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乳(Microemulsion,ME)是由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均匀、低粘度、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分散体系,是介于乳状液和胶团溶液之间的一种过度中间状态溶液,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高度分散性及吸附能力.微乳是由英国化学家Schulman等学者在1943年首先提出的.虽然微乳与传统的乳状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微乳的微观结构、形成理论、理化性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微乳应用于工业、日用化工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对微乳作为药物的递药系统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该品是采用海能独有的纳米微乳专利技术生产的纳米级液体复合维生素,该产品不仅改善了维生素在水中的溶解性、分散性和透析性,尤其解决了脂溶性维生素的溶水、吸收问题,不再需要通过胆汁胶化溶解后吸收,生物利用度达到98%以上。不仅快速补充维生素、平衡氨基酸,而且达到理想的营养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粘度的、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油水混合系统。制作微乳的水相一般用纯化水或注射用水.油相一般用油酸、棕榈酸等多种长链脂肪酸油,表面活性剂有聚乙二醇、司盘、吐温等长链脂肪醇类,助表面活性剂有乙醇、丙二醇等短链醇类。  相似文献   

4.
纳米混悬剂(Nanosuspensions)是以表面活性剂为助悬剂将药物颗粒分散在水中,通过粉碎或者控制析晶技术形成的稳定的纳米胶态分散体,与传统意义上的基质骨架型纳米体系不同,纳米混悬剂无需载体材料,它可通过表面活性剂的稳定作用,将纳米尺度的药物粒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体系。由于纳米混悬剂的特性,其在各种给药途径中都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国外从20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展开了对纳米混悬剂的研究,国内有关研究近几年也相继增多,现将国内对纳米混悬剂优势和应用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纳米乳又称纳米乳液、纳米乳状液、纳米乳剂等,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形成的粒径为10~100纳米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高度分散性及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
纳米乳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形成的粒径为10~100纳米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纳米乳的形成至今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完整地解释,目前有负界面张力理论、混合膜理论、几何排列理论、增溶理论和R比理论等理论,其中较为成熟的是负界面张力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聚合机理并详细讲述了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的因素和增强其稳定性的方法,着重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最后对无皂乳液聚合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也有人称脂质体为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套。其特点是:结构类似生物膜.在机体内能生物降解,具有生物相容性;作为药物载体,选择性高、靶向性强从而能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等。将一些药物包封于脂质体制成脂质体制  相似文献   

9.
<正>微乳(micro emulsion)又称纳米乳,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和方式混合后形成的一种稳定透明且黏度低,相同性的分散匀质热力学稳定体系[1],粒径10~100 nm,一般认为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就可形成稳定的微乳。但是,随着加工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某些新化合物的发现和应用,不用助表面活性剂也可形成某些稳定的微乳[2]。国内于  相似文献   

10.
在动物体内,微生物定居的数目多于动物本身的组织细胞数.在正常情况下,有益菌和有害菌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形成的菌膜屏障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它们也有参与营养代谢等功能.当有害菌过多或异常繁殖时,出现菌群失调,随之而来的是疾病的发生.从40年代至今,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它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杀死了有益菌,引起了二重感染和内源性感染.长期、大量、广泛的使用会使动物的免疫功能下降,导致了动物有死亡及致畸、致残等.抗生素在畜产品(肉、蛋、奶、水产品)中的残留,激素的残留以及化肥和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直接影响着公共卫生的安全性和人类的健康.所以人们越来越担心食用含有抗生素的畜产品,欧盟、美国已部分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尽管人们不断试推出不易引起副作用的新型抗生素,而微生态活菌制剂这类产品以其无毒副作用,不产生抗药性、无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等优点,而很快便成为新兴学科的热点.微生态学科经十多年发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药、动物保健、饲料添加剂、植物生态、环境净化和化妆品等领域.  相似文献   

