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种性纯、品质优、产量高是制种甜菜的生产目标。我场1983年试搞甜菜采种,1990年面积达4380亩,单产由109.6kg提高到245.4kg(年递增17.4%),到1988~1989年一级种子基本上达到100%。实践表明,采种甜菜产质量与栽培技术措施及收获阶段的管理关系密切。栽培技术是提高采种甜菜产质量基础适期早播 适期早播能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且在越冬前培育成壮秧,形成一  相似文献   

2.
作者分析了江苏省晚播采种甜菜的生育特点及其需肥规律,提出亩产200kg的肥料运筹“促、控、促”三字方针,认为,采种甜菜全生育期用N不低于16.5kg/亩(底苗肥占40%、越冬后至4月占60%为好),P_2O_5不低于7.5kg/亩。经采用重复D饱和设计试验结果认为,返青后施N(尿素)最佳施用量为12.5kg/亩,最佳施用期为4月1日左右。  相似文献   

3.
采种甜菜种子产量的高低与移栽密度、田间管理等人为因素有一定关系,同时较大程度地受到播期早晚的制约。要提高甜菜制种产量,就要在摸清该地常年的气候规律的条件下,合理安排播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气象因素对甜菜生长发育的优势,达到预防和控制不利因素的目的。本试验试图在前两年试验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观察、探讨,以期为提高大面积甜菜产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甜菜复播母根采种的研究和应用,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人提出了许多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认为复播母根采种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种子成本,其后代的经济性状优于春播母根等,在甜菜良种繁育工作中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增产增收的技术措施。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全区每年栽植甜菜采种一万五千至二万亩,培育母根二万多亩,而复播的面积仅占三分之一。因此,积极推广利用甜菜复播母根采种,无论是在科学繁殖甜菜种子,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这是因为,利用复播母根采种较春播母根有如下优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了甜菜筒喙象卵和幼虫的田间分布型与防治指标。通过田间顺行逐株查卵,经概率分布分析看出,在百株有卵(虫)6~21粒(头)时为聚集分布。人工接卵模拟筒喙象为害采种甜菜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呈幂函数相关(r=0.9913)。根据预测模型,在亩产种子100kg、单价2.2元/kg、防治费用2.85元/亩时,初拟防治指标为亩有卵420~640粒或亩有成虫20~28头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微机模拟(?)优结果表明,采种甜菜亩产250kg以上的优化组合方案的量化指标为,7月23日~8月11日播种,11月10日~28日盖膜,每亩留苗3800~4600株;参试因子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程度为,盖膜期>播种期>密度。  相似文献   

7.
鲁南在北纬34~35°,是甜菜秋栽露地越冬采种的最佳越冬带。甜菜秋栽越冬采种,其产质量均优于传统窖藏春栽法。成熟期8~10天,给后茬作物早播种、延长生育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创造有利条件。甜菜秋栽越冬采种,一般单产在200kg,高者达350~400kg。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万/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 000 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 000 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相似文献   

9.
东辛农场是北方甜菜种子南繁的重要基地。抗寒保苗是本场如何进一步发展采种甜菜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通过三年露地越冬采种甜菜冻害的试验研究,初步探讨了甜菜要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冬前必须达到一定的苗龄、根径及适宜的叶色指标。以这些指标为依据,进而初步确定了较适的播期、施肥技术、深栽培土可作为采种甜菜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
能源型甜高粱分期播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高粱品种辽甜1号和辽甜3号为试验品种,在南宁地区进行种植,对其不同播期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茎秆汁液品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4月底播期,辽甜1号、辽甜3号的茎秆产量和汁液锤度在各播期里最高,分别达4 329.11 kg/亩(1亩=666.7 m2,下同)、5 340.28 kg/亩和21.18%、18.27%,是这2个品种在南宁地区的最佳种植时期。3月到8月播期,茎秆产量、籽粒产量及汁液锤度都表现良好,是这2个品种在南宁地区的适宜种植时期。  相似文献   

11.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模型、模型解析和多目标决策分析,研究了旱地胡麻主要栽培因子播期、播量、施N量、施P2O5量对其产量、效益的影响及最佳组合措施。结果指出:(1)对产量的贡献率,播种量>氮素>播种期>磷素;对效益的贡献率,播种量>播种期>氮素>磷素.(2)以毛收益、产量、可信度、成本、化肥投入量为决策目标,求出旱地胡麻获得籽粒产量110kg/亩、毛收益350元/亩的最佳栽培技术方案为:播种期4月21日-22日,播种量4.24-4.50kg/亩,施氮量4.56-4.66kg/亩,施磷量4.85-5.74kg/亩。  相似文献   

