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朝阳地区多种林地类型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积蓄的变化,探讨林地类型对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林及混交林均可提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对水分的积蓄效果,其中油松+小叶锦鸡儿、油松+刺槐等混交林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林、油松林、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对短时局地雷暴雨、锋面性雷暴雨和长历时锋面降雨3种降雨条件下不同地类地表径流产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时局地雷暴雨过程中,产流的关键条件是降雨强度需要达到一定水平。锋面性雷暴雨过程中,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均对产流有影响,但是降雨量的作用比降雨强度大。而在长历时锋面降雨过程中,产流的关键条件是启动前降雨累积量需要达到一定水平。在不同雨型条件下,荒草地的径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均大于刺槐林地和油松林地,油松林地大于刺槐林地。在立地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同地类地表径流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林分结构、地表覆被物等。  相似文献   

3.
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水保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农地;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林;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不同类型植被在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均很低,其中对土壤水分利用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柠条>沙棘>刺槐,100cm以下土层,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均存在利用性干层。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保定市水土保持试验站不同植被(刺槐林、荒草和油松)下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稳渗率依次为刺槐林地0.9mm/min,荒草坡地为0.7mm/min,油松林地为0.65mm/min。并采用Horton公式、Kostiakv公式和Philip入渗公式对入渗过程进行模拟,Horton模型更适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模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晋西黄土地区造林密度的研究,得到刺槐的合理初植密度为2330株/hm2;油松为3670株/hm2;根据林木水量平衡分析,得到单株林木水分营养面积的确定公式和合理成林密度的确定公式,据此算出不同径阶刺槐林和油松林合理成林密度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现有防护林体系无论是初植密度,还是成林密度均偏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黄土高原地区现有刺槐林改造的最佳间伐强度,1995年秋季对密度为2220株/公顷的9年生刺槐林进行了三种不同强度的间伐.通过间伐,降低了群落密度,减少了林冠截留率,增加了植树带内的汇流量,根系层内的土壤水分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当间伐后的林分密度为1110株/公顷时,生长季内植树带土壤水分提高约40%.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林木的水分生产函数曲线由直线上升变为以对数曲线上升;当间伐强度达到某一值时(保留密度为1110株/公顷),林木水分生产力随蒸腾量的变化曲线为抛物线.这表明此时水分已不再是林木生产的限制因子,在这种间伐强度条件下,单株林木和整个林分的水分生产力分别达到60171g·kg-1·mm-1和149777kg·hm-2·mm-1,因此将这一强度定为黄土高原地区刺槐林间伐的最佳强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湿地防护林水文生态效益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是湿地生态保护与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刺槐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产流产沙效果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刺槐林地与采伐迹地相比,一场降雨的径流量减少53.9%~150.8%,泥沙量减少172.8%~387.1%;刺槐林地降雨径流洪峰峰值比采伐迹地低0.8L·s-1,且径流洪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采伐迹地滞后25min;刺槐林地和采伐迹地土壤含水率随年内降水量变化分干湿两季,呈周期性变化,刺槐林地年平均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3.3%~25.6%,特别是雨季其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4.3%~29.8%。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刺槐生态防护林高生长量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影响该地区刺槐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因子,其次是水分因子,再次是热量因子。该项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湿地刺槐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及其生态水文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晋西黄土地区合理造林密度的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晋西黄土地造林密度的研究,得到刺槐的合理初植密度为2330株/hm^3;油松为3670株/hm^3;根据林木水量平衡分析,得到单株林木水分管理面积的确定公式和合理成林密度的确定公式,据此算出不同径阶刺槐林和油松林合理成林密度表。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现有防护林体系无论是初植密度,还是成林密度均偏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油松、侧柏、刺槐3种植被截留试验数据的分析,比较了3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内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植被林内穿透降雨与林外天然降雨都具极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平均截留率大小关系为油松侧柏刺槐。相同林外降雨量下产生的树干径流量大小关系为刺槐侧柏油松。此外,使用洒水称重法研究了灌木和草本植被的最大截留量,发现每千克灌草所截留的水量,油松林下为0.322kg/kg,侧柏林下为0.609kg/kg,刺槐林下0.316kg/kg,荒坡灌草地为0.453kg/kg,即侧柏荒坡油松刺槐。  相似文献   

