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小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eris Staudinger)雄蛾触角对标准化合物Z3-14:Ac、Z3E5-14:Ac、E3-14:Ac和Z9-14:Ac有明显的电位反应。但林间诱蛾试验结果表明:只有Z3-14:Ac对小木蠹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且具有专一性。一个含500μgZ3-14:Ac的诱捕器日平均诱蛾2.66头,为一头活雌蛾日诱蛾数的1.8倍。成虫发生期诱蛾量的变化能准确反映林间小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性诱剂Z3-14:Ac的发展,为小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杨扇舟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应在羽化后的1~2d内.随着雌蛾腺体提取物剂量的增加,雄蛾的EAG反应值增大,表明雄蛾对雌蛾雌蛾腺体提取物反应的强弱与性信息素含量呈正相关.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杨扇舟蛾雄蛾对不同剂量的雌蛾腺体提取物均具有趋性,但无规律性变化.处女蛾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引起的雄蛾趋性反应强于交尾蛾,杨扇舟蛾雌蛾具重复交配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松小蠹成虫对其聚集信息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昆虫触角电位(EAG)记录方法,测定了松小囊(Tomicus piniperda)成虫对18种松小蠹和云南松挥发性聚集信息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分析了松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对几种高活性化合物剂量的反应。EAG测定表明,松小蠹雌、雄成虫对虫体挥发性单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MBXS和MBXT,以及由虫体和云南松挥发物为主组成的复组分化合物α-PX+MBXT和α-PX+β-PX+MBXS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其剂量反应曲线呈现“S”型,并且反应阈值较低,其中主要成为为α-PX和MBXT的复组分化合物引起松小蠹成虫触角的EAG反应最大。初步确定了松小蠹成虫聚集信息素的侯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榆木蠹蛾性诱剂的合成及林间诱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榆木蠹蛾处女雌蛾性腺体提取物、化学合成相应的标准化合物并通过触角电位分析及林间诱蛾试验,旨在找到一种对榆木蠹蛾成虫具有强引诱活性的性诱剂.结果表明:提取物中存在反-3-十四碳烯醇(E3 - 14∶OH)、顺-3-十四碳烯醇(Z3 - 14∶ OH)、反-3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E3 - 14∶Ac)、顺-7-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7-14∶ Ac)和顺-3-反-5-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3E5 -14∶ Ac).榆木蠹蛾雄蛾对Z7-14∶ Ac产生最强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4.95 mV,极显著高于其他化合物,其他依次是E3 - 14∶Ac、Z3E5 -14∶Ac、E3E5 -14∶ Ac、Z3 - 14∶Ac、腺体提取物、E7 - 14∶Ac,其中乙酸酯化合物EAG值极显著高于其相应的醇(P<0.01).林间诱蛾活性试验表明:Z7- 14∶ Ac有诱蛾活性,E3 - 14∶Ac和Z3E5 - 14∶ Ac有显著的增效作用,Z7-14∶ Ac、E3 - 14∶Ac和Z3E5 - 14∶ Ac按10∶ 4∶4的比例配成每个含900 μg性诱剂的诱芯具有很好的诱蛾活性,单诱芯日平均诱蛾数达11.02头.  相似文献   

6.
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 Stgr.)是果树和园林树木的重要害虫,危害山楂、银杏、白蜡、国槐、龙爪槐、法桐和丁香等树种。据各地调查被害率,北京门头沟区的山楂达60%,市区行道树白蜡为30%~80%;石家庄市10多年生国槐为26%~96%;鞍山市1万株山楂全部被害,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行道树的生长。自1986年以来,我们应用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A11进行了防治试验,效果很好。1987年进一步在室内外研究了芜菁夜蛾线虫(S.feltiae Agtriotos)对小木蠹蛾的幼虫致死率,以及有关影响线虫毒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昆虫触角电位(EAG)记录方法,测定了松小蠢(Tomicuspiniperda)成虫对18种松小蠢和云南松挥发性聚集信息化合物样品的EAG反应,分析了松小蠢雌、雄成虫触角对几种高活性化合物剂量的反应。EAG测定表明,松小蠹雌、雄成虫对虫体挥发性单组分聚集信息化合物MBXS和MBXT,以及由虫体和云南松挥发物为主组成的复组分化合物α-PX+MBXT和α-Px+β-PX+MBXS有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其剂量反应曲线呈现"S"型,并且反应阈值较低,其中主要成分为α-PX和MBXT的复组分化合物引起松小蠹成虫触角的EAG反应最大。初步确定了松小蠢成虫聚集信息素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林间诱蛾活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和触角电位初步确定沙棘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组分为顺-7-十四碳烯醇(Z7-14:OH)、顺-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Z7-14:Ac)和反-7-十四碳烯基乙酸酯(E7-14:Ac).应用本实验室人工合成的标准化合物在不同地点进行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Z7-14:Ac、E3-14:Ac和E7-14:Ac 3种化合物按10:10:1配成含量为500 μg·个-1的诱芯,其诱蛾效果最好,诱蛾量能准确反映林间沙棘木蠹蛾发生与消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25±1)℃、光周期16L:8D条件下研究麻疯树柄细蛾成虫的交尾行为、交尾节律及雄虫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无论雌雄,成虫1日龄均可交尾,在1日龄时达到最高交尾率(70.12%),随着日龄的增加,交尾率降低,最低交尾率仅为5.81%,但交尾持续时间从89.33min增加到171.67min;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不同日龄成虫均能交尾,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1日龄成虫交尾率从53.33%增加到69.40%;不同光强对4,5日龄成虫交尾持续时间影响不大;雄虫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触角电位反应表明:在正己烷、正戊烷、二氯甲烷和乙醚4种溶剂中,正己烷是提取性信息素效果最好的溶剂;随着雄蛾日龄的增加,其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反应逐渐下降;腺体提取比空气提取效果好;雄蛾对性信息素粗提物的反应最低浓度为10-3FE·(10μL)-1。  相似文献   

