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及其技术路线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类型较多,程度各异。如何进行土地荒漠化的动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本文就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的目标要求及其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中国西北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个水资源既丰富又贫乏的国家 ,总量有 2 .8万亿 m3,但人均仅 2 2 60 m3,处于缺水的上、下限之间。北中国人均只有 1 1 2 7m3,接近缺水的下限 ,华北地区更少 ,仅 556m3。随着北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缺水问题日益严重 ,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更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破坏、黄河断流、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据估算 ,2 1世纪 50年代 ,北中国将缺水 2 0 0 0亿 m3,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南水北调”。今天考虑的“南水北调”,进到北方的水量仅 60 0亿 m3左右 ,只能是“解渴”工程 ,如要“重整河山 ,再造中国”,彻底解决北中国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 ,必须考虑和启动“大时空南水北调”,调除长江水外的西南诸水。这是一项“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的大业 ,更需要全民族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塔里木河流域为对象,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现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荒漠化面积占调查区面积的73.60%.在荒漠化主导因素中,塔里木河流域以风蚀为主的荒漠化土地类型,占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3.61%.在荒漠化程度中,以极重度为主,占荒漠化土地的35.41%;在荒漠化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未利用土地荒漠化为主,占荒漠化面积的48.45%;在空间分布上,以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荒漠化土地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荒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荒漠化这一概念背景入题,全面分析介绍了荒漠化动态监测及评价体系的构成,并通过对比,阐述了国内外荒漠化研究的背景、指征、动态监测、评价及其评价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目前国内外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建立新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以处于季风边缘区的太仆寺旗2000年与2005年的TM4、3、2波段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对TM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增强、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生成两期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在GIS软件支持下,建立了两期的荒漠化现状数据库,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立2000-2005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运算动态度,分析北方环境敏感区荒漠化变化。分析得出: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1121.6hm2;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8948.8hm2和-5978.7 hm2。其中,1/3的中度荒漠化土地逆转成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重度风蚀荒漠化转变成轻度风蚀荒漠化的面积2168.9hm2。而非荒漠化土地变成了轻度风蚀荒漠化土地达21393.9hm2。但是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5374.5hm2。而且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演变成轻重度风蚀荒漠化土地也很多。因此,总体而言,太仆寺旗荒漠化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自然环境明显改善,这归功于大力实施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结果。但是也存在非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够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局部地区的荒漠化迅速发展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35年黑河中游临泽县荒漠化时空分异及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河中游临泽县近35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3S技术、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区荒漠化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减小,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的幅度、空间位移和景观格局变化最大,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及景观格局相对波动且逐渐向绿洲内部移动,极重度荒漠化土地移动距离最小且主体和景观格局相对稳定;在绿洲开发受限,荒漠化以重度和极重度为主的背景下,应以防治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扩张为主,合理调控绿洲开发活动,实现黑河中游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扎鲁特旗2000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并结合野外考察进行人机交互判读,建立土地荒漠化数据库.结果表明:扎鲁特旗土地荒漠化严重,荒漠化率达28.88%.荒漠化类型有沙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空间分异明显,南、北部严重而中部较轻,农牧交错区比纯农区和纯牧区严重.地形地貌、松散的土质以及干旱多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条件,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人口剧增是间接原因,而管理失误才是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要遏制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严峻态势,必须加强管理,控制人口,改革土地利用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重视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8.
荒漠化监测与防沙治沙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 2 0 0 1年 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把我国防沙治沙法律化 ,标志着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从此进入法制化轨道。荒漠化监测是正确评价荒漠化的基础 ,是制定荒漠化防治规划的前提 ,同时发布预警预报 ,避免和减轻灾害所造成损失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也是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沙化土地监测报告制度是防沙治沙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依照荒漠化监测原则 ,定期实施荒漠化土地宏观监测、重点地区监测和典型监测  相似文献   

9.