10.
渭北刺槐和油松人工林林分质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质量等级组成和期望成材类型的蓄积量被作为表达渭北黄土高原刺槐和油松人工林的林分质量的数量指标。结果表明,没有利用价值的林木占总林木株数的50%以上;龄级间各期望成材类型的蓄积均值趋于随着龄级的增长而增加,但波动较大,特别是在好的立地条件下生长的刺槐乔林;油松和刺槐矮林在好的立地条件下,期望成材的蓄积量高于其在并的立地条件下的值,对刺槐乔林来说则截然相反;在相同龄级内刺槐乔林的期望成材蓄积量高于刺槐矮林和油松林;由于林分间变异系数太大,因而龄级和好坏立地条件之间各期望成材类型的蓄积量差异并不显著,仅有个别龄级在好和差的立地条件下可见微小的差异;这是由无规则的抚育间代利用造成的,立地越好,采伐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1.
《绿色中国(A版)》2005,(5):104-106
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又迈进了一大步。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在与气候变暖进行抗争中迈出的第一步。签署议定书的141个国家和地区称赞它是地球的一道“生命防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紫外和质谱测定确认异长叶烯(2)自氧化主产物的结构为9-氧代异长叶烯(4),并讨论了质谱碎片离子峰的开裂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绿色中国(A版)》2005,(15):44-47
最初人们对巨杉惊心动魄的破坏,后来成了美国自然保护运动的一种催化剂,开创了在飞速发展经济中应该也可以保护自然的先例,因而对世界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8月8日晚8时,一场伟大的奥林匹克盛典在北京拉开了华彩的帷幕。采自希腊奥林匹亚的圣火,途经各大洲,最终在具有现代气息的鸟巢激情燃起。中国百年奥运梦想在这一刻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正"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作出的重要指示。植树,在当前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下,正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不断崛起的工业区、住宅楼、商业区,让一块块绿地从视野中逐渐消失。雾霾、酸雨、水污染,更是来势汹汹地侵袭着人们的  相似文献   

16.
方惠兰  童普元 《林业科学》1995,31(3):233-238
1986-1990年的研究得知:松毛虫赤眼蜂在浙江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10月上旬至11月陆续以蛹在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等虫卵中越冬在林中常年都可见到该蜂的活动,其种群数量出现的高峰期与松毛虫卵期相一致,林中昆虫卵的多少、蜜源植物的有无、温度的高低、是影响松毛虫赤眼蜂林间种群消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18.
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刺槐人工林对土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油松、刺槐人工林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降低土壤PH,18龄油松1.2m^2及33龄刺槐1.6m^2根区土壤断面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钾、CEC均值无林对照分别提高57.8%、68.6%、109.3%、28.9%、54.5%及74.3%,123.6%、285.3%、42.4%、63.7%,pH降低14.4%及2.9%,油松,刺槐林对土  相似文献   

19.
角倍蚜瘿内世代生物学及角倍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所形成的倍子(即角倍)约占全国五倍子总量的80%,经济价值很大。该倍蚜的生活周期属异寄主全周期型,虫型多样,生活习性复杂。在其生活年史中,春季有翅孤雌蚜(春迁蚜),迁飞到第一害主盐肤木上产雌雄性蚜,经一月左右(一般在夏初),雌蚜生殖,产下的干母爬到嫩叶上取  相似文献   

20.
母驼难产生下一头罕有的白驼,但母亲却拒绝喂奶,族人唯有寻找乐师。使出古老祖传的音乐一招来感动她,年幼的骆驼能活下去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