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集蓄径流技术在河北山区建设中的应用及集流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河北山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和集蓄径流技术在河北山区建设中的应用情况,归纳总结出河北山区集蓄径流的5类集流手段与技术措施,然后通过实例和实测结果对集蓄径流技术的集流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精准测度产业生态化水平是太行山区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础需要。以PSR为基础框架,构建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PSRE模型,结合太行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建立太行山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行山区全域各县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过程耦合协调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全域产业生态化水平低,产业活动形成的生态压力较大,自然生态状态较差,产业响应不足,生态效率较低,生态压力及自然生态状态、产业响应、生态效率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但不相协调。2)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得分河南>山西>河北、市辖区(县级市)>县城,产业响应差异是各地区综合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3)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一致,河南>河北>山西、市辖区(县级市)>县城。各地区间政府资源环境规制差异、市场机制的信息传递效率差异,以及产业响应能力差异是空间耦合度差异、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强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助力企业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支持园区生态化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3.
窖蓄雨水与农作物补充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宁夏南部山区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经多年研究的“窖蓄雨水与农作物补充灌溉技术”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就圆形直立窖的修建工种及利用蓄积雨水补充灌溉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增产效益,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宁南山区利用窖蓄雨水进行补充灌溉农作物,可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降雨聚集条件下系统优化模拟模型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技术、经济两方面对雨水集蓄灌溉利用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系统优化模型。该系统包括集、蓄、用3个子系统,优化模型包括降水序列分析模型,集水量分析计算模型,蓄水窑窖优化设计模型,灌溉水量优化分配模型等4个基础物理模型和经济模型。以陕西省礼泉县北部丘陵区为例,针对大田作物(小麦、玉米)雨水集蓄灌溉利用问题进行了实例分析。在可靠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建立的模拟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实用性,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雨水集蓄灌溉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系统模式及规划设计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蓄集雨水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雨水资源在21世纪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雨水资源利用势在必行。但在雨水蓄集利用过程中,水质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本文从雨水资源的形成和蓄集利用过程着手,分析了蓄集雨水的污染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降雨聚集条件下节水高效农业综合技术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干旱半干旱地区雨水资源潜力巨大,蓄雨用水是解决干旱缺水,提高作物生产潜力,发展旱区高效农业的重大举措,因此,大力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是解决该地区农业缺水的主要途径,这也是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战备性问题,分析雨水高效利用的几种途径,主要包括:水就地入渗,雨水的叠加利用和雨水的聚集利用技术,其中雨水聚集利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征税中雨水利用的最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甘肃中部地区雨水蓄集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雨水蓄集利用机理,降水特征及雨水利用状况分析,结合本区开展“121”雨水集流情况,论述了雨水蓄集利用技术对该区农村不仅解决了300万人的饮水问题,而且成为农业经济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专项旅游,以保护资源与环境为前提,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已成为全球旅游发展的热点。河北太行山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但是由于沿袭了传统的开发模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现象仍比较普遍。在对河北太行山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生态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因地制宜提出了山区农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区域合作开发模式以及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等,并探讨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相应保证措施,以期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额济纳平原水资源特点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水资源是额济纳平原生态环境恢复和绿洲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根据额济纳平原不同形式水资源构成调查资料 ,分析了额济纳平原这个以河流补给为主的水资源系统的主要特点。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变化分析 ,提出额济纳平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为主要目标 ,要采取各种节水技术 ,合理的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集雨农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从集雨农业科学研究的历史、雨水收集蓄存技术、集雨系统的分类、集雨模型和收集雨水的高效利用等方面详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有:(1)对区域可收集雨水资源潜力的评估与计算研究不够;(2)多注重雨水汇集、雨水蓄存、雨水利用等各单项技术的研究,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对这些技术的集成研究不够;(3)重视了雨水集流量的研究,而忽略了雨水集流度的研究;(4)未将生态需水纳入集雨模型。对未来集雨农业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半干旱退化山区普遍存在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的现状,利用该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波动性大、雨水资源收集量有限、造林成活率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研究开发坡地雨水资源化工程技术。通过实施集雨蓄水径流林业工程措施,充分拦蓄坡面径流,防止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水分的利用率,造林成活率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山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叙述河西山地土壤的成土环境条件、土壤类型及其退化状况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河西山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应1退耕还林草、获复植被,2以草定畜,合理放牧,3植树种草,建立可持续发展山区林牧业,4控制人口,减轻土地压力。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应统筹安排,不仅要考虑山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还要照顾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建立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构建该地区山地生态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水资源开发强度、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对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贡献率较大,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植被覆盖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是维护该区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山地生态格局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国干旱区以山地-绿洲-荒漠组成的独立的内陆自然体系为重要特征。