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季节性干旱的多发性、旱作农业的重要地位3个方面论述了西南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构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节水型农作制度的基本思路.即[1]以多熟种植为特色的高效节水种植模式;[2]以保土保水为重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3]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的节水灌溉与集雨补灌技术;[4]以农业资源合理开发为重点的立体农业技术;[5]以提高农作物抗旱性能为重点的化学抗旱保水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a water-saving farming system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i.e.,the problems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the high frequency of seasonal droughts,and the importance of dryland farming.Furthermore,some basic idea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ater-saving farming system in the seasonal drought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are proposed,including the highly efficient water-saving planting pattern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cropping,the conservative tillage technology focusing on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the rain-collecting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y emphasizing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the stereoscopic agriculture technology centering on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and the chemical drought-resistance and water-conservation technlog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drought tolerance of the crop as the key link.  相似文献   

2.
中国节水农作制度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有区域特色的节水农作制度,将工程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生物节水技术和管理节水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与集成,提高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当前国内外节水农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本研究重点对节水农作制度的概念、基本特征、研究框架等进行了探讨,总结分析了国外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模式、技术、政策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和问题,提出了我国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1)从区域多样化出发,构建区域节水型和适水型的农业生产结构;2)加强节水技术标准规范化、技术模式多样化及区域性的综合节水农作制配套技术体系等关键技术研究;3)进一步深化缺水条件下作物需耗水量特征及节水优化灌溉指标体系与模式研究以及区域主导性节水优化种植模式评价与筛选等共性理论问题研究;4)加强研究农民参与的旱作节水技术推广模式,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措施,制定区域节水农作制度预案.  相似文献   

3.
节水农作制建设的战略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阜 《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3-25,30
节水农作制是以改善农业用水结构和生产模式优化为核心,从技术、管理、政策等综合角度推进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节水型及适水型的区域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高效用水与节水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与生产模式配套的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应用,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支持措施。在分析国内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建立节水高效农作制度的重要意义及其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中国的用水大户,主要消耗于灌溉,约占总用水量的90%。发展灌区节水农业是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状况的必由之路。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水资源短缺状况及灌溉和灌溉水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中国北方灌区节水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北方灌区节水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注重农艺节水技术研究;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水型种植结构研究;设施条件下的节水理论与技术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地研究确立;开展生物节水技术地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节水型灌区农业节水关键技术支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通过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最终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发展农业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可归纳为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生物节水、水管理节水技术等4种类型.研究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建立灌区高效管理和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对实现节水型社会,确保宁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1节水型农业 节水型农业是以发展高效农业为目标,面对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形势而提出的.通过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可利用的水资源,采取水利和农业措施,以提高水的利用率.其内容包括水利工程节水、农业技术节水、管理节水,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正研究方向旱作节水研究团队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作物高产高效为研究目标,以建立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相结合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构建抗逆丰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研究方向,重点开展了半干旱区水肥联合调控技术、蓄水保水技术,湿润区丰  相似文献   

8.
1活用水资源,做足水文章1.1实施可持续发展,扛好节水旗全力推进农业节水再上新台阶。以宁夏北部现代节水农业、中部旱作节水农业、南部生态节水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北部引黄灌区节水改造、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和南部山区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加大节水型  相似文献   

