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及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量普遍偏高,不利于玉米的安全贮藏。该研究从黑龙江省玉米安全贮藏的实际问题出发,综述玉米收获期前田间籽粒降水方法、玉米收获期后籽粒降水方法及玉米贮藏方法,将近年来玉米籽粒降水及贮藏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玉米贮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保加利亚普遍采用在无氧环境中贮藏湿玉米籽粒的方法,因此进行模拟生产试验,以查清使用这种贮藏方法时玉米籽粒中发生的变化。已研究了贮藏玉米籽粒中的基本微生物学过程、代谢产物的积累,并确定了籽粒化学组成的某些变化。文中阐述的是生产条件下于无氧环境中贮藏的湿玉米整粒组和碎粒组质量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3.
引言禾谷类作物的籽粒生长取决于总光合率、开花时贮藏的物质、初期籽粒的干重、籽粒最大生长量及其对基质的反应(Thornley,1977)。当作物的光合性能受到开花后环境条件胁迫(干旱)的抑制时(Marshau等,1980),籽粒生长更加依赖于开花前积累的贮藏物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干旱半干旱区旧膜再利用后油用亚麻的适宜种植密度和获得高产,在甘肃省定西旱区旧膜再利用生产条件下,研究了7种密度(300万-1200万粒·hm-2,D1-D7)对胡麻田土壤水分、生长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有利于保持花前主要耕层土壤水分,加速干物质快速积累并向籽粒运转分配,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奠定了油用亚麻高产的物质基础。土壤水分对密度的响应差异主要体现在现蕾前营养生长期,为其物质积累及向生殖生长过度提供保证。自枞形期开始,同一时期不同密度下干物质的积累量始终随密度降低而增加,D1较同时期最低积累处理增幅范围为86.93%-147.97%。净同化率(NAR)及相对生长率(RGR)对密度的响应与之一致,基本均以D1为优。成熟期籽粒干重、叶片干重及主茎+分枝+果壳干重均以D1处理为最高,且基本都表现出随种植密度上升而不断下降的变化态势。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量随密度上升而降低,D1显著高出D7处理508.69 kg·hm~(-2),花后贮藏同化物转运量与之相反,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随密度上升而下降,均以D1最高,达1837.95 kg·hm~(-2)和11.71 kg·hm~(-2)·mm~(-1),分别较相应最低D7处理增加27.47%和30.69%。说明,适度稀播是旧膜再利用生产条件下油用亚麻节本增效、保水增产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形成的特点及其对氮素和种植密度响应的差异,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每个品种设置全生育期不施氮、施氮240kg·hm-2(N240)两个氮肥水平以及150×104、262.5×104和375×104株·hm-2三个种植密度水平(分别用D1、D2和D3表示),研究了施氮和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兰考矮早八具有明显的主茎优势,开花期和成熟期主茎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大于豫麦49-198,且种植密度对两品种主茎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显著大于施氮;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品种主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各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比例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相同氮密条件下,兰考矮早八主茎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大于豫麦49-198。无论施氮与否,豫麦49-198D3处理分蘖的叶片、叶鞘、穗轴+颖壳的花前贮藏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均明显高于D2、D1处理;同一施氮水平下,兰考矮早八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多穗型品种应在保持适宜群体茎蘖数量的基础上,春季采取水氮后移,这样可促进分蘖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与分配,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大穗型品种应适当加大播种量,适期肥水管理,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6.
玉米籽粒的特点是所含的代谢能量高。其饲料价值与杂交种特性、栽培条件、收获、干燥、贮藏和饲料调制有关。玉米籽粒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1986~1990年我们进行了夏大豆品种、密度、施肥、灌水等主要栽培措施与综合丰产的研究与应用,认为菏泽地区夏播大豆由于可供其生长的时期相对较短,以选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形紧凑的品种,适当增加密度,较易获得每亩200kg以上的稳定产量。栽培措施要点是:以增加群体密度、采用氮磷配合施用;有机肥、无机肥与微肥配合施用,以提高光合与固氮能力,并使植株生长稳健、营养与生殖生长协调,促进养分向生殖器官输送。花荚期叶面施肥与结荚、鼓粒期迂旱浇水,延长叶片与根瘤的功能期,使养分充分运入籽粒,以提高粒重,充分发挥大粒品种籽粒的养分贮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前,苏联和国外都在广泛应用高含水量(30~35%)畜禽饲用玉米籽粒和籽粒穗轴混合物的贮藏技术。按照这种技术要求,在粉碎料中不含整粒,小于2毫米的颗粒应占80%。有筛锤式粉碎机及其它生产率为30~40吨/小时的粉碎机为主要粉碎机械,借助于这些机械可达到上述粉碎程度。已经确认,贮藏的高含水量玉米粉碎籽粒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油菜后期的源库大小,结果表明:(1)群体中角果皮面积占总光合面积的比例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茎杆和分枝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加,但其变化幅度较小;(2)每角粒数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密度较小时下降的幅度小,密度较高时下降的幅度大;(3)单个籽粒体积、每角籽粒总体积、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和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体积(SVPA)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给旱作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在半湿润农田系统下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研究了施肥、除草及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草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和施肥极显著影响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正常密度(播量150.0 kg·ha-1)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比低密度处理(播量90.0 kg·ha-1)分别高15.5%和9.1%.相比不施肥、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氮磷配施具有较高的增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过量施氮有降低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趋势.综合来看,在正常种植密度、氮磷配施和135kg·ha-1施氮量下,半湿润地区的冬小麦能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1.
以科玉1108为材料,设4个种植密度处理(4.5、5.25、6.0、6.75万株/hm^2),研究密度对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行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鲜重和单穗重降低,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呈抛物线分布。收获籽粒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做青贮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在6.0万~6.75万株/hm^2,两者兼顾的合理种植密度为5.2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在大豆收获、加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籽粒破碎、裂纹或破瓣等现象。这不仅降低大豆的经济价值,而且也不宜留作种子或贮藏。 大豆籽粒损伤主要是挤压和冲击引起的。为了探讨挤压和冲击对大豆籽粒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我们以含水量为16.34%的绥农1号为材料做了准静态挤压试验和动态冲去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类型小麦品种面筋品质形成的机制,以面筋强度不同的西农20、西农836、周麦18和西农977为材料,比较分析其面筋结构特性、籽粒灌浆过程蛋白组分积累动态、氮代谢和贮藏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并从生理水平和转录水平探究氮代谢和贮藏蛋白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对小麦面筋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农20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蛋白质弱化度最高,其次是西农836、周麦18、西农977;西农20的面筋中二硫键和β-折叠含量最高,而表面疏水性和α-螺旋/β-折叠最低,表现为面筋微观网络交联更加致密;籽粒灌浆期间醇溶蛋白、谷蛋白、谷蛋白大聚体(GMP)快速积累,成熟期西农20籽粒中总蛋白质、醇溶蛋白、谷蛋白及GMP含量比其他三个品种都高;旗叶和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在西农20中最高,从而加强了其旗叶和籽粒中氨基酸代谢;贮藏蛋白合成相关基因 x/y-HMW、 LMW-A/B/D、 TaGAMyb、 TaPBF、 TaSPA、 TaPDIL2-1、 TaSUMO1和 TaPPIase的表达水平也在西农20中最高。这说明小麦籽粒灌浆期间氮代谢和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种植密度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燕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裸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00万、450万、600万、750万、900万、1 05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燕麦植株形态、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燕麦的株高和茎粗均显著降低;各生育时期燕麦群体总茎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生育时期分蘖数和单株干物重随种植密度增加均呈降低趋势。群体干物重在分蘖期至孕穗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开花期和成熟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均为750万株·hm-2群体;不同种植密度下,燕麦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曲线变化,其Logisitic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997 8~0.998 3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籽粒产量形成。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灌浆速率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45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产量最高。因此,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白燕2号籽粒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饲用干草生产适宜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新消息     
0199冬小麦籽粒肌醇六磷酸与蛋白含量高度相关植酸(肌醇六磷酸)是籽粒磷的主要贮藏形式,据说对营养品质有负作用.因而,低植酸育种已在几种禾谷类和豆科作物上提出.然而,重要的是对植酸影响其它籽粒组份的选择效应作出预测.Victor Raboy等人进行了一些试验,定量地确定了两个冬小麦群体籽粒  相似文献   

