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大田设立小区进行了两个试验,以研究稻草和肥料处理策略对小麦吸收土壤氮和标记氮的影响.第一个试验以~(15)N标记硫酸铵,施用量折合氮素113公斤/公顷,稻草按以下4种方式处理:①焚烧,免耕;②小麦播前6周,稻草混入土壤;③小麦播种时,稻草混入土壤;④稻草置于地面,免耕.结果是:处理①使小麦吸收氮量增加47%,吸收水稻茬地残留氮(~(15)N示踪)的量从1.2增加到2.1公斤/公顷.处理④使水稻茬地残留氮吸收量增加到2.5公斤/公顷.第二个试验设120个小区,其中60个施氮100公斤/公顷;另外60个不施氮.施氮小区的稻草产量为21吨/公顷,不施氮小区为11.5吨/公顷.这两种稻草产量水平与5种处理方式(上述四种处理方式加上焚烧后翻耕处理)组成联合因子试验.~(15)NH_4~(15)NO_3在播种期或分蘖期一次全量施用,或两期各半施用.不论是否焚烧稻草,翻耕比免耕减产0.7吨/公顷,土壤氮吸收量减少了12公斤/公顷,化肥氮吸收量减少了10公斤/公顷.小麦播种时,将稻草混入土壤的处理,对小麦长势明显不利,但却增大了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延迟施肥亦可增大吸收化肥氮素的比例.在稻麦轮作制度下,不论是否焚烧稻草,免耕都可促进小麦吸收土壤氮和化肥氮的活性,增加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产量类型春玉米养分吸收特点及其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张颖 《玉米科学》1997,5(3):070-072
为提高化肥利用率,使有效的化肥在玉米增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玉米高产栽培试验,探讨了不同产量类型春玉米养分吸收特点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氮、磷、钾素的绝对吸收量增加,高、中、低产玉米田氮素吸收量每公顷分别为573.75kg、445.35kg和283.05kg;磷素吸收量为93.6kg、76.2kg和49.65kg;钾素吸收量为455.25kg、392.25kg和310.05kg。进入成熟期高产田氮素吸收仍在40%,而中、低产田只维持在35%-20%左右,磷、钾的吸收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由广西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开发技术处与广西华裔有限公司组织的现场观摩会于8月21日在钦州市召开。参加观摩会的有区直有关单位、部分地(市)、县糖业局(办)、糖厂等代表共70多人。  广西钦州甘露三高种植业有限公司于1999年3月上旬在东场镇大风江水库包围的丘陵山坡上开荒,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由广西华裔公司供应种茎共种植新台糖21号16公顷。甘蔗施肥分两次,基肥每公顷施化肥17505公斤,磷钾氮比例为6∶1∶1。蔗苗高约1米时(6月下旬至7月初)施肥培土,每公顷施化肥24975公斤,磷氮钾比例约为4∶…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类肥料配施同等氮、磷、钾含量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重点研究以复合肥、复混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为主做基肥,三个肥料配施处理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三个肥料配施处理均能促进甘蔗生长,从甘蔗产量来看,复合肥处理产量较高,氮、磷、钾化肥配施产量次之;从品质来看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甘蔗蔗糖分、甘蔗简纯度、蔗汁简纯度等优于复合肥处理和复混肥处理;从投入成本与产出比来看,复合肥处理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无明显差异,但明显优于复混肥处理.所以,在本试验条件下,甘蔗生产以复合肥配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氮、磷、钾积累和分配态势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佟屏亚  凌碧莹 《玉米科学》1994,2(2):065-069
紧凑型玉米掖单12号每公顷产10410公斤,需吸收N183.75公斤、P2O569.9O公斤和K2O118.5公斤,每100公斤籽粒需要N1.76 公斤、P2O50.67公斤和K2O1.13公斤,氮素吸收量最多,钾次之,磷最少.高产夏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均在玉来抽雄受精期前后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对产量形成做出的贡献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含量的变化与植株氮、磷、钾的吸收积累进程之间无明显相关,但增施肥料,培肥地力,乃是获取玉米高产极其重要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宝石”甘薯为试材,通过两个生长季节在沙质壤土上对3种氮肥、3种钾施用量和2种氮施用量进行了评价。氮肥种类对甘薯产量没有影响,然而NaNO_3与NH_4NO_3或Ca(NO_3)_2相比,显著地使叶片和薯块中Na的含量增加。每公顷140公斤钾和101公斤氮处理的产量,分别超过每公顷70或280公斤钾和每公顷202公斤氮处理的。全叶和薯块中矿物质的含量充足。块根中氮、磷、钙、镁的浓度比叶片组织中的低。  相似文献   

7.
