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年产50万株葡萄组培苗生产成本进行了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葡萄组培苗生产成本为每株0.9817元,其中出瓶移栽前成本大于出瓶移栽及栽后管理成本;成本构成中,人工费水电费材料费固定资产折旧费。  相似文献   

2.
依据多年白花泡桐组培苗生产实践的资料数据,以年生产100万株白花泡桐组培成品苗的规模进行其生产成本核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泡桐组培苗整个生产成本包含两部分,即实验室瓶苗生产成本(0.27元/株)和苗木移栽炼苗成本(0.29元/株).移栽炼苗成本大于实验室瓶苗成本,合计单株成本是0.56元;从整个成本结构中分析,劳务、水电、材料3项占主要部分,其中劳务比例最高,占总成本的40.26%,材料与水电费成本比例1:1.通过成本核算分析,为白花泡桐组培规模化育苗降低生产费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红掌组培快繁生产实践认为:正确选择品种和外植体、简化培养过程是组培快繁生产的关键,而降低成本、提高瓶苗移栽管理技术是实现高效益组培苗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湿地松组培苗驯化移栽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湿地松组培苗出瓶难的问题,探讨了移栽基质、炼苗方式、不定根伸长培养天数和组培苗根系发育状况对湿地松组培苗驯化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定根经过伸长培养30~40 d,选择不定根数3条以上且愈伤较少的组培苗,半开瓶炼苗4 d后全开瓶炼苗3 d的处理方式,采用珍珠岩、河沙、圃地土等比例混合的移栽基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5.
我国拥有丰富的蕨类植物资源,其在药用、食用和观赏方面具有较高的利用和经济开发价值。移栽作为影响蕨类植物组培苗出瓶后成活率的关键环节,决定了组培苗能否顺利从室内培养应用到大田生产中。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蕨类植物组培苗的出瓶时间、炼苗方式以及移栽的基质、温度、光照、湿度、肥料等影响因子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直杆蓝桉组织培养繁殖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闽北地区引种的直杆蓝桉种源试验林中选出优株 ,进行组培快繁研究。利用成年芽器官作为外植体 ,建立无菌培养物 ,经过芽的增殖、诱导生根 ,筛选出一组适宜的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体系 ,培养大量组培苗 ;探索组培苗移栽和移栽后的培育管理方法 ;利用组培苗建立采穗圃 ,结合常规化、微型化扦插繁殖 ,通过促萌、取条、扦插 ,达到以芽繁芽的目的 ,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7.
从炼苗时间、移栽基质、移栽季节等方面对桃儿七组培苗炼苗移栽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定范围内,炼苗时间越长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越高,开瓶炼苗5d最适宜出瓶移栽;移栽基质选用草炭土与珍珠岩按2∶1比例混合,成活率最高,25~30d均有新叶和新根长出。在兰州地区,10—11月和3—4月适宜进行桃儿七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8.1%。移栽后10个月,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本研究结果为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桃儿七的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林木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叙述了建立一间年产100万株林木组培苗育苗工厂的情况。对实施林木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和几个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论述,并对工厂的组成部分及设施,瓶苗大量移栽技术及组培苗苗圃管理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脱毒"苹果"枣组培工厂化育苗成本核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年产50万株枣树组培苗的成本构成、成本核算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从组培苗培育成容器苗的总成本为每株0.6231元,为枣树和其他树种组培工厂化育苗计算成本、分析经济效益、制订商品苗价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铁皮石斛在潞江干热河谷的集约化栽培技术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在潞江干热河谷2-5月移栽成活率高,恢复生长快;驯化组培苗、扦插苗和未驯化组培苗(瓶苗)移栽成活率都超过90%,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但投产后产量差异较大,驯化组培苗极显著高于未驯化组培苗(瓶苗)和扦插苗,未驯化组培苗极显著高于扦插苗,从投资成本考虑建议用未驯化组培瓶苗做种苗;配方基质能够提高铁皮石斛产量,杉木皮+山基土+碎木屑+牛粪(1∶1∶1∶1)的配方基质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以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组培苗为外植体,研究5种培养基对带叶兜兰组培苗壮苗生根的影响,设计6种基质处理,以筛选组培苗出瓶后的最佳移栽基质。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较适宜壮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NAH2PO4170 mg/L+NAA 0.1 mg/L,植株生物量增加显著;随着NAA浓度的增加,植株的壮苗生根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单独利用腐熟过的碎树皮做基质,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均达99.7%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蓝靛果组培苗商品化生产效率,以蓝靛果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蓝靛果组培苗瓶内、外生根的影响以及适合其移栽的基质组合。结果表明:适合蓝靛果瓶内生根的培养基为改良MS+IBA1.0 mg·L-1,生根率可达100%。在瓶外生根实验中,高浓度速蘸法IBA浓度为2 000 mg·L-1、处理时间10 s时,生根率可达83.33%,存活率可达93.33%,低浓度浸泡法IBA浓度为250 mg·L-1、处理时间5 min时,生根率可达86.67%,存活率可达93.33%。移栽基质最佳组合为腐殖土︰珍珠岩=1︰1,在此基质中移栽30 d后瓶内、外生根苗的成活率分别为90.22%和86.67%。瓶外生根可替代瓶内生根,能在商品化生产上节省时间和成本。  相似文献   

