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青梅省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包括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3%,共居住2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8.5万人,是全省人口集中、交通较方便的地区。本地区地形复杂,高山、丘陵、河谷、盆地交错,垂直气候带明显,构成差异较大的林地环境。由于这些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风沙大,水土流失很严重,因此造林的难度也大。为了提高造林成效,促进造林事业的发展,现就青海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技术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资源是决定人口数量的关键,本文应用水土保持生态理论,分析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流域的临界、适度、极限人口容量,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提高人口容量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干旱缺水,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水灌溉之路,根据水资源条件,可划分为丰产灌溉农业区、有限灌溉农业区、抗旱灌溉农业区和旱地农业区。各农业区分别采取充分灌溉、有限灌溉、抗旱灌溉、雨养农业措施;各农业区内根据作物、水资源、地形条件,分别采用低压管灌、滴灌、膜下灌等灌溉方法,达到丰产丰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土保持》1989,(12):14-15
<正> 我县位于青海省黄土高原最西端的日月山下,湟水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海拔在2470—489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3℃,年平均降水量468毫米,没有绝对无霜期。现有11个乡(镇),1417个行政村,总人口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5万人。耕地面积29.75万亩,其中山地占83.1%,  相似文献   

5.
王丹  方斌  陈正富 《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3):270-278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应与城乡地域功能紧密结合,因地制宜,从耕地增加单目标工程转型为"三生"空间重塑和人口结构优化的系统工具。该研究以扬州市41个镇(街道)619个行政村(社区)为例,通过辐射模型和潜力模型进行城乡地域功能划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不同转型目标的土地整治分区,由此将土地整治空间从乡村地域拓展为城乡全域、整治过程从空间重构拓展为人地关系重构。结果表明:1)扬州市区可划分为城镇核心功能区、城镇功能拓展区、中心村功能区、生态农业区4类地域功能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6%、27.62%、6.55%、58.07%;2)根据功能区设定,将扬州市区土地整治区划分为都市拓展区、镇区拓展区、中心村、生态农业区,分别分布于沿江平原、交通轴线沿线、生态农业区中心地带、宁镇扬丘陵区与里下河平原区;3)都市拓展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工业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向城市型生产者转型;镇区拓展区空间目标与都市拓展区类似,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农业生产者向兼业生产者转型;中心村土地整治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生活+公共服务"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要素整合能力的提升;生态农业区空间目标在于重塑"生态+农业生产"空间,人口转型目标在于实现兼业生产者向高素质农业生产者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湖北的优势产业,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与支撑能力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只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人口增长,耕地锐减,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中低产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抗灾性差;农业自然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现象比较普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做到: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各种生态农业优化模式;对全省各个农业区农业内部结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调整;通过“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构建生态工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当前特别要注意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及抓好灾后重建工作;要开展农业系统工程的研究,为各个农业区设计良性循环的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江苏南部宁镇扬丘陵山区,在我国是一个高产农业区,为合理解决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有限的矛盾,本文在调查研究该区土地资源特点与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各项合理用地和建设、开发利用重点的规划设想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越来越高;而在现代化城市里,高楼大厦不断耸立,高新科技的设施层出不穷,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居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为改善城市人口居住环境,园林绿化建设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基于此,探讨园林绿化施工现场管理及植物养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阐释中国不同农业区的水热资源时空演变格局,利用1961—2017年全国613个基本气象站平均气温、降水量月值资料,借助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结合农业区划,对中国及各农业区气温、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7年,中国气温转暖趋势明显,平均增温率为0.249℃/10 a,1996年发生增暖突变,同时增温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递增,全年增暖在北方最为显著;降水量于2015年发生"由减转增"的趋势突变,但整体变化趋势并不显著。各农业区气温均表现为显著上升态势,且增温速率北方大于南方、西部大于东部,又以青藏地区增温最为突出,2000年后各区偏暖幅度增大;除黄土高原农业区年降水量有不显著减少趋势外,其余各农业区年降水量呈现增势,尤其2011—2017年"湿化"明显。各农业区四季气温、降水量时空分布格局的变化有显著差异,其中青藏高原农业区春、冬季暖干化突出,北方干旱区夏季暖湿化明显,中南、东北地区以夏、秋季减湿为主,东南地区基本存在全年暖干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运用经改进的Kassam-Wagcningcn法将全省分为5个农业区,详细估算了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冬小麦、夏玉米和夏大豆)光温、气候及气候-土壤资源所形成的生产潜力.逐级分析了各区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结合着对2000年与2025年人口、耕地的动态预测,计算了各区农田的人口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明确农业投入方向和协调粮食需求平衡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土壤通报》2014,(5):1119-1129
利用1985~2011年分县统计数据,基于土壤氮平衡模型,研究了太湖流域典型农业区氮平衡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85~2011年,太湖流域典型农业区氮平衡均处于盈余状态,但不同农业区氮盈余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不同。在1985~1999年间除几个特殊年份外,常熟农业区氮盈余强度变化相对平稳,而在2000~2011年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宜兴、太仓、桐乡农业区在1985~1995年间稳定增加,而自1996年以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长兴、安吉、嘉善农业区在1985~1995年间明显增加,1996~1999年间有所下降,2000~2011年间趋向稳定。在太湖流域典型农业区氮平衡中,氮输入源以化肥输入为主,约占总氮输入量的76.8%;其次为生物固氮,约占总氮输入量的8.9%;大气沉降、秸秆还田和人畜排泄物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5.8%、4.5%和4.0%。氮输出项以作物收获带出为主,约占总氮输出量的54.1%,反硝化和氨挥发分别占21.6%和17.9%,氮流失和淋失共占6.4%。分析表明,太湖流域典型农业区氮平衡时间变化的差异主要与当地的农业政策实施、农业技术进步和城市化进程有关,区位经济、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受重视程度也是导致不同农业区氮平衡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不同气候带与农业区的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与机理尚不明确。