12.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3.
旱地地膜小麦高产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播量和施肥量为调控因子,以产量为目标函数,研究了陕西省千阳、淳化、洛川三个不同干旱地区地膜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地的最佳农艺方案分别是:千阳县产量在525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29~10月1日,基本苗为272.8万~330.32万/hm^2,施氮103.1~167.0kg/hm^2,P2O5 82.5~133.6kg/hm^2;淳化县产量在450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31~10月5日,基本苗237.5万~320.5万/hm^2,施氮221.9~285.8kg/hm^2,P205177.5~228.6kg/hm^2;洛川县产量在375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25~9月27日,基本苗286.3万~337.7万/hm^2,施氮111.5~170.5kg/hm^2,P20589.2~136.4kg/h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对影响陕北丘陵区梯田马铃薯产量最主要的播期、密度、施氮、施磷和有机肥五项农艺措施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电脑分析,明确了各项农艺措施的主次作用,建立起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数学模型,筛选出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及亩产大于1800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陕北丘陵区梯田马铃薯的高产、优质和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明确了大麦品种蒙啤麦1号在兴安盟井灌区的肥料配比与播期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在密度35万株/667 m2条件下,施纯氮9.0 kg/667 m2,纯磷9.0 kg/667 m2,纯钾5.0 kg/667 m2,播期4月21日时,将获得最高理论产量478.4 kg/667 m2,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1.6%。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对花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普通花生品种(冀花9号、冀花10号、冀花12号)、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1号、冀花13号、冀花1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播种时期(4/25、5/6、5/16、5/26、6/6、6/15、6/26),研究不同播期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指标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确定花生最佳播种时期,为集成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冀花10号、冀花12号、冀花13号、冀花16号的农艺性状表现为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多;而冀花9号和冀花11号则表现为主茎矮、侧枝短、分枝少。6个花生品种荚果平均产量为4716.22 kg/hm2,籽仁平均产量为3469.52 kg/hm2。以籽仁产量最高的冀花12号(3541.99 kg/hm2)为对照,普通花生品种冀花9号、冀花10号减产0.35%~1.91%;高油酸花生品种冀花11号、冀花13号、冀花16号减产2.11%~5.54%。随播期的延后,各个播期的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基本遵循5/6-5/16 > 4/25 > 5/26-6/26的变化趋势。5/6-5/16播期的平均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5547.16 kg/hm2、4204.24 kg/hm2,油酸/亚油酸比值平均12.90。4/25播种,荚果和籽仁减产约5.16%,油亚比为14.61;5/26日播种,荚果和籽仁减产约9.05%,油亚比降低35.56%。晚于5/26播种,主茎高变矮7.40%~22.89%、侧枝长变短7.07%~24.89%、单株分枝数减少3.74%~9.70%、单株结果数降低4.59%~21.78%、百果重减少6.59%~27.94%、百仁重减少10.35%~32.33%、荚果减产17.97%~45.78%、籽仁减产21.80%~52.50%、油亚比降低50.57%~73.30%。综合考虑农艺性状、产量指标及品质优劣,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露地平播花生的最适播期为5/6至5/16之间,最晚不应晚于5/26。  相似文献   

17.
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冠层性状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6个播期配合6个收获期对郑单958和伟科702生长发育、株型结构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通过播期、收获期调控实现高产。结果表明,冀中地区6月12日前播种,玉米抽雄和吐丝持续时间更为集中,播期每推迟3 d,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1 d;继续推迟播期,抽雄和吐丝日期后推4~5 d。2014年6月12日播种处理吐丝期冠层温度最高,不利于玉米授粉;6月15日后播种穗位叶SPAD值降低,尤其是生育后期伟科702叶片SPAD值降低幅度较大。播期对株高、穗位高和基部茎粗影响较大,播期与收获期对产量及其构成影响均显著,穗粒数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千粒重随生育期延长而提高。经回归分析得出,夏玉米每提早播种1 d,产量平均增加98.4 kg/hm2;每推迟收获1 d,平均增产103.3 kg/hm2。郑单958获得较高产量的播期、收获期最佳组合为6月6日至6月12日播种,10月4日至10日收获。  相似文献   

18.
高邮市开展武运粳24不同播栽期、播栽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24产量受播期和播栽量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以A1B1(5月22日播种,6月9日移栽)的处理产量为最高,达709.4kg/667 m2,主要因为总粒数与粒重的提高;对产量结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播期的推迟,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穗粒数与千粒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盘锦地区水稻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3414"设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盘锦地区典型稻作区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通过主因素、单因素效应分析,定量地评价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提出了目标产量的最优氮磷钾组合方案。从水稻最大经济产量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其最优氮肥(N)用量范围为260~320 kg/hm2,最优磷肥(P2O5)用量范围为150~200 kg/hm2,最佳钾肥(K2O)用量范围为70~100 kg/hm2。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owing dates on th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two safflower varieties,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Agriculture Research Station of Isfahan Kabotar Abad in 2004. A split plot layout within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ation. Eight sowing dates were in the main plots, consist March 6, March 21, April 6, April 21, May 6, May 21, June 6 and June 21 and two varieties (Isfahan 14 and I.L111) were in the sub plo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seed per capitulum and seed yield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sowings dates were delayed. The Isfahan 14 variety in comparison with I.L111 produced more fertile capitulum in square meter and also, respectively seed per capitulum. The second sowing date (March 21) produced the highest seed yield (2306.2 kg ha(-1)), whereas the 7th sowing date (June 6) produced the lowest seed yield (622 kg ha(-1)). The effect of variety for seed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 Farmers in the Kabotar Abad of Isfahan and in other areas with similar conditions are recommended to plant the Isfahan 14 variety on March 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