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森林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森林采伐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已成为共识。本文对采伐作业引起林地土壤的干扰与压实、土壤养分变化、保留木的损伤以及采伐作业后溪流水质的变化、林木更新和生长的影响进行归纳和评述 ,介绍了可减少立地破坏的采伐作业技术和采集机械应用的新进展 ,指出我国开展森林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4.
5.
论述了采伐方式与生态的关系,强调了杜绝皆伐,进而转向实施保护天然林资源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6.
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森林采伐后,各项生态因子的变化情况,通过皆伐区,择伐区、对照区各项同生态因子的比较,认为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因子有明显的影响,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作用森林皆伐后,林地光照、地表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蒸发量都显著高于对照区,森林采伐后失去了保水、保土的作用,使森地土壤及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大量流失;森林采伐后下草、下土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喜光植物代替耐荫植物侵入并成为优势种,给人工更新的和幼林抚育带来困难,择伐方式比皆伐方式破坏环境轻。  相似文献   

7.
8.
9.
法新社5月31日消息:科特迪瓦环境保护机构称,由于伐木公司的过度采伐,科特迪瓦珍贵的热带林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将唯物辩证法度的原理应用到森林采伐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对于如何认识和掌握森林采伐的度提出了五点:①把握森林采伐度的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把握森林采伐度的联系性,切忌片面性;③把握森林采伐度的内在统一性,切忌盲目性;④把握森林采伐度的条件性,切忌形而上学一刀切;⑤把握森林采伐度的动态性,切忌凝固化。  相似文献   

11.
12.
采伐是人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森林景观和森林的生态结构影响具大。过去的采伐方式大多以皆伐为主,严重地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破坏了原有的森林景观,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大大降低;目前采用的择伐方式,由于忽略了森林生态的保护,更没有进行科学地采伐论证,所以对森林生态系统也具有较大的破坏。综述了生态采伐的必要性,探讨了生态采伐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关系,对森林采运理论的研究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论述了编制宿豫县“九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原则、范围、依据和主要计算参数,年合理采伐限量的则算,确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及编制成果。  相似文献   

15.
谭俊  仲莉娜 《森林工程》1995,11(1):8-12
文内给出了国内外对森林发展与自然保护,森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问题的各种观点,指出了这些观点的片面与不足,运用唯物辨证法的哲学原理对森林采运与森林生态的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兼顾森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对森林实行限额采伐,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调整1次。为了做好1991~1995年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工作,根据林业部的要求,结合本省森林资源现状,将森林限额采伐编制方法和要求叙述如下: 1 采伐限额的范围 除社员房前屋后小四旁立木蓄积和自然保护区林木蓄积不在采伐限额范围内,其他林木蓄积(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疏林、散生木、大四旁林木蓄积)都要编制采伐限额。  相似文献   

17.
18.
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的发展概况开始,分析采伐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原因,提出应对措施,以期达到森林采伐的限额管理,切实保护好国家珍贵而有限的森林资源,达到科学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艾军  刘国平 《林业科技》1992,17(2):46-48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林区,主要树种为兴安落叶松,森林植被的分布面积远远超过本区冻土分布的面积。其自然特点是气候多变,土壤浅薄,有多年冻土层存在,形成多年冻土地区的森林环境。1 地理分布与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20.
森林采伐与森林生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采伐与森林生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制约的。如何以森林生态理论为基础.因林因地、科学的选择采伐方式、采伐强度,使森林始终处于动平衡状态。达到采伐促进森林天然更新和增长;更新是为了将来的森林采伐。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