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1%为选择压力,以壳长为选择指标,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奶牛蛤品系进行了两个世代的连续混合选择,并跟踪测量了各试验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壳长,计算了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在奶牛蛤两个世代的各个生长阶段,选择组的平均壳长均大于对照组;F2和F3世代的选择反应在幼虫培育期、稚贝培育期和幼贝养成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98、0.72、0.64和1.10、0.68、0.74,总平均值分别为1.19和0.90;F2和F3世代的现实遗传力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0.43、0.16、0.14和0.41、0.26、0.28,总平均值分别为0.26和0.34;F2和F3世代的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4.79%、17.81%、13.27%和5.60%、4.28%、16.30%,总平均值分别为10.78%和7.94%;F2和F3世代的总遗传获得在幼虫期、稚贝期和幼贝期的平均值分别为10.73%、15.56%、29.34%,总平均值为16.59%。研究表明,在高选择压力下进行两个世代蛤仔连续混合选择的方法获得的选育效果较为理想,且该群体仍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2.
于2004年确立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并对不同品系D形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变态及稚贝期和养成期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马蛤与两道红品系D形幼虫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组间仅两道红组与对照组(混合壳色)D形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斑马蛤和两道红4日龄及7日龄幼虫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和两道红之间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4日龄幼虫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变态率斑马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日龄时,斑马蛤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66日龄时,斑马蛤和两道红壳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与两道红壳长差异不显著;135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5),斑马蛤壳长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93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1)。稚贝期和养成期的存活率均以斑马蛤最高,对照组次之,两道红最低。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两个壳色品系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于2004年确立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并对不同品系D形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变态及稚贝期和养成期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马蛤与两道红品系D形幼虫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组间仅两道红组与对照组(混合壳色)D形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斑马蛤和两道红4日龄及7日龄幼虫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和两道红之间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4日龄幼虫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变态率斑马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日龄时,斑马蛤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66日龄时,斑马蛤和两道红壳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与两道红壳长差异不显著;135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5),斑马蛤壳长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93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1)。稚贝期和养成期的存活率均以斑马蛤最高,对照组次之,两道红最低。  相似文献   

4.
以海洋橙品系(O)和珍珠白品系(W)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自交组OO、WW和杂交组OW、WO,研究了子一代蛤仔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存活、变态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组WO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单亲生长优势,杂交组OW在浮游期和变态期表现出生长优势,在稚贝期却表现出生长劣势,但正反交组总体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中亲生长优势;在存活率方面,正反交组的中亲存活优势和杂交组WO的单亲存活优势均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杂交组OW除了在3、6日龄时表现出一定的单亲存活劣势外,在其他日龄时均表现出存活优势;在变态期,正反交组的变态率表现出一定的中亲及单亲杂种优势;综合生长、存活率和变态率三方面来看,正反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WO>OW。研究表明,杂交组蛤仔生长和存活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到卵源(母本)效应的影响,且卵源(母本)效应不仅存在于幼虫期,还贯穿于变态期和稚贝期。橙色品系自交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3∶1,与壳面颜色为隐性纯合子的珍珠白品系杂交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1∶1,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说明橙色对白色为显性,壳色是由简单的遗传基因控制,且与控制壳面花纹或条带的遗传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之间无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5.
以海洋橙品系( O)和珍珠白品系( W)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自交组OO、 WW和杂交组OW、 WO,研究了子一代蛤仔在不同发育时期生长、存活、变态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组WO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单亲生长优势,杂交组OW在浮游期和变态期表现出生长优势,在稚贝期却表现出生长劣势,但正反交组总体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中亲生长优势;在存活率方面,正反交组的中亲存活优势和杂交组WO的单亲存活优势均表现出积极的一面,杂交组OW除了在3、6日龄时表现出一定的单亲存活劣势外,在其他日龄时均表现出存活优势;在变态期,正反交组的变态率表现出一定的中亲及单亲杂种优势;综合生长、存活率和变态率三方面来看,正反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序均为WO>OW。研究表明,杂交组蛤仔生长和存活的杂种优势主要受到卵源(母本)效应的影响,且卵源(母本)效应不仅存在于幼虫期,还贯穿于变态期和稚贝期。橙色品系自交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3.1,与壳面颜色为隐性纯合子的珍珠白品系杂交的后代壳色分离比(橙色.白色)符合1.1,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说明橙色对白色为显性,壳色是由简单的遗传基因控制,且与控制壳面花纹或条带的遗传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彼此之间无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6.
