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生产瘫痪又称产乳热(milk fever),是成年乳牛常见的一种代谢病。该病以分娩后突然发生轻瘫、低血钙、循环性虚脱、昏迷等为主要特征。发病率75%~10%,以5~9岁、3~7胎经产乳牛发病最多,约占患牛总数的95%,多在产后72h之内发病,约占90%。青年初产乳牛及产前或产后4d以后发病的很少。  相似文献   

2.
奶牛围产期是指分娩前后15d这段时间。分娩前15d称围产前期;分娩后15d称围产后期。乳牛阶段饲养的生产实践表明,这一阶段对母牛的生产性能、健康和所产犊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干乳期是成乳牛的一个重点,而围产前期是干乳期的一个重点。有资料表明,成乳牛的死亡有70%~80%发生于围产期,所以围产期饲养管理以保健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以显著增加乳牛产量的高能饲养法(分娩前为低营养水平,分娩后3~4周起增加精饲料,达到高营养水平),日本已编入乳牛标准饲养书中,以进一步推广普及。为了有效利用乳牛高产技术,保持乳牛高繁殖性能,作者对乳牛分娩前后的饲养管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仅就β-胡萝卜素、维生素 A、E 改善乳牛繁殖机能的效果介绍如下.试验方法试验从1983年到1986年在日本11个县级以上畜产试验场进行,并在期中进行了重复。试验牛从分娩前9周到分娩后20周在日  相似文献   

4.
乳牛胎衣不下(RFM)是常见的产后期疾病之一,给乳牛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据文献报道:美国、印度、波兰等国的乳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40%左右。我国某些地区乳牛胎衣不下发病率占健康分娩牛的8.2%,有的奶牛场高达25%~40%。据我们的调查。本校教学实验场的510头乳牛,其发病率达19.41%(99/510),天津市工农联盟农牧场奶牛二场的发病率为18.81%(255/1356)。胎衣不下导致的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显著增高。由此,导致乳牛不孕,发情推迟,增加配种次数,严重影响乳牛的繁殖力,甚至引起母牛的全身感染,  相似文献   

5.
产后瘫痪、酮病、胎盘停滞是奶牛最常见的三种代谢病。近些年来,随着奶牛产奶量的不断提高,代谢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代谢病的发生,不但损害了奶牛的健康,而且降低了其生产性能,必须予以重视。 一、产后瘫痪。又名乳热症,多发于产乳性能高的乳牛。从发病的时间看,约有3%的奶牛在分娩前发病,6%在分娩时发病,75%在分娩后1~24小时内发病,12%于分娩后25~48小时内发病,4%在以后的时间内发病。可见,产后瘫痪主要发生在奶牛产后  相似文献   

6.
奶牛围产期是指分娩前后15d这段时间.分娩前15d称围产前期;分娩后15d称围产后期.乳牛阶段饲养的生产实践表明,这一阶段对母牛的生产性能、健康和所产犊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干乳期是成乳牛的一个重点,而围产前期是干乳期的一个重点.有资料表明,成乳牛的死亡有70%~80%发生于围产期,所以围产期饲养管理以保健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乳牛产后瘫痪综合征是乳牛分娩后突然发生的严重营养代谢性疾病,主要发生于3-6胎次的高产乳牛,多为散发,严重影响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乳牛业的发展,胎衣不下在母牛的产科疾病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给乳牛业带来较严重的损失。胎衣不下在国内外各乳牛场经常发生。有的地区乳牛的胎衣不下约占健康分娩牛的8.2%。有些乳牛场甚至高达25—40%。据报导,胎衣不下病牛的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显著增高。由此,致使母牛不育、发情推迟、增  相似文献   

9.
规模乳牛养殖场乳牛真胃移位发病率在1%~2%,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症状分析、诊断,结合手术治疗以及术后护理,提高乳牛真胃移位后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母畜分娩后,排出胎衣的正常时间为:马1.5小时,牛12小时,羊2~4小时,猪1小时,超时不排即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多见于牛,特别是乳牛,发病率高达15%~20%,并常继发子宫内膜炎,造成母畜不孕。1治疗注射子宫收缩药:可肌注垂体后叶素,马牛一次50~100国际单位,猪羊10~50国际单位。也可皮下注射麦角新碱,马牛2~5毫克,猪羊0.2~0.5毫克。静脉注射5%~10%高渗盐水,马牛300毫升。灌服羊水(在母畜分娩时接取),也可促进子宫收缩。向子宫内胎膜与子宫壁之间注入抗生素,防止胎衣腐败,待胎…  相似文献   

