调查田间种群密度指导幼虫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田间小豆绿豆象卵空间分布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5点取样法对北京地区夏播小豆田进行了调查,发现绿豆象在小豆鼓粒初期已将卵产到豆荚上,9月上、中旬为产卵高峰期,并逐渐发育成幼虫侵入豆粒中。绿豆象卵在小豆荚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9月10-15日是控制北京地区夏播小豆田间绿豆象产卵及卵发育的较好时机。  相似文献   

19.
以石羊河中游荒漠河岸植被优势种群沙蒿(Artemisia arenaria)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对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随着垂直于河道方向距离的递增,沙蒿种群由增长型逐渐演变为衰退型;② 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的格局特征为,在相对小的尺度上聚集分布特征明显,随尺度的增加聚集性减弱并逐渐表现出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但距离河道近的沙蒿种群聚集强度大于距离河道远的种群;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均表现出幼体聚集分布,成体随机分布的格局特征;③ 垂直于河道不同距离梯度上沙蒿种群不同龄级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出异质性。距离河道近的沙蒿种群中,形体差异大的植株之间具有正关联性,反映了互利的生态关系;距离河道较远的沙蒿种群中,形体差异小的植株之间具有负关联性,反映了互斥的生态关系;其他龄级植株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荔枝龟背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日畴  徐洁莲 《昆虫天敌》1994,16(4):175-182
对荔龟背天牛幼虫于荔枝园中的空间分状况调查和分析,表明该虫的空间分布为负二项分布;空间图式是聚集型;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的个体群。聚集行为受环境因素(主要是荔枝品种)的影响,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龟背天牛的理论抽样数并建立了序贯抽样检定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