9.
湖南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湖南省农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现有农作制高效种植模式,采用比较分析,对现有稻田、旱地、棉田高效农作种植模式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农作技术体系,发展多熟农作种植模式;发扬精耕细作的传统,大力推广早地多熟种植技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科技为先导,通过集成创新,促进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的发展;实施农业科技产业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延伸与升级增值"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现代农作制种植模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以凌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例,分析了凌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非常规水源利用、水生态与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及制度建设,确保凌源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为辽西其他地区中小城镇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1.
胡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807-12808
对我国目前西南旱灾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预测其对农业经济的影响,总结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我国农村应尽早实施农业旱灾风险管理,完善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和节水农业,维持生态平衡,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南方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状况和稻作发展的基本特点,以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构建南方丘陵区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提出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综合效益评价的16项评价指标.并以国家"863"项目推广示范的节水灌溉双季稻模式、水旱轮作双季稻模式、稻油轮作模式3种节水稻作模式和当地常规双季稻模式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节水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均优于该区常规稻作模式,以稻油轮作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因此,在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双季稻区适当发展稻油轮作节水稻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前景.该评价结果可为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稻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讨节水农作制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将所涵盖的因素又分别细分为几类,从理化机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出发,科学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节水农作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形式,建立中国旱作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节水农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价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奶牛场用水特征及节水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系统全面地掌握奶牛养殖场用水特征,提出科学合理的节水措施,采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概述了国内外奶牛养殖现状,系统总结了奶牛养殖各环节用水特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饮用水、清洁水、降温水是国内外奶牛养殖主要用水构成,养殖规模、泌乳牛比例、挤奶厅类型、气候特点等是影响奶牛场用水特征的主要因素,构建涵盖多因素的用水量预测模型是研究热点。分析确定了饮用水、挤奶厅用水和喷淋用水是奶牛养殖重点节水环节,并对后续奶牛场养殖过程节水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6-2016年间我国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同时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畜禽养殖产生的不经有效处理的排泄物也给陆地水环境带来了严重负担,为了评估近十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通量的变化以及养殖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在2006-2016年期间,我国规模化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向陆地水环境中排放的氮元素通量,重点分析了不同地区(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和不同畜禽养殖类型(包括羊、猪、肉牛、奶牛、蛋鸡和肉鸡)氮元素入水通量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2006-2016年期间,全国由畜禽养殖排入水体中的氮元素平均通量为4384 Gg,最大和最小值分别为4832 Gg(2006年)和4010 Gg(2008年),中南和华北地区是我国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排放的主要地区,华东和西南次之,西北地区最少,2016年华北、中南、华东、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畜禽养殖氮元素水体流失通量比例分别为27%、26%、20%、17%、10%。2016年由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该年畜禽养殖业氮元素入水总通量的53%。在所有畜禽中,猪和肉牛是我国畜禽养殖氮元素进入水体的主要排放单元,2016年猪和肉牛养殖的氮元素入水通量占总量的68%。同时,不同畜禽养殖类型之间氮元素排放通量差异显著,在所有畜禽中,羊、肉牛和蛋鸡经散养排放的氮元素通量较大,而猪和肉鸡的氮元素排放则主要来源于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总结了宁夏旱作农业发展历程中的5个重要阶段,明确提出了今后旱作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措施。宁夏旱作农业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实现“一个促进、两个缓解、三个提高”,并要处理好“五种关系”。发展对策是构建发展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体系;构建高效利用降水资源的旱作避灾型区域优势特色农业结构;构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体系,不断创新深化地膜覆盖技术内涵,增加旱作农业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大覆膜保墒集雨(或集水)补灌技术实施和推广力度;努力构建发展旱作农业服务体系,推动宁夏旱作农业发展上台阶,力争把宁夏旱作农业区建成西北地区乃至国家级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  相似文献   

17.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的类型、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南丘陵区旱地耕作制度主要包括多熟种植、轮作换茬和复地连作等三大类型,每一类型含有多种种植模式。为实现旱地耕作制度的高产、稳产和持续增产,东南丘陵区在发展旱地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9项配套关键技术:(1)坡改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2)集径流蓄水与节水灌溉技术;(3)培肥土壤与以肥调水技术;(4)深耕细作与保护性耕作技术;(5)抗耐旱作物与品种的选用及配套技术;(6)秸秆覆盖与地膜栽培技术;(7)丰产沟与丰产坑耕作技术;(8)旱地错季适应栽培技术;(9)化学制剂在旱作农业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水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并在东北地区受到极大的重视,现针对东北地区气候特点,综述了该区节水种植模式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降雨资源调节型、作物搭配型、土壤水库蓄水量型与综合型节水种植模式的发展特点,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分析,包括"因雨定植"型种植模式研究不足、大田作物搭配型种植模式研究不足、模式核心技术集成程度低及节水种植模式理论提炼不够等。从节水技术使用、节水农业分区的指导、农户筛选标准与生态效应四方面评述了东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