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高、中、低产粳稻品种的株高、穗长、有效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生物产量进行比较,认为高产、中产、低产品种在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生物产量和有效穗数上存在差异,表现为高产品种较高,中产品种次之,低产品种最低,有效穗数表现相反趋势。另外,不论是高产品种还是低产品种,结实率均随颖花数的增加而变小,在相同颖花数量条件下,高产品种的结实率普遍高于低产品种。  相似文献   

2.
不同粳稻品种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针对辽宁省中晚熟稻区研究21个高产、低产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认为水稻灌浆过程存在品种间差异,最大灌浆速率W′和灌浆阶段I是影响籽粒重的重要因素;颖壳厚度与灌浆强度、灌浆阶段I和最大灌浆速度呈负相关,颖壳较厚的品种灌浆较慢,反之则快;灌浆天数过长的品种在生长后期受低温影响较大,不利籽粒增重。  相似文献   

3.
李军  顾德法 《作物研究》1996,10(3):14-16,21
研究了申香粳4号和香粳852两个香粳稻品种的叶型和产量因素,结果表明:功能叶算了的性状、品种间存着差异,其配置关系,长/宽比的大小顺序以倒三叶大于倒二叶,倒二叶大于剑叶,比叶重以剑叶最大为宜,抽穗期叶会显著降低结实率;品种的产量水平越高,剪叶对结实率的影响就越小,源和库的协调性也越好。在产量因素的进一步改良上,申得粳4号应从提高每穗粒数和有铲穗着手,香832在在原有产量因素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穗数来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杂交粳稻品种和20个常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7.9%和8.6%,产量优势明显;杂交粳稻在株高、穗粒数、干物质量等性状上优势也较明显,表现植株高大、穗粒数多、群体物质积累量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受到穗粒因子影响最大,杂交粳稻高产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应该以穗粒数为重点,选育大穗型品种,常规粳稻受生育期影响较大,高产栽培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粳稻,并注重品种的穗粒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江淮区域种植的Ⅲ优98、金奉19、甬优7号等3个杂交粳稻品种和T418、淮稻5号、武运粳24、天粳2号等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5.
张鹏  徐宗俦 《作物研究》1995,9(4):25-28
高海拔低气温地区不同类型水稻的播种适期,以“清明”后5-10d为宜,且应选择中、早熟类型水稻品种(组合)为恰当。  相似文献   