小麦高世代品系中再选择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个小麦高世代品系中进行再选择。单株选择,随机区组设计,分系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法估计了该二群体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度和遗传进度,从而探讨了再选择的方法和效果。应用多元正态分布的近似计算,估测了多个性状综合选择时,所需的基础群体规模,为作物育种中的多性状遗传进度研究和群体规模估计提出了新的设想。 通过本文对两个小麦高世代品系的具体分析计算得出,南农82-4品系的产量三因素可在有700-1500株供选基础群体下,通过纯系选择,在保持原有单株穗数水平上,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获得2.5%-5%左右的相对遗传进度。南农2101品系在有2000-3000株左右的供选基础群体下,通过纯系选择,在保持该品系原有产量水平上,使赤霉病抗性、开花期和穗上发芽率获2.5%-5%、2.5%-5%和7.5%-15%的相对遗传进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3种壳色群体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 hilippenarum(斑马蛤、珍珠白和对照组)在低盐度(15)海水中0、1.5、3、6、12、24、48 h时的死亡率、个体平均增重、血浆渗透压、Na+浓度、Cl-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鳃组织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及血细胞总数等指标,比较了3种壳色菲律宾蛤仔的低盐耐受能力.结果表明:斑马蛤的死亡率最低(3.92%);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第24h时,斑马蛤渗透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3种壳色蛤仔的血浆渗透压都与海水渗透压接近;3种壳色蛤仔血淋巴中Na+浓度均呈现升高过程,第24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的Na+浓度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蛤仔Cl-浓度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而斑马蛤和珍珠白Cl-浓度呈现先降低后恢复的过程,第24h时,斑马蛤和珍珠白血淋巴C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ATP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6h和24 h时,珍珠白鳃组织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种壳色蛤仔的血细胞总数也呈现先升高后恢复的过程,第1.5h时,珍珠白和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8 h时,斑马蛤血细胞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8.
以2011年通过双列杂交方式建立的18个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白斑马正反交家系为基础材料,从中筛选出5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家系子一代,建立全同胞家系子二代近交家系A2、B2 C2、D2、E2,并设立对照组O2(混交家系),比较各近交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情况,计算近交衰退率,并对各家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幼虫期,除3日龄外,对照组O2蛤仔的壳长普遍略大于其他家系,但近交衰退现象不明显;A2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其他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4.56%~36.27%.稚贝期,各家系生长速度差异很大,各家系近交衰退明显,除C2家系外,各家系的近交衰退率为0.54%~20.00%; A2家系存活率仍然最高,C2家系存活率略高于对照组O2,B2、D2和E2家系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27.86%、12.18%和10.92%.综合分析表明,蛤仔白斑马近交家系中C2为生长快的家系,A2为存活率高的家系.  相似文献   

9.
首次建立并优化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S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17对引物组合对经过连续选育的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菲律宾蛤仔品系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系蛤仔共扩增出510个位点,白蛤品系的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墨蛤和橙蛤品系(P<0.05);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00 1 ~0.644 8,平均为0.046 7,表明有4.6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95.33%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基因流(Nm)为0.275 4~2000,平均每个位点的Nm为10.202 7;白蛤和墨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028 2),白蛤和橙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39 6).研究结果表明,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蛤仔品系间有很强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提示蛤仔品种的人工选育工作需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