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从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选取10个数据指标,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贵州省各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空间对比,找出造成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原因,为贵州省今后土地管理及发展规划提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土地规划整理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是科学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对规范土地开发整理活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土地规划整理工作的重点谈谈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实施土地规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本文就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土地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供给也逐渐变得更加紧张。为了缓解土地资源供给的紧张局面,土地规划便应运而生。主要针对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策略展开论述。首先,对公众参与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提出土地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具体方略。以期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土地改革的持续进行,土地的利用规划对于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学的土地规划以及合理的环境评价,是保证我国土地正确使用的关键,本文重点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对于环境评价的重要性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目的是保证我国土地规划的科学性,促进我国土地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中国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延伸和完善,是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性规划,规划中必须十分注重公众的参与。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清明村土地利用规划为例,探讨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步骤与方法,形成了一套公众参与村级土地规划的流程。但是由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在中国还没有广泛开展,其公共参与的方法等还有待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新军  安沙舟 《草业科学》2010,27(5):122-129
为了推进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化发展,在对目前具有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思想和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CLUE-S)的理论方法重点分析基础上,认为CLUE-S模型是基于微观和宏观的视角上,适用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一种较好的模型。它是在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变化间存在的关联性、竞争性、稳定性、邻域性及政策约束性等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而建立的一种土地利用空间分配模型。考虑到该模型具有以上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而且可以模拟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试探性地将该模型与GIS耦合,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说明,CLUE-S模型是一个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较好的模型,对增强土地规划辅助决策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量化模型用于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动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方法:设计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上一轮士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运用量化模型建立动态土地规划实施评价可以在规划实施期监督土地使用情况、规范政府用地行为、依法保护国土资源;研究结论:动态的土地利用实施评价对于实现土地规划的最优化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规划与管理的作用,为了改善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相关部门先后引入了土地资源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土地规划与管理能够显著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有力保障。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在实施土地规划管理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给土地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甚至会对土地造成破坏,而降低土地利用率。文章中,笔者将首先阐述加强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的意义,并针对当前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面对着紧迫的土地资源,城乡土地规划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资源对于城乡建设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本文通过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存在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应对城乡规划中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安家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甘肃定西安家沟流域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对人、财、物资源的输入和输出的分析,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总体最大、纯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在土地面积、劳动力、畜力、社会需求和饲料需求的约束之下,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后,农、林、牧用地比例由原来的6.5∶3.1∶0.4调整为1.7∶4.8∶3.5,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土地规划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土地规划仅仅重视土地的利用程度,对于环境的影响重视程度较低。本文重点对针对在土地规划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供相关的规划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控制工程造价不仅仅是防止投资突破限额,更积极的意义是要促进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加强管理,使人财物得到充分的利用,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稀缺,尤其是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状况下,合理利用土地便成为了国家乃至整个土地规划部门的重要任务,如何使城市土地在土地总体规划中得到合理协调的发展,是一项艰巨且繁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 复合农业又称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全面规划,精心设计的多层次、多目标、高效率的农业良性循环系统。它有三个特点:一是生物产量最高,二是农付产品利用最合理,三是系统经济效益最佳。发展复合农业,一方面可多层次生产,综合利用,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亦可净化环境,变害为利,保持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本试验设计的方法是:利用农作物付产品秸秆、秕壳等接种食用菌,通过食用菌对粗纤维的分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深,土地规划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目的就是改善城乡土地的利用情况,并完善统筹规划,这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体现。作为城市未来的空间架构,城市的总体规划不仅要体现城市空间体系,和土地的合理安排与使用,更要构建适合人类居住生活的良好环境。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又为城市总体规划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因此要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关系,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实际作用。本文就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差异展开分析,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间作种植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评估黄土丘陵沟壑区近1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过程中林草间作模式产生的实际效益,对定西市部分地区随机抽样调查,选取5种典型的林草复合植被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间作种植模式兼顾了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达到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改变土地利用结构、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林草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草畜转化上,生态效益主要为水土保持与改良土壤结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林草牧业统一协调发展。林草间作模式培育初期经济效益较低,后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中国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准计算了我国自土地规划以来土地使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价值的变化。通过对得出的数据分析我国土地使用的不同形式以及使用方法的变化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对土地的需求,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需求,不能因土地流转而改变土地用途。因此,必须遵循土地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每一寸土地,把好耕保的关口,从而达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兼顾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区位条件,使土地的价值得到较为客观的体现。本文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冬季桑园内间作青菜、榨菜,以不间作的桑园作对照,调查桑园间作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果表明:桑园间作蔬菜后,在间作时增施肥料的情况下,土壤物理性状有改善,养分含量持平,对土壤肥力无不良影响,对桑叶产量出无影响,充分利用了桑园空间和土地,提高土地生产力20%以上,蔬菜上市,繁荣了市场,有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