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茶鲜叶失鲜的影响因素如鲜叶、温度、水分、空气、机械损伤等,探寻茶鲜叶保鲜的原理,提高鲜叶保鲜技术与水平.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的传统发酵是通过自然存放,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经长时间的缓慢陈化,逐步形成特有的品质风格。人工发酵是通过渥堆过程中产生的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及酶促作用,使茶叶内含物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系列反应,形成普洱茶独特的品质风味,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但人工发酵工艺要求晒青茶原料多,因渥堆茶数量的多少、堆的大小和高低,关系着茶堆温度、微生物种群及数量、茶堆透气性、多酚类物质转化的速度和程度等,所以一般要求每堆茶5~10t,这样才便于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湿度。随着普洱茶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往往需要进行少量茶的渥堆发酵,尤其是在品种比较试验和不同级别鲜叶对比试验中最为常见。由  相似文献   

3.
一、茶鲜叶清洗和脱水设备现状 茶叶初制加工从茶鲜叶到成品干毛茶,目前通过设备的研发创新已基本实现了清洁连续化加工,分析当前应用不同配置的茶叶初制加工生产线,尚缺少前道工序茶鲜叶自动清洗和连续式脱水设备.茶鲜叶原料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关键要素,由于环境因素,茶鲜叶表面本身会产生泥灰和各种污染,从采摘、运输到加工场所将鲜叶表面的可能有的农药残留以及粉尘等表面附着物清洗干净,洗净后的鲜叶再进行加工生产,提高茶鲜叶的洁净度等卫生指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茶叶初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对鲜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茶鲜叶作为制茶的原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成茶品质。本研究从鲜叶的理化特性和劣变机理方面,分析了温度、相对湿度、气调和振动因素对茶鲜叶贮运品质的影响,为顺应茶叶加工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茶叶加工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鲜叶物理特性与成条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形茶外形都要求条索紧结、匀整、有锋苗。由一片鲜叶到毛茶的外形,是在外界因子和鲜叶本身内部因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工艺技术来实现的。茶叶成条从加工上看,除了外界因素如温度、机械力等是主要因素外,鲜叶本身内部因子如鲜叶的柔软性、弹性、塑性等在制茶中也占有特殊的位置。不同嫩度、品种、生态条件下的叶片,其内部结构必然不同。不同的含水量,使叶片物理性  相似文献   

6.
以六堡茶紫芽鲜叶为研究对象,结合超声辅助提取,使用响应面法分析超声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对花青素提取效果的影响。以紫芽花青素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花青素超声提取条件。结果表明,对花青素提取影响由大到小的因素依次为:料液比>提取时间>超声温度。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0℃,提取时间13min,料液比1:12,此条件下测得六堡茶紫芽鲜叶花青素含量为:1701.29nmol/g,是普通绿芽的7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茶鲜叶中的挥发物组分及其与茶树主要病原菌之间的关系,利用HS-SPME-GC-MS法萃取分析茶鲜叶挥发物组分,并以茶褐枯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炭疽病菌、茶轮斑病菌为目标菌,测定茶鲜叶主要挥发物单体组分对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显示,从茶鲜叶挥发物中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19个组分,占挥发物总量的94.4...  相似文献   

8.
叶面喷施氨基酸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氨基酸喷施茶树,采摘鲜叶并进行真空厌氧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GABA)生物合成量、厌氧处理对茶样中各氨基酸含量以及施肥时间对GAB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喷施氨基酸后,经真空厌氧处理茶鲜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上升,6种氨基酸对GABA合成的影响作用由高到低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茶鲜叶中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谷氨酸、天冬氨酸及茶氨酸含量高低可以作为评价GABA合成作用的指标;叶面喷施谷氨酸5d时,茶鲜叶中氨基酸总量以及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茶氨酸增加总量最高。综合分析确定施0.5%谷氨酸叶面肥5d后,采摘一芽二、三叶鲜叶,常温下厌氧处理8h,是生产γ-氨基丁酸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茶叶》2008,(3):39-39
研究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可导致茶鲜叶细胞形态发生变化,600MPa压力下,细胞形态溃缩明显,出现细胞液溶出;在处理温度37℃、处理时间10min条件下,经500MPa以上超高压处理的茶鲜叶,多酚氧化酶比活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四川3个不同地区的老鹰茶及老鹰茶植物的鲜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提取醇提物,测定多酚和黄酮含量以及抑菌和抗氧化性活性.结果表明:6种样品醇提物的提取率最高的为石棉老鹰茶鲜叶,为(26.73±0.68)%;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石棉老鹰茶鲜叶,分别为(22.10±0.11)%和(16.77±0.14)%.6种样品醇提物对4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提取物浓度越高抑菌效果越强;其中石棉老鹰茶鲜叶对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达到(2.56±0.09)cm.6种样品醇提物的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均高于对照品BHT(2,6-二叔丁基对甲酚).6种样品抑菌和抗氧化能力结果由强到弱为石棉老鹰茶鲜叶>叙州老鹰茶鲜叶>青川老鹰茶鲜叶>石棉老鹰茶>叙州老鹰茶>青川老鹰茶.试验表明四川3个不同地区的老鹰茶及老鹰茶植物的鲜叶均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其中石棉老鹰茶植物的鲜叶相对更好,可优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单丛陈香茶渥堆水分与堆温及品质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单丛茶渥堆过程茶坯水分与堆温及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渥堆茶坯含水量高低与堆温、茶品质关系密切,渥堆前期随渥堆时间的延长温度升高,渥堆茶坯水分越高其对应的堆温越高;渥堆茶坯含水量对茶叶品质有决定性的影响,随渥堆时间延长品质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时间,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2.
龙井茶机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学文 《中国茶叶》2001,23(3):8-10
一、原料选择 选用适制龙井茶的品种,按标准采摘鲜叶.机制高档茶,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的夹角小,芽长于叶,长度2.5~3.0cm;中档茶采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芽与叶长基本相等,长3.0~3.5cm;低档茶采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初展的鲜叶,叶长于芽,长度3.0~3.9cm.  相似文献   

