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It is shown that an increase in winter wheat on typical chernozem characterized by the acid reaction of the soil medium leads to a decrease in grain yield to 30% and straw weight to 25%. The crop reached the maximum level after introducing urea and manure wastes (the yield gain was 199% in neutral soil and 165% in acidic soil). The improvement of plant nitrogen nutrition by introducing fertilizers led to an increase in the protein content in grain by 1.2 times on both soil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in content was 1.1 times lower in acidic soil than in the neutral one. The maximum content of protein in winter wheat grain accumulated after both types of fertilizers were applied on neutral soil; the use of manure wastes alone decreased the protein content in grain.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a decrease in the yield of grain and a decrease in 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in this grain after acidification of typical chernozem is due to a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mineral nitrogen in soil and an increase in its gaseous losses. The pattern of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soil, as well as the availability of nitrogen for the plants, varied as the reaction of the medium changed. In acidic soil, the consumption of mineral fertilizer nitrogen and manure wastes by the plants decreased by 12–13% and the consumption of soil nitrogen decreased by 45%. The effect of wastes de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urea nitrogen by 49% (neutral soil) and by 69% (acidic soil). The consumption of fertilizer nitrogen by the plants decreased by 12–15% after acidifying typical chernozem and by 12–17% after immobilizing this type of chernozem and increased gaseous losses by 18–81%. It has been concluded that the agrophytocenosis of winter wheat maintains the ecological balance (homeostasis) when wastes from a pig-breeding complex are used and is exposed to stress when urea is applied in acid chernozem. Soil acidification decreased the resistance of agrophytocenosis to the level that is observed when manure wastes were applied and to adaptive depletion when urea was used.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不同因素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程度,针对近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变动特征,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总体出口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增长,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市场结构分布不合理对农产品出口增长有阻碍作用;目前在日本等主要出口市场上,农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对我国出口规模的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指标综合测评法、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在构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2002—2016年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空间分异显著,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空间特征,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2)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集聚趋势明显,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显著,河西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陇南地区为低水平集聚区,空间关联效应不断增强,并持续表现出空间稳定性特征;3)人均农机化财政支出、公路密度和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是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可以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导入机制等方面促进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均衡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7年11月到2008年1月的调查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全国26家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产业管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管理体制与机制、管理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手段是影响农业科研单位产业管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利用农地整理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从整体意愿、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分析农民参与评价农地整理项目的意愿,并对农民参与评价的意愿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农民参与评价的意愿较高,超过八成;不同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受访农民参与评价意愿存在差别;农业劳动力数量、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评价的认知程度、政府对农民的规划设计意见的重视程度和政府对项目政策宣传的重视程度等4个变量显著影响农民参与评价的意愿;性别、是否村干部和是否党员等8个变量对农民参与评价的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改革现有项目评价制度,重视农民在项目各阶段评价中的作用,加大农民培训和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为耕地流转和农民转向非农部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8.
两栖农民退出土地潜在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河南省实地调研后发现三类因素——土地收入比重,政策得知途径、农村土地价值认识、处置农村土地方案,激励因素中的就业、医疗、住房因素和阻滞因素中的补偿金额、土地换房等都对两栖农民土地退出产生意愿显著影响,并分析各类因素在两栖农民土地退出决策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业、农村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施肥、畜禽养殖和农村污水排放等使河流水质日益恶化、氮磷污染严重,导致水环境问题加剧。本研究以位于广东省高州市的白沙河为例,在旱季和雨季采集水样,测定河水主要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水质指数(WQI)、灌溉用水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评估白沙河水质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质指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旱季各项水质指标均大于雨季,降雨对pH、电导率(EC)、NH+4-N、Ca2+、Na+、Cl-和SO2-4的影响较大。雨季66%的水样WQI为优,显著优于旱季;旱季水样WQI值较高,水质较差水样主要集中于上游工业园及中下游区域。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表明,雨季河流水质适合灌溉,旱季部分河水在灌溉前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CA)显示白沙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与农业面源、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园排水有关,影响水质的关键因子是NH+4-N、总磷(TP)和NO-3;土地利用类型分析表明水田和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林地分别是旱季、雨季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250 m缓冲区尺度下,水田和农村居民点与水质的关联性较强。