16.
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一项技术措施就是增加种植密度。尽管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会下降,但群体冠层的总受光量却达到了最大值,总产量增加。单位面积的籽粒产量与密度增加呈抛物线形反应(Karlen 和Camp,1985)。较高的种植密度籽粒产量降低,其原因在于不结实穗增加(Buren 等,1974等),单穗籽粒数减少(Iremiren 等,  相似文献   

17.
大豆贮藏原理及相应技术大豆由于自身的组织结构特点,如果脱水干燥不当会造成爆腰裂纹,吸收湿热潮气易膨胀发芽,豆堆导热不良,升降温速度缓慢,与其它粮谷作物籽粒不同,因此,贮藏中要求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第一、合理确定大豆贮藏的含水量,是贮藏的关键水份是大豆内...  相似文献   

18.
水分处理与耐旱性不同的小麦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和旗叶光合速率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降低,但抗旱性强的旱地品种降低的幅度小,而抗旱性差的水浇地品种降低的幅度大;地上部营养器官贮藏性物质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移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升高,对粒一的贡献越大,且旱地品种转移率比水浇地品种低。因此,认为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应以促进营养器官贮藏性物质向籽粒运转,提高物质生产的经济转化效率为主;而在水分亏缺条件下就以防止器官的早  相似文献   

19.
水分处理与耐旱性不同的小麦光合特性及物质运转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和旗叶光合速率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降低,但抗旱性强的旱地品种降低的幅度小,而抗旱性差的水浇地品种降低的幅度大;地上部营养器官贮藏性物质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移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升高,对粒重的贡献越大,且旱地品种转移率比水浇地品种低。因此,认为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在水分充足条件下应以促进营养器官贮藏性物质向籽粒运转,提高物质生产的经济转化效率为主;而在水分亏缺条件下应以防止器官的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和提高光合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20.
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籽粒产量的粒成是同化物生产,转运,及在籽形中合成贮藏物质的复杂过程。因为大豆的花期较长,在生殖生长时期,植株上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豆荚,所以,带来了对大豆籽粒生长和发育的研究的复杂性。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研究,讨论了大豆豆荚和籽粒的生长模式,影响籽粒生长的因素,及籽粒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