13.
依据机械化采摘茶鲜叶原料的特殊性及扁形绿茶加工特点,选用鲜叶分级设备、摊青设备、理条杀青机、切断机、扁形茶炒茶机等多种国产茶机,初步构建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连续化生产新模式,并对生产工艺中的鲜叶分级、理条杀青、切断和辉锅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研究,提出一整套机采鲜叶加工扁形绿茶连续化生产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4.
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网罩法测定了假眼小绿叶蝉不同虫口密度对茶鲜叶产量及受害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虫口密度与茶鲜叶经济损失率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目前茶叶的生产情况,制定了绿茶和乌龙茶不同茶区、茶季、茶鲜叶价格水平下假眼小绿叶蝉相应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5.
采用9个中叶类型、无性繁殖系的乌龙茶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5—9龄期各茶季及各年鲜叶产量的基本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年鲜叶产量的广义遗传力为67.17%—83.06%,遗传变异系数为26.97%—40.47%,存在比较大选择潜力。各茶季鲜叶产量广义遗传力的相对估计值(高低位次)是春茶>夏茶>暑茶>秋茶,遗传变异系数大小顺序是秋茶、暑茶>夏茶>春茶。各茶季产量间、各茶季与年产量间的遗传相关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茶季产量对年产量的直接效应是春茶>暑茶>夏茶>秋茶。研究提出,在乌龙茶品种产量性状选择中,应对5—7龄期春茶产量进行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六堡茶加工工艺及发展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堡茶属黑茶类,是广西悠久的传统历史名茶,长年盛销于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因而成为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它是以广西境内生长的群体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初制工序和精致工序两大过程制作而成的,其中的沤堆和陈化工艺是六堡茶特有品质风格形成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六堡茶的历史、加工工艺及其功效和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交叉验证和偏最小二乘法(PLS)方法,建立了茶鲜叶的近红外光谱(NIRS)与其含水量、粗纤维总量和全氮量之间相关性模型。当主成分数为7时,3个指标的R值分别为0.92、0.86和0.90;交互验证均方根方差(RMSECV)分别为0.769、0.332和0.742。提出了基于鲜叶含水量、粗纤维总量和全氮量的茶鲜叶原料的质量系数方程,得出了鲜叶的质量系数。鲜叶质量系数越大,其质量越高。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NIRS技术评价茶鲜叶原料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看茶做茶”,即不同的鲜叶原料,应采用相应的加工技术措施。根据我们近年来试验研究,认为对1~2级绿茶制造以采取鲜叶先萎凋后杀青为好。将鲜叶薄摊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轻萎,或用萎凋槽冷风轻萎,至鲜叶含水量下降到  相似文献   

19.
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技术建立了一种对茶鲜叶色泽及其萎凋程度的量化测量方法。研究表明,茶鲜叶的萎凋程度往往与其色泽参数密切相关,其中R色泽参数在茶鲜叶的萎凋过程中变化程度较其他色泽参数更高,因此,本文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茶鲜叶图像的R色泽参数进行处理分析,间接地对鲜茶叶的萎凋程度变化进行量化分析。本文所述可为工业化茶叶的生产提供一个规范茶叶质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机制龙井茶摊放与青锅工艺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祖法  龚淑英 《茶叶科学》1998,18(2):95-107
茶鲜叶原料适度摊放试验表明,用于机制龙井茶的鲜叶原料其失重率控制在15.0%~17.0%为最佳。对机制龙井茶青锅的投叶量与温度进行了正交试验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00~150g/槽的青锅投叶量和170℃左右的锅槽内壁温度,有利于青锅叶的色泽和扁平、挺直的外形的形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青锅时适量使用制茶专用油有利于改善机制龙井茶的形状和色泽。用于青锅作业的加压棒掌握在直径3cm、重量500g左右,加压时间控制在鲜叶投放3~5min后进行,这样有利于青锅叶的成形和良好色泽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