研究表明,白沙河旱季水质较差,与工业排水造成的点源污染有关;在250 m缓冲区尺度下河流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规律,基于UNCOMTRADE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引力模型,对其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稳定区域;中国对非洲全域及其五大子区域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多元化指数及均衡度指数呈现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中国对非洲农产品贸易出口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关系,西部非洲的贝宁、多哥和加纳三国成为主要的高—高集聚区;GDP总量越高、与中国首都距离越远、人均耕地面积差异越大的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具有越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中非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非农业合作的不断深入,双边农产品贸易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中非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采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II)、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测算并分析中非农产品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中非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双边合作潜力巨大。通过进一步分析影响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相关举措,以便推动中非农产品贸易乃至整个中非贸易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为研究对象,通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1994~2017年垦区整体、各管理局静态层面农业技术效率,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进一步测算动态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4~2017年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垦区当前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外开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灾率对农业生产效率均表现为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民勤绿洲弃耕地不同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氮演变特征.【方法】以民勤绿洲区不同年限弃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常规耕地为参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试分析,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有机氮(PON)、易氧化碳(ROC)含量.【结果】弃耕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含量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短期弃耕(3a)后0~20cm土层土壤MBC、MBN、POC、PON和ROC分配比例高于常规耕地(0a),并和其他弃耕地构成显著差异(P0.05).20~40cm土层,弃耕地土壤POC、PON和ROC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不显著,但是MBC和MBN的分配比例和常规耕地差异显著(P0.05).深层土壤氧化稳定系数(Kos)明显高于表层土壤,而且长期弃耕地Kos值显著高于常规耕地和短期弃耕地(3a).【结论】弃耕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在0~20cm土层中的形成和累积,而且该土层中活性有机质的分配比例也明显高于常规耕地,弃耕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深层土壤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本研究根据水足迹理论测算东北地区2009—2018年主要农作物水足迹总量,运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将影响水足迹总量驱动因素分解为产量因素、种植规模因素、虚拟水含量因素和作物结构因素,从时间和空间格局双重视角下进行驱动因素贡献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农业...  相似文献   

15.
基于目前国内外对农业土壤N_2O产生与排放过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N_2O的产生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影响农业N_2O产生的主要因素。农业土壤N_2O产生的主要过程有硝化作用(自养硝化作用和异养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硝化微生物反硝化作用。目前研究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5N示踪法和气体抑制剂抑制法;影响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及N_2O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基质、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生物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沙门氏菌是引发土壤生物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首要病原菌。以福建省几种主要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沙门氏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动态及其主控因子,为评估福建省土壤中沙门氏菌存活可能导致的环境和生态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土壤中沙门氏菌的存活数量随时间均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通过Weibul单指数模型计算得出沙门氏菌在水稻土中存活最长,且沙门氏菌在不同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顺序为:水稻土潮土滨海风沙土紫色土红壤黄壤;(2)土壤p H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沙门氏菌在福建农业土壤中的存活的主控因子。可见沙门氏菌在福建省6种主要土壤中的存活时间较长,均有污染农作物和地下水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农业补贴政策的农户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对农业补贴政策的满意度是衡量农业补贴政策效应的最核心指标。基于对江西省9个市587户农户对4种不同的农业补贴政策满意度的实地调查,运用Ordered-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业补贴政策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农业补贴政策,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不完全相同,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小雷  杨浩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555-4559
选择一块长为31.5 m,宽为11.0 m,平均坡度为15.8°的矩形坡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分层样和全样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137Cs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37Cs在此研究区的背景值为918 Bq/m2,受采样方式和测试仪器本身参数影响,其测定值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略有差异;137Cs在分层样和全样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均呈现自坡顶至坡底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坡耕地不同部位的土壤侵蚀大小依次为坡顶部>坡中部>坡底部。运用137 Cs示踪模型估算坡耕地的平均土壤侵蚀量为3793 t/(km2·a),属于中度侵蚀等级。  相似文献   

19.
以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农用柴油、农业播种面积、农业灌溉面积等6类碳源测算湖北省1993—2017年的农业碳排放,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和滑动T检验进行了时序特征的分析,并进行LMDI加和分解,以研究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农业碳排放量在1993—2017年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2012年达到顶点,但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农业碳排放增量则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单位GDP碳排放量及增量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单位耕地碳排放量具有显著上升趋势,单位耕地碳排放量增量具有显著下降趋势;从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来看,农业生产效率、产业结构、农村人口和农业产业结构是湖北省农业碳减排的主要影响因素,其贡献依次减小,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则是导致湖北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彩叶植物叶色变化及相关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彩叶植物的叶色表达受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因子共同影响。文章从基因和遗传、彩叶形成中叶片生理生化变化、影响彩叶形成的生态因子、叶片结构及其他相关影响因子等几方面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彩叶植物叶色表达的研究概况,并对彩叶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彩叶植物叶色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