6.
选用9个不同粳稻品种,通过相同断水时间抗旱处理条件下,对品种进行耐旱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耐旱性有着很大差异,水稻新品种农大27平均产量最好,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品种间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农大27属散穗型,生育繁茂耐旱能力较强,具有大型散穗品种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6个粳稻杂交组合F2代6个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遗传参数、通径分析及选择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对每穗粒数、有效穗数、单穗重及单株谷重进行综合选择,对产量的遗传进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亲本穗部性状差异较大的3个杂交组合,大头稻/呆长青(组合Ⅰ)、老来红/盐粳2号(组合Ⅱ)和呆长青/上海青(组合Ⅲ)的后裔世代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得到了这些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组合Ⅰ每穗总粒数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一对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混合模型,而组合Ⅱ、Ⅲ为一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组合Ⅱ、Ⅲ的单株有效穗数受一对主基因控制,组合Ⅰ则受两对主基因控制;组合Ⅰ、Ⅱ千粒重的遗传模型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组合Ⅲ为一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每穗实粒数为两对主基因遗传模型。选用P1、P2、F1、B1、B2、F2六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相比于单个分离世代的分析方法,增加了试验的精确度,保证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并可鉴别多基因的存在。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性状、不同组合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9.
分析1992年~2007年审定推广的57个品种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产量表现,并研究3种类型粳稻品种产量结构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结果表明:中熟中粳稻相关性大小为千粒重>总粒数>结实率>穗数;迟熟中粳稻相关性大小为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数;早熟晚粳稻相关性大小为总粒数>千粒重>穗数>结实率。并针对不同类型粳稻提出高产品种选育的思路和合理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10.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盐粳68与粳亚种中的东北粳、华北粳、日本粳3种生态型杂种F2产量性状的表现及不同类型个体出现频率的基础上,初步认为与日本粳品种组配的F2群体出现穗数型个体频率较多,与华北粳品种组配的F2群体出现穗重型个体频率较多。同时对不同生态型产量性状的相关、通径、遗传参数分析表明,由于不同生态型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影响程度和遗传传递特点的不同,因此,在杂种早期世代在与东北粳组配的后代群体中应把总粒数和穗数作为选择重点,在与华北粳和日本粳组配的后代群体中应把穗数和总粒数作为产量形成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高原粳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大穗型、穗粒型、多穗型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这3种穗型品种均可获得11.00 t/hm2以上的超高产,其主要原因是穗粒协调,形成了较多的颖花数;多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有效穗贡献,大穗型品种的颖花数主要靠穗粒数贡献,穗粒型品种的颖花数靠有效穗和穗粒数协调贡献;抽穗前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多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抽穗后期干物质积累量为大穗型品种穗粒型品种多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6个粳稻杂交组合F2代6个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遗传参数、通径分析及选择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世代对每穗粒数、有效穗数、单穗重及单株谷重进行综合选择,对产量的遗传进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部分双列杂交轮回设计对开系7号、铁粳4号等10个水稻品种(系)进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和产量呈正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过通径分析表明生育期、株高、穴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这些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生育期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5.
试验针对辽宁省中晚熟稻区研究21个高产、低产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认为水稻灌浆过程存在品种间差异,最大灌浆速率W'和灌浆阶段Ⅰ是影响籽粒重的重要因素;颖壳厚度与灌浆强度、灌浆阶段Ⅰ和最大灌浆速率呈负相关,颖壳较厚的品种灌浆较慢,反之则快;灌浆天数过长的品种在生长后期受低温影响较大,不利籽粒增重。  相似文献   

16.
北方杂交粳稻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晶晶 《北方水稻》2008,38(3):83-85
以辽宁省的13个杂交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产量性状中,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导因素,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穗长和二次枝梗数对产量影响大,株高对产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泰兴市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通过选用10个早熟晚粳稻品种开展比较试验,对其生育期、丰产性、抗倒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全面考察。试验结果表明,武香粳168在泰兴地区的种植表现极佳,产量位居第1,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以淮稻5号为对照,通过不同粳稻品种种植比较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品种的生长特征、产量水平等综合特性,结果表明:武运粳27和南粳9108综合抗性较好、产量潜力较高,适宜在盐城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程融  孙明 《杂交水稻》1995,(3):28-30
由38个杂交粳稻及其12个亲本的6个产量性状和13个品质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得出:两者以稻谷重、糙米重、精米重、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间相关极显著。其他性状关系小。故对产量及其余品质性状同步选择可加速育成优质高产组合。提高产量宜着力增加穗数和结实粒数,籽粒不宜过大过宽过重。改良品质以糙米率、糙米长宽比、垩白率、透明度、食味最为关键,并互为正向关系,可同时改良,其中透明度、垩白率又是影响食味的主要直观性状。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及世界水稻主产国的粳稻产量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粳稻育种水平领先于生产实际产量水平,审(认)定品种的产量潜力并未在生产实践中被有效转化为生产力,主要原因是高产或超高产品种综合性状、生产适应性和高产稳产性不够理想,难以满足不同生态条件和生产能力对优良品种的需求;提出粳稻品种改良应优先考虑培育适应性好的高产、稳产品种,稳中求高,不应单纯追求高产、超高产,粳稻育种水平亟待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新的全面提升;建议通过育种科学、稻作生产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领域的水平提升,在未来5~10年内将我国粳稻产量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10%左右,实现我国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