该研究定量分析了1990—2019年典型区域淮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关键服务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的权衡强度,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了不同气候带与农业区划下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驱动机制,完善与细化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机理,为推进淮河流域不同气候区和农业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协同和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食物供给服务总体呈现增长趋势,黄淮海平原食物供给增长幅度显著高于长江中下游。土壤保持服务分区差异较大,在气候带上表现为亚热带增长趋势快于暖温带,在农业区划上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增长趋势快于黄淮海平原,但黄淮海平原土壤保持平均值高于长江中下游。2)淮河流域农田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两种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存在时空分异性,总体呈现加剧态势,权衡强度表现为暖温带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亚热带农业区>暖温带黄淮海平原农业区。3)淮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间的权衡关系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尤其是化肥施用量显著增强了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间的权衡;在不同气候带与农...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海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城为例,对江苏沿海地区三大生态农业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进行了分析监测,根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21个基地土壤的5项污染指标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监测结果表明,该区三大生态农业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全部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处于清洁水平,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产业。相比之下,渠北农业区和沿海农业区土壤环境质量优于里下河农业区。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实施生态移民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有40万特困人口长期居住在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的山村,生活极度贫困。山西省委、省政府从1996年以来,对这部分人口实施生态移民、异地开发,同时对迁出地域实行退耕还林、封育治理,截至2003年底共搬迁山村1302个,迁移人口13万。介绍了实施移民搬迁、异地开发的具体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15.
重庆近郊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呈现农村实际居住人口逐年减少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老龄化趋势。在重庆市江津区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经济合用社为调查对象,对实际居住人口现状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走访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区域农业生产发展建议:(1)加强基调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2)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探索农村宅基和承包地有偿退出与农村人员社会保障挂钩的机制,解决退地人员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循环农业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北省农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建立了基于物质循环的传统农业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在局部地区已演化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湖北省循环农业分为立体高效降耗、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耦合和农村生态家园4种类型,共包括16种模式。并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将全省循环农业发展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武鄂黄城郊循环农业区、鄂东低山丘陵循环农业区、江汉平原循环农业区、鄂北岗地循环农业区和鄂西山地循环农业区,根据各区的经济、环境及农业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分区指导湖北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会宁县是黄土高原典型旱作农业区。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农林牧比例失调 ,种植业结构单一 ;人口增长过快 ,社会需求与日俱增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经济发展滞缓是会宁县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必须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其它农业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首先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 ;其次 ,优化种植制度 ,提高农田系统生产力 ;第三 ,强化“三田”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四 ,推行省水节水策略 ,高效利用水资源 ;第五 ,发展苜蓿草业 ,强化农牧结合 ;第六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 ,改善生态环境 ;第七 ,发挥地域资源优势 ,促进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土保持》1997,(12):18-21
<正>1 澳大利亚自然地理概况澳大利亚四面环海.国土面积768.23万km~2,辖6个州、2个区,境内主要有马瑞、达林两大河流,总人口1800万,其中农业人口90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5%.人口密度为2人/km~2,西部和北部平均每10km~2才有3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为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3/4的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有60%的人口居住在首都和6个州府所在地,而广大内陆的人口非常稀少,有不少地区至今人烟罕至.澳大利亚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经济发展很快.1996年澳大利亚国民总产值6000亿美元,人均收入为28000多澳元(现在1澳元合6.8元人民币),澳大利亚已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陈惠  蔡文华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75-178,182
采用经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福建省29个代表站水稻、小麦、甘薯三种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详细分析了福建各农业区粮食作物气候—土壤生产力的构成特点;利用历史数据对影响福建省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人口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2050年),以分析未来福建省的粮食安全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粮食占有严重不足,不足低消费水平(400kg a-1人-1)的态势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闽东南、闽南一带尤为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保证福建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制图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有效地监测复杂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该文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例,研究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快速提取方法。首先构建适于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分类系统;其次,采用地理分区综合遥感分类法对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进行土地利用遥感分类制图。研究结果表明,上述方法适宜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信息的有效提取,Kappa系数0.71,较未分区的分类结果高0.12。分类制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其中>6°~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量的63.33%,应加大这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该研究为大范围复杂地区土地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为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