11.
奶牛产后瘫痪症又称乳热症.其特点:奶牛在分娩后突然卧地不起,四肢瘫痪,丧失知觉.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以3~6胎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分娩后的3~5 d,故称为产后瘫痪.治愈母牛在下次分娩时,有可能再度发生.  相似文献   

12.
奶牛产后瘫痪症又称乳热症。其特点:奶牛在分娩后突然卧地不起,四肢瘫痪,丧失知觉。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的高产乳牛,以3~6胎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分娩后的3~5d,故称为产后瘫痪。治愈母牛在下次分娩时,有可能再度发病。  相似文献   

13.
乳牛围产期是指分娩前后15d以内的母牛,这一阶段乳牛在生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抵抗能力降低,极易患病,必须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1 围产期母牛的管理技术1.1 让母牛及早适应产房环境 在母牛临产前15d左右,将产房用2%火碱水喷洒消毒,然后铺上清洁的垫草,将临产母牛后躯和外阴部用2%~3%来苏儿溶液抹洗干净,用毛巾擦干,将牛转入产房,使母牛及早适应产房的环境。如果是专业户饲养或饲养乳牛头数少,没有设计产房,也要按照上述方法为母牛准备生产的床位,让母牛提早适应。1.2 产房卫生工作 产房内要每1d打扫两次,及时更换污浊垫…  相似文献   

14.
奶牛生产瘫痪发病机理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瘫痪又称产乳热(milk fever),是成年乳牛常见的一种代谢病。该病以分娩后突然发生轻瘫、低血钙、循环性虚脱、昏迷等为主发特征。发病率7.5%~10%,以5~9岁、3~7胎经产乳牛发病最多,约占患牛总数的95%,多在产后72h之内发病,约占90%,青年初产乳牛及产前或产后4天以后发病的  相似文献   

15.
奶牛脂肪肝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脂肪肝(Cow Fatty Liver)是母牛在泌乳末期或干乳期营养失控,而引起的伴有消化、代谢、生殖等功能紊乱的综合征。乳牛常在分娩后,泌乳高峰期发病,牛群发病率可达25%,死亡率达80%。凡高产母牛,不论年龄和胎次均可发生。一般于产后3~5d发病。多呈散发性。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在上海乳牛生产中,乳牛真胃移位的发病逐年增加,是乳牛分娩前后的一种多发病。当乳牛发生真胃移位后,其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泌乳量降低,如不及时治疗,可  相似文献   

17.
文摘     
在四十八頭患過乳熱症病史的乳牛中,內十四頭在分娩前五日到七日期間,每日給与口服維生素丁二千萬至三千萬單位,分娩時,內無一頭有重罹此症的。另十二頭同期每日口服一千萬單位維生素丁,內有一頭(佔8%),分娩時重染此症。在對照的二十二頭乳牛中,分娩時,內有十四頭(佔63.6%)重罹乳熱症。在此二批乳牛服用大量維生素丁期間,並未產生有任何不良的副作用,但服用期,不可超過七日。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水肿(浮肿)发生于分娩时,偶尔也有在分娩前症状较重的,不管头胎牛或经产牛都发生妊娠水肿,一旦患浮肿后,很多再次发生。据加拿大对1200头奶牛的调查,乳房水肿发病率为18%,但仅有1%需要治疗。又据美国纽约州的调查,有43%的乳牛是中等程度浮肿,5%浮肿较重。浮肿的主要原因,是乳房的分泌细胞间积蓄过多  相似文献   

19.
乳牛在一个泌乳期内其产乳量呈规律性变化。一般在分娩后乳牛的产乳量逐渐上升,低产牛在产后20~30d达到泌乳高峰期,高产牛则在产后40~50d达到泌乳高峰期,泌乳高峰期一般可维持20~60d,由此可见,乳牛在分娩后两三个月其产乳量最高。此后产乳量则逐渐下降,高产牛平均每月下降4%~5%;低产牛每月平均下降9%~10%,尤其在妊娠5个月之后下降幅度更为明显,有些低产牛在泌乳后期甚至会停止泌乳,但高产牛即使在停乳前,日产乳量也不低于10kg。因此,根据泌乳期乳量变化规律,将泌乳牛分为泌乳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几个泌阶段进行饲养管理。1泌乳盛…  相似文献   

20.
乳牛生产瘫痪是母牛产后突然发生的急性代谢病。多发生于产后3日,少数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前。近几年共治疗生产瘫痪35例,治愈率为100%,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