11.
大豆磷脂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李立 《饲料工业》1999,20(12):33-36
大豆磷脂是一种天然表面活性剂,不仅具有乳化、分散、起泡、脱膜、降低粘度、保持水分、同蛋白质及淀粉结合等各种功能,而且由于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胆碱、肌醇等营养成分,因此是一种纯天然的高营养强化剂,在畜禽体内脂肪代谢、肌肉生长、神经系统发育和体内抗氧伤害等方面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大豆磷脂的表面活性作用,在乳化脂类从而促进小肠脂类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吸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1大豆磷脂产品的种类1.1浓缩大豆磷脂大豆精炼油的副产品(油脚),经真空脱水而制得的产品即为浓缩大豆磷脂。浓缩大豆磷脂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磷酸替米考星在养殖生产中适口性的问题,本试验以丙烯酸树脂为囊材,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法制备磷酸替米考星微球,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物含量进行测定。将3批磷酸替米考星微球置于冰箱(4℃)、室温(25℃)与40℃(RH 75%)放置3个月,进行外观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体外释药特性的考察。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方法下制备的磷酸替米考星微球的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10.65μm,粒径7~30μm范围内的微球占总数的96.7%,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是28.36%、99.25%,分散性好,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正>纳米混悬剂是以表面活性剂为助悬剂,将药物颗粒分散在水中,通过粉碎或者控制析晶技术形成的稳定的纳米胶态分散体。不论是难溶于水的药物还是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油的药物,均可以通过纳米技术制备得到相应的纳米混悬剂。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利用纳米混悬剂进一步制备适合口服、注射或其他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与传统意义上的基质骨架型纳米体系不同,纳  相似文献   

14.
15.
皮秒激光作为超短脉冲激光的典型代表,具有超短脉宽、超高峰值功率的特点,其加工对象广泛,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可用于加工金属、有机材料(含透明材料)、陶瓷以及复合材料。基于其热损伤小且加工精度高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微纳加工领域,在制备亲/疏水(油)表面、彩色表面等功能化表面以及清洗涂层、光栅、微焊接等实践方面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动物微生态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奶牛生殖道微生态体系与生殖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均直接相关.本文主要对奶牛生殖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机组投运数量的不断增加,风力发电机组的投切使电网的潮流分布发生改变。风力发电机组输出功率随风速不断变化的特性使风力发电并入点网对电网的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对目前我国主流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与工作方式进行分析,参考目前世界上主流的微网并网方式,从而对风力发电机组并入点网后当电网发生故障时对电网暂态稳定性影响进行研究,最后提出一系列风力发电机组并网时减小对电网暂态稳定性负面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复合微生物制剂在改善水产养殖微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它能有效降解有机淤泥,抑制有害微生物和有害藻类的繁殖,平衡养殖水体的微生态环境,促进养殖生物健康生长,是目前水产养殖中水处理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微孢子虫侵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孢子虫种类繁多,侵染寄主过程十分复杂,pH值、离子种类及浓度、温度、射线等都能激活孢子发芽侵入寄主.近年来微孢子虫侵染机理研究已从激活因子推进到孢子生理生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微孢子虫孢内糖类物质浓度的变化与孢子内压升高,诱发极丝的弹出密切相关;同时,微孢子虫孢子的表面蛋白、极膜和极管蛋白(PTP)在孢子侵染寄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0.
微颗粒饲料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颗粒配合饲料又名人工浮游生物,美国科学家自 20世纪 60年代率先进行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一些水产研究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等已开始生产和销售微颗粒饲料。随着研究的深入,微颗粒配合饲料在营养和性状上越来越完善,其适口性、水中悬浮性和稳定性越来越好,特别是针对鱼、虾、蟹及贝类幼体的生长特性、营养需求,配制生产专用的微颗粒饲料,经过与轮虫、卤虫并用到完全替代轮虫和卤虫,微颗粒配合饲料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微颗粒配合饲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浮游生物混合使用进行育苗生产,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