1988~1990年在波兰西部小麦良好生长及黑麦生长良好或很好的复域土壤(Complexdells)上进行田间试验,冬大麦品种为ErfaBo。ma、Dmp和Maron,每英亩播300万、400万或500万粒种子,每公顷施N4O、80或120公斤。每公斤N生产的谷粒产量,效率最高。的是Drop品种每公顷施120公斤N。对于其他品种,以每公顷施80公斤效率最高。Maron品种每公斤N获得最高的蛋白质产量。Erfa与Maron部分小区发生倒伏。在不倒伏小区,随着施N量增加到120公斤/公顷,产量随之提高。但当发生倒伏时,则80公斤N产量最高。播量对Bo。ma与Maron品种的产量不产生…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前期氮肥施用量能促进秧苗立苗和分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结实率、产量增加,早造每公顷施纯氮195 kg和210 kg两处理分别比每公顷施纯氮180 kg处理增产0.32%和4.21%,晚造分别增产1.7%和5.39%。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和气候因素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公主岭国家黑土监测基地为平台,研究玉米连作条件下施肥及气候因素对产量的可持续性影响。试验共设有机肥和化肥N、P、K的不同组合共24个试验处理。结果表明,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施用常量有机肥和高量有机肥(FYM1、FYM2)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产量分别达到7668kg/hm2和7925kg/hm2,FYM(无有机肥)处理为5718kg/hm2。有机肥配施化肥比单施化肥也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施用N肥165kg/hm2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单施磷素、钾素及磷钾配施增产作用不明显,表明土壤中的磷钾营养水平没有限制作物产量。降雨量与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磷、钾处理的产量与8月份的降雨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吴元奇  王伟  赵丽  邱贵兰  唐兰  杨荣  张艳茹 《玉米科学》2022,30(5):99-107,115
以试验前期筛选适合西南地区高产优质青贮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分别在两年三地进行试验,探究氮肥、密度、环境及其互作对青贮干物质产量、品质的影响。2018年结果表明,减氮施肥能替代传统施肥,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先增加后降低,随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2019年在雅安和合川试点,减氮10%和 30%与常规施氮(纯氮 300 kg/hm2)相比,各品种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 82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在怀化试点,减氮 10%处理下的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氮和减氮 30%处理,干物质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氮密互作对青贮玉米品质影响不明显。综合分析两年干物质产量及品质,在种植密度 71 250~82500株/hm2搭配减氮 10%~30%时,青贮玉米产量达到最高且品质没有降低或降低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生物肥、复合肥和氮、磷、钾化肥配施等三个肥料配施处理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结果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能促进甘蔗的萌芽和生长,产量较高,蔗糖分略低于复合肥处理,但其甘蔗生产经济效益优于另外两个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甘蔗生产以氮、磷、钾肥配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3.
在吉林省玉米高产区,公顷产量由原来的7000~8000kg提高到11000多公斤,是种植耐密型高产品种,合理密植、增施肥料、精耕细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品种的增产作用是主要的,适宜密度因品种而异,即中晚熟、晚熟、中、大穗型品种,公顷6.0万株左右,中熟、小穗型品种7~8万株;在施肥上,应增施氮肥、补施钾肥,公顷施氮量应增加到220~230kg,钾(K2O)应补施到70~150kg,磷(P2O5)要保持原来75~80kg即可;采用综合措施,将田间小穗株率控制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4.