10.
1981~198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山西农业大学激素研究室合作,对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tivaLiu)性信息素的成分、结构进行了测定,证明其成分为E912∶Ac和Z912∶Ac,二者以E/Z为8∶2比例在田间的诱蛾效果...  相似文献   

11.
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祁云台  虞启涛 《林业科学》1990,26(4):316-321
经毛细管气谱和质谱比较分析,发现蒙古木蠹蛾(Cossus mongolicus Ersch.)雌蛾产卵器及性信息素腺体漂洗液内,主要含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和顺-5-14碳烯醇乙酸酯两个化合物,其中只有顺-5-12碳烯醇乙酸酯能引起蒙古未蠹蛾雄蛾强烈触角电位反应,且在连续两年的林间诱捕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引诱效果和防治潜力,由此证明顺-5-12碳烯辞乙酸酯是蒙古木蠹蛾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枣林中的系统调查与试验研究,明确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safivaLiu)成虫趋向其性信息素的行为及利用性信息素诱捕成虫的时辰节律;大面积诱杀对枣林中这种害虫种群的控制作用。应用性信息素引诱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在4:00~6:00,其累计诱杀率为37%~76%,第2个在18:00~22:00,其累计诱杀率为15%左右。性信息素引诱不仅影响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同时也干扰了成虫的取食、扩散与隐蔽情况下的飞行活动。大面积枣林中诱杀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诱杀区与对照区比较,有效卵的减退率为685%~852%。  相似文献   

13.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可行性林间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博光  景志高 《林业科学》1996,32(4):348-353
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和昆虫病毒控制害虫种群水平的一种新的自传播技术。风洞试验已证实该技术的可行性。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每5株泡桐树上悬挂1个诱芯的条件下,在300m×300m的处理区中央设置的诱捕器在试验期间每日都诱捕到了接触过诱芯而污染上病毒的大袋蛾雄蛾。在处理区中央人工悬挂的29.2%的处女雌虫因与带有病毒的雄蛾交尾而被污染上病毒。被病毒污染的雌虫产的卵中孵化出的幼虫中,其CVNPV病虫的死亡率达73.2%。因此,该试验证实了性信息素加病毒诱芯技术在林间条件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温度和光周期对枣镰翅小卷蛾求偶行为及性信息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越冬代枣镰翅小卷蛾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为暗期6.0~8.0h。温度越高,雌蛾开始求偶的时间越迟,求偶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求偶高峰期比在正常温度下明显推迟。温度为21℃时雌蛾产生的性信息量最高,26℃时略低,而在31℃和16℃时雌蛾性信息素释放量仅为21℃时的1/5~1/4;雌蛾所释放的性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比例随温度的降低向顺式异构体增加的方向漂移,其变异系数均控制在10%以下。当把第2日龄的雌蛾从14L∶10D光周期转移到连续黑暗下时,雌蛾表现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14L∶10D下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节律;当转移到连续光照下时,求偶行为变得不活泼和不规则,而产生的性信息素量却等于或高于14 L∶10D光周期下所产生的性信息素量。  相似文献   

15.
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槐小卷蛾雄蛾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性信息素诱捕器的颜色、形状、粘胶面积以及在树冠内放置的位置对槐小卷蛾Cydia trasias (Mayrick)雄蛾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白、绿和黄3种颜色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蓝颜色的诱捕效果;三角形诱捕器诱捕雄蛾的效果明显优于双层圆盘形和双层船形的诱捕效果;粘胶面积为500.0cm^2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250.0cm^2和166.7cm^2的诱捕效果;悬挂于树冠中上部的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悬挂于树冠中部及中下部的诱捕效果。在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系统中,悬挂在树冠中上部、粘胶面积为500.0^2的白颜色的三角形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大武  郭广忠 《林业科学》1994,30(3):225-232
本文对金钱松小卷蛾(CelyphapseudolaxicolaLiu)雌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室内观察的结果表明,在光周期为14:10的条件下,雌蛾求偶在黑暗4h时达到高峰,求偶百分率达到85%。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的正己洗抽提液用高效毛细管色谱仪进行分析,获得了五个信息素组分。利用乙酰化反应,色谱分析,标样对照以及色-质联用证实,鉴定出这五个化合物分别是12:OH、Z10-12:OH、12:Ac、Z9-12:Ac和Z10-12:Ac。它们的比例是:6.8:5.4:24.56:1:22.29。在风洞中用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抽提物、合成性信息素组分作为诱芯,均能引诱雄蛾产生从起飞、定向、到降落在信息素源这一系列性行为反应。林间生物试验亦证实了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