13.
对5种不同种源柔枝松经过组织培养后获得组培苗,之后选取长势良好的健壮组培苗100株进行炼苗并移栽,分别在移栽1、3、5个月后对苗木成活率及苗木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得出:柔枝松1成活率较高、苗高最高、地径最大、主根最长、侧根数量最多,为适应性最强的种源。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花叶玉簪组培苗最适宜的移栽基质配方,以泥炭、蛭石、黄土和珍珠岩为培养基质设置16个处理,进行了组培苗移栽试验.结果表明:泥炭促进玉簪移栽成活和生长;而蛭石和珍珠岩有利于移栽成活,但蛭石抑制新根发生,珍珠岩不利于后期叶片和根系的伸长;而黄土严重影响移栽生根成活和叶片的生长,但有利于后期根的伸长.从育苗质量以及节约成本等指标综合考虑,V泥炭∶V黄土∶V珍珠岩=3∶1∶2的基质配比是花叶玉簪组培苗移栽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繁育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的组培繁育试验,筛选出一组广谱、高效的培养基和组培苗最佳移栽期及移栽后的培育管理方法;营造了组培苗与实生苗及各种源无性系不同繁殖方式的对比试验林,进一步研究其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组培苗造林在树高、地径等性状上均高于实生苗及常规无性繁殖苗。  相似文献   

16.
通过油茶组培苗移栽基质、时间和施肥肥料浓度对苗木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最高的基质是红心土,高达98.26%;但为利于苗木的生长,移栽方式是以先把瓶苗移栽于7cm×11cm的红心土营养杯内培养60d,苗木恢复生长,并长出2~3张叶片时再移栽到9cm×13cm椰康基质营养杯内培养适宜苗木生长,培育120d,苗高9.48cm,比使用红心土的苗高(4.04cm)高134.6%;施肥浓度为1%时,油茶组培苗生长效果良好,培养100d,苗高比施肥前高5.428cm,比对照的高143.8%。  相似文献   

17.
杉木组培苗移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组培苗生长期间的各项管理技术直接影响到种苗的成活,从杉木组培苗的移栽时期,生长的水、肥、光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最适的管理模式,以利提高杉木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和种苗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一、准备:①搭好水泥拱形大棚,大棚规格可大可小,大棚内装营养袋5-200万不等。②装袋:营养袋规格为8×12厘米或6-8厘米,基质为烧透的谷壳灰和过筛的黄泥土。体积为1:1,基质中不能有杂质,充分拌匀,装入营养袋,摆在大棚内。 二、移栽:①移栽:从省植物园购回组培苗,3天内,将组培苗放入清水内,洗净培养基,用镊子夹苗栽植。每个营养袋一株。栽好后,浇水,直至营养袋底层湿透。②移栽后的管理:移栽后半月内,主要进行防霉。每隔3天打药1次。用多菌灵和青霉素轮流杀菌。多菌灵浓度为800倍稀释液,青霉素浓度…  相似文献   

19.
以泥炭土、谷壳作为桉树组培苗移栽的轻型基质,先利用网袋成型机压制出圆条状的网肠,再用切床把网肠切成每段长为10cm的网袋,用石灰水把轻型基质的pH值调至6.5左右,把经炼苗后的组培苗移栽到网袋的轻型基质上,加强移栽后组培苗的光、温、湿、肥水、病虫害的管理,培育出健壮的桉树轻型基质网袋组培苗,大大地提高移栽成活率和出圃率。  相似文献   

20.
金线莲在自然环境生长缓慢,繁殖率低,自然种群数量很少。近年来通过组培快繁技术,金线莲种植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从栽培环境、栽培基质、栽后水、肥、光、热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金线莲组培苗栽培技术,对提高金线莲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和金线莲产品质量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