青海土地荒漠化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应用RS与GIS技术,利用1976年的MSS数据和2000年TM遥感数据,对青海境内的荒漠化土地现状与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荒漠化土地面积2000年为2.22×105 km2,占总面积的31.11%,其中沙质荒漠化面积为1.89×105 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4.83%.1976年荒漠化总面积为2.20×105 km2.近30年来,青海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荒漠化程度明显加重,重度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漠面积分别增加了254.13%和94.78%.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个水资源既丰富又贫乏的国家,总量有2.8万亿m^3,但人均仅2260m^3,处于缺水的上、下限之间。北中国人均只有1127m^3,接近缺水的下限,华北地区更少,仅556m^3。随着北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破坏、黄河断流、土地 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据估算,21世纪50年代,中国将缺水2000亿m^3,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南水北调”。今天考虑的“南水北调”,进到北方的水量仅600亿m^3左右,只能是“解渴”工程,如要“重整河山,再造中国”,彻底解决北中国缺水和土地荒漠化问题,必须考虑和启动“大时空南水北调”,调除长江水外的西南诸水。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业,更需要全民族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草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急需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笔者认为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虽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非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从分析荒漠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入手 ,阐述发展草业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发展西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为突破口 ,提出完善软环境体系、创新草业发展机制、加强管理和强化目标责任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冰川的规模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以“冰川覆盖率”为首要指标的多指标综合分析,讨论了中国冰川的规模及分布。作为分析方法,又提出“有效冰川作用正差”概念,并对其特征及应用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上述研究表明,“有效冰川作用正差”与“冰川覆盖率”呈良好的指数相关,反应了冰川发育规模及分布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基于SPOT/NDVI华北地区植被变化动态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8-2011年SPOT NDVI数据反映华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合该地区土地覆盖数据以及1982-2011年84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并简要分析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华北地区NDVI在1998-2011年总体呈增长趋势,表明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整体上得到改善,其中,森林和农田NDVI增长最快;2)从空间上来看,华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得到改善的区域比退化区域面积要大,其中,森林和农田的恢复效果最为明显,而灌丛、草地、沙漠退化面积均超过改善面积,表明华北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依然严峻;3)在华北地区气候长期趋于暖干化的背景下,华北植被变化与降水变化关系比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表明植被覆盖变化受降水影响较大,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引起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东北西部沙尘暴灾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北西部地区地处半干旱生态脆弱带,是我国主要的农牧交错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主要表现在大范围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扩展,湿地萎缩。文中利用考察成果和文献资料分析了东北西部地区近年来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的发生规律,提出了比较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提高质量是西北地区城市化的关键 ,本文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建立了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 ,并提出了应从提高非农产业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入手来全面提高西北地区的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research interests in differentiat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mpacting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residual trend method, we used MOD13A3(MODIS vegetation index product), MCD12Q1(MODIS land cover product) and meteorological datasets to differenti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impacting vegetation dynamics during 2000–2015 in the Otindag Sandy Land, northern China.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2000–2015), the overall vegetation condition had improved in the Otindag Sandy L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vegetation dynamics differed spatially in the whole study area over the study period. The area with vegetation degradation solely resul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accounted for 8.23%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the area with vegetation degradation resulted from others(including climate factors and combination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occupied 1.53%. The area with vegetation recovery benefitted from human activities occurred over 26.02% of the study area; the area benefitted from climate factors accounted for 23.69%; and the area benefitted from both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occupied 37.74%. All in all, impacts of climate factor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varied at the county/city/banner scales and locality-specific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7.
时空条件决定着事物的特性,空间的变化能够改变人的属性,包括生存状态,即迁移在个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迁移是穷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能够迅速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效率,从而增加人们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生存状态。人力资本是中国农村贫困的决定性因素,特定的地理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只具有制约作用。因此,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迁移、为其迁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应该成为今后农村脱贫的主要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季风边缘带自然灾害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季风边缘带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该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活动频繁,对工农业生产经常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在16种以上,它包括大气圈灾害,岩石圈灾害和生物圈灾害。文中还从大气环流特征、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方面对自然灾害形成的环境背景进行了剖析。最后探讨了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对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晋西北地处我国北方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同时又是资源富集,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该区以土壤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为主的环境退化问题。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害发生、损失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0—2010年全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全国森林面积等数据,定量估算森林直接经济损失与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损失的特点与趋势及我国森林病害的主要发生区域,结果表明:(1)我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从2000年的9.35×105 hm2增加到2010年的1.29×106 hm2,增长38.11%,上升趋势显著。其中,轻度发生面积上升趋势显著,而中度与重度发生面积增长不明显;(2)2000—2010年间,西南区森林病害发生面积上升趋势显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区轻度发生及西南区中度发生面积上升趋势显著;(3)导致森林病害发生面积呈增长趋势的贡献大小依次为:轻度(贡献率67.15%)〉中度(贡献率20.56%)〉重度(贡献率12.30%);(4)对该趋势的贡献区域主要为西南地区(贡献率57.75%)与西北地区(贡献率42.25%),其它地区贡献很小。同样地,导致森林病害轻度发生面积呈增长趋势的贡献区域也主要为西南地区(贡献率74.10%)与西北地区(贡献率25.9%),其它地区贡献很小。(5)2000—2010年,因森林病害导致的蓄积损失呈显著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294.486万m3增加到2010年的309.863万m3,增长5.2%。但直接经济价值损失、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变化趋势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1年间全国森林病害发生面积增长趋势明显,尤其是西南区与西北区,尽管新增面积以轻度病害为主,但新增蓄积损失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