高产棉田,增加棉花密度、采用农膜覆盖及增施氮、磷、钾化肥等重要技术措施中,密度及农膜增产作用最大;增施磷钾化肥的作用明显大于增施氮肥。1 试验基本情况试验于1993~1994年在安阳进行,供试土壤为壤质潮土和褐土,养分含量基本一致,有机质为11.5g/kg,全氮为0.76g/kg,速效磷(P2O5)含量23mg/kg,速效钾(K2O)含量138mg/kg。棉花系一熟直播,品种为中棉所19,实施化调。试验因子为氮、磷、钾、密度及农膜覆盖,采用五因子二水平正交设计部分实施,即L16(215),因子水平见表1,小区面积67m2,二次重复。磷钾肥全部做基肥;氮肥总量的60%做基肥,40%在…  相似文献   

15.
跟踪调查浅位缠泥土上种植小麦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2种方式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为控制化肥施用总量、优化施肥结构、科学运筹肥料、改进施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设2个试验区,分别为农户习惯施肥种植区和配方施肥示范区。农户习惯施肥种植区设置常规区、不施氮区、不施磷区、不施钾区4个处理;配方施肥示范区设置配方区、不施氮区、不施磷区、不施钾区4个处理。小区面积设置为30 m~2。结果表明,浅位缠泥土上种植小麦,常规施氮、磷、钾,化肥利用率分别为31.69%、16.80%、32.00%;配方施氮、磷、钾,化肥利用率分别为39.79%、25.75%、40.60%。因此,配方施肥方式可明显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研究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利用、转运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收获指数、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5.3个百分点、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和子粒养分增加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处理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最高,成熟期子粒氮、磷、钾积累总量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与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状况与产量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7.
梁平 《中国棉花》2005,32(8):44
1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于2004年在43团科技中心棉田内进行。供试棉花品种为冀668。试验田土壤为壤土,有机质0.7%,全氮0.059%,全磷0.051%,全钾0.038%。碱解氮32mg·kg-1,速效磷7.1mg·kg-1,速效钾170mg·kg-1。有机—无机复混肥(含氮16%,磷8%,钾1.2%,有机质≥28%,腐殖酸12%,生物菌0.3%)。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2个处理,每区67m2。按等价不等量的原则设处理:1)无机化肥(CK)每公顷施尿素525kg,三料磷375kg;2)每公顷施有机-无机复混肥(以下简称复混肥)1500kg。上述肥料全部作基肥于翻地前一次性施入。4月5日播种,采用超宽膜3膜12行种植,一水…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2019,(3):61-66
以杂交水稻内5优5399为试验材料,设置0、75、150和225 kg/hm~2等4个施氮量水平,探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的含氮量在拔节期呈上升趋势,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为先上升后降低;含磷量在拔节期和成熟期呈上升趋势,在抽穗期先上升后降低;含钾量在各个生育时期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各个生育时期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的4个施氮处理中,内5优5399以增量施氮的每公顷施氮225 kg产量最高,达到9 070.03 kg/hm~2。  相似文献   

19.
引言春播蚕豆的特性之一是在各不同季节中的产量变动大,而难于预测。据McEwen(1970a,b)报道,他曾试图以施氮肥增加产量。结果证明,以每公顷125~375公斤的氮肥做种肥,使根瘤减少50%,对产量影响甚微。播种时及播后11周施氮肥,除1968年外,一般增产较多。只在11周时每公顷施氮188公斤,植株对氮的反应最敏感(690公斤/公顷)。  相似文献   

20.
大麦氮磷钾吸收动态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84—1985年在杭州就不同施氮量下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品种浙皮1号和早熟3号)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动态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麦植株地上部氮、磷、钾的积累持续至灌浆期。氮和钾的吸收强度以拔节至抽穗阶段最大,磷吸收强度最大的时期为抽穗至灌浆阶段。增施氮肥不仅提高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同时也增加了植株地上部磷、钾的积累量。生育后期植株地上部的养分右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钾的损失最为明显,达最大积累量的30—40%。在本试验条件下,每生产100公斤大麦籽粒需氮2.85±0.56公斤,磷0.86±0.23公斤和钾2.30±0.38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