在这个体系中,山地为绿洲区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水资源;山地是干旱区最主要的林业及牧业基地;山地是干旱区绝大部分矿产、旅游资源所在地;山地是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集中地。没有山区的生态稳定,就没有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多年来干旱区山地遭受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污染等影响,正侵蚀着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特别是干旱区在研究和政策上,重绿洲轻山地,使山区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概括出干旱区山地的四种生态格局:基本格局、草原-草甸优势格局、草原-荒漠优势格局及内部湿地中心格局。简要论述了干旱区山地森林稀有资源管理的“奥依塔克模式”、山地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巴音布鲁克模式”、中国西部山地发展的一般模式,并首次提出了中山带发展战略,使干旱区形成绿洲-中山立体双带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PSR模型的基础上,从土地自然资源现状、土地社会经济环境压力、人文响应三方面出发,选取与山区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27项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对河北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采用ArcView、ArcGis软件对河北太行山遥感图像进行处理,获取土地方面数据并结合其他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研究区1987、2000年各县综合生态安全值,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安全度分区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差状态,且局部有恶化趋势,进而剖析其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相应改善安全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天水地区7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和23个点的订正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对天水地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自南向北、从东到西资源指数Cr、效能指数Ce和利用系数K大致呈递减态势,其中资源指数Cr的最高值出现在天水南部的党川附近,Cr值为6.5,最低值出现在榆盘附近,Cr值为4.4;效能指数Ce的最高值出现在麦积区附近,Ce值为3.8,最低值出现在王铺、沿安等山区,Ce值为1.6;利用系数K的最高值也出现在麦积区附近,K值为0.7,最低值也出现在王铺、沿安等山区,K值为0.3。这一变化基本反映了农业生态气候的地域分异特征。通过对多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的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天水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5个类型区,并进行了相应评价,结果表明天水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ZHANG Yin 《干旱区科学》2022,14(9):962-977
Estimating the snow cover change in alpine mountainous areas (in which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re typically lacking) is crucial for managing local water resources and constitutes the first step in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 of snowmelt to runoff and the water cycle.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Jingou River Basin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hina as an example, we combined a new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snow cover extent product over China spanning from 2000 to 2020 with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data to study the change in snow cover and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 of runoff to snow cover change in the Jingou River Bas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rend analysis, sensitivity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rom 2000 to 2020,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and snow cover fraction (SCF) showed obvious signs of periodicity. Furtherm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now cover days (SCDs), which were numerous in the south of the basin and sparse in the central of the bas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in snow cover mainly included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elevation, slope and aspect. Compared to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had a greater impact on SCF. The annual variation in SCF was limited above the elevation of 4200 m, but it fluctuated greatly below the elevation of 4200 m. Thes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prediction models of snowmelt and runoff for alpine mountainous areas with limited hydrological data, which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alpine mountainous areas.  相似文献   

18.
陕南秦巴山区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陕西南部的陕南秦巴山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已严重影响和阻碍了陕南秦巴山区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人口承载力,以及以陕西省和全国为参照区,分析了陕南秦巴山区的相对人口承载力,均表明陕南秦巴山区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说明持续增长的人口、发展迟滞的经济状况和有限的资源环境容量成为制约陕南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面向二十一世纪陕西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阐述陕西省水资源概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该省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水价市场化、防治水污染及污水资源化、建立山区水利枢纽工程、跨流域调水、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等相应的措施 ,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西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51 a伊犁河谷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伊犁河谷10个气象站1960-2010年年平均气温、≥0 ℃和≥10 ℃积温及无霜冻期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WTBX]t-检验、[WTBZ]Kriging空间插值等方法,对伊犁河谷近51 a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热量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地区多山区少的特点;② 近51 a伊犁河谷的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0 ℃和≥10 ℃积温及持续日数、无霜冻期分别以0.43 ℃·(10a)-1、89.9 ℃·d·(10a)-1、88.0 ℃·d·(10a)-1、4.0 d·(10a)-1、3.2 d·(10a)-1和5.4 d·(10a)-1的倾向率上升,51 a来分别增加了2.2 ℃、458.5 ℃·d、448.8 ℃·d、20.4 d、16.3 d和27.5 d。并且各热量资源要素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平均气温、≥0 ℃持续日数和无霜冻期在平原地区增幅最大,在山间盆地增幅较小。≥0 ℃与≥10 ℃积温在丘陵地区增加最明显,在山间盆地增加最少。而≥10 ℃持续日数在山间盆地增加最多,在平原地区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