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搞《新农村》杂志的通讯发行工作已有8个年头了。最初,我被《新农村》杂志的内容吸引住了,认为很有必要把这本杂志介绍给农民朋友。目前,上虞市村村以及大部份乡镇企业都订了《新农村》,1996年上虞市教委组织征订了1074份《新农村》杂志。该杂志栏目众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因此赢得了读者的青睐,获得好评。在科教兴国的新形势下,把《新农村》杂志发行好,尤为重要。其理由有以下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1999,(10)
我从事成教工作10多年来,年年都做好《新农村》的征订、发行工作,并乐此不疫。我不仅是《新农村》的义务发行员,还是《新农村》的热心读者。每月从邮局收到《新农村》后,我都要细读几遍,把学到的知识、技术、信息传授给农户。几年来,我为本镇引进了《新农村》介绍的雷竹、板栗等新品种,已使部分农户获得收益。许多农户都认为《新农村》刊登的知识、技术很适合农村,很实用,确实是一本价廉、实用的好杂志。许多订户对我说:“一条普通烟钱就能订一份《新农村》这样的好杂志。”几年来,我们大源镇征订《新农村》工作,已由原来的分配任务上门讨钱订,现已成为农户主动找我订,订数一年超过一年。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松阳县枫坪乡丁坑村李关明富了。他逢人便说,我是依靠《新农村》杂志发财的。李关明是丁坑村的村干部、老党员。他年年都自费订阅《新农村》杂志。前年,他从《新农村》杂志上得知云和县药用真菌实验厂生产茯苓菌种的信息,就专程赶到该厂拜陈可义师傅为师,学习生产茯苓菌种制种技术。学回之后,他在本乡办起了第一家茯苓菌种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1995,(10)
1995年,我们浦江县教育系统发行《新农村》由前几年的100余份,增加到759份。我们是怎样扩大《新农村》杂志发行量的呢?一、争取领导的重视。以“传播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培育新人才,建设新农村”为办刊宗旨的《新农村》杂志,确是一份对  相似文献   

5.
我是《新农村》的老读者,每当看到新的一期《新农村》,我的眼睛就一亮。我每期都看,先看目录标题,后看里面的文章,有的文章细致反复地阅读,以求理解。在嘉善县范泾乡许多人都与我一样喜爱《新农村》,称它为我们农民勤劳致富的“好帮手、好参谋、好老师”。《新农村》之所以会受到我们农民的欢迎,是因为这本杂志面向农村,为农服务的宗旨明确。农民想看、  相似文献   

6.
我于1993年9月接手成人教育工作,便遇征订《新农村》杂志。经过一番细致的工作,中小学订了25份《新农村》。方川中学教师陈子鹏、方川小学教师麻炉川,他俩订《新农村》杂志后,学到了快速养猪、种桑养蚕、科学养鸡等技术。陈子鹏老师从1993年12月份投入6000元发展养猪等副业,去年底出售商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1998,(11)
我父亲是一位农村干部,他很喜欢订阅如《新农村》之类的一些刊物。我受父亲的影响,也是一个爱好期刊的人。我和《新农村》是在一位党支部书记家里相识的。那时我拿起它随随便便翻了几页,看到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就叫爸爸订了一份。第一本《新农村》杂志拿到手大约是1997年1月底吧。当时我拿着它翻来复去地看了几遍,觉得里边的内容很有利于发展我们农村经济。到了5月份,在杂志里果然找到了适合我们的新技术——怎样科学培植雷笋。我就怀着好奇的心情和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00,(8)
几年征订《新农村》杂志工作的实践,颇有些感触。我在2000年的征订中,受到订户的支持,心顺顺,手顺顺,提得起,放得下,现举两例以示征订工作的顺利。例一:碾米厂的温老板是《新农村》的老订户。温老板这几年的事业年年有新的进展,1998年购买了新机器,1999年在厂边开张了小卖部,事业发达人心爽。我去征订《新农村》时,温老板爽快地说:“订的,少抽一支烟就够了。”细一算,每天少抽一支烟,一年下来365支,不就是《新农村》杂志的全年订价。例二:我县良种场动员职工订阅《新农村》有新招。良种场的陈场长、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1999,(1)
嵊州市石璜镇朱村农民陈轩军,现年42岁,是石璜镇的开发农业大户。11年前,他带了全家3口承包了邻村的24亩荒山,到离村2.5公里的水家坂荒山顶安营扎寨。最近,陈轩军喜滋滋地对笔者说:“我承包荒山致富,主要依靠科技引路。10年来,我每年都订阅《新农村》,空闲时常翻阅《新农村》,在《新农村》这本杂志中学习种植、养殖新技术,了解信息。《新农村》帮助我构画出改造荒山的蓝图,远抓林,近抓钱,以短养长。”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临安县堰口乡逸村的一名种粮大户,1993年弃工务农时,村里给我订了一份《新农村》杂志。看了几期后,觉得《新农村》是我们“种田郎”的良师益友,从此爱不释手,期期孜孜阅读。我特别喜看《种植技术》、《致富门路》栏目。这两个栏目里介绍的“致富经”和种植技术,值得我们“种田郎”学习和借鉴。一年后,村里没有再给我订,我就自费年年订阅一  相似文献   

11.
厉锡泉 《新农村》2007,(11):14-14
上虞市丰惠镇成人教育干部叶荣桂是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自1989年以来,年年帮助征订《新农村》杂志,共征订800多份。他把《新农村》杂志征订到镇政府各部门,各行政村企业、农函大示范教育点及种养专业户。他为什么如此热心征订《新农村》杂志呢?因为他心系三农,有着较强的事业心  相似文献   

12.
日前,我们就《新农村》杂志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好科技推广工作,促进农科教结合,以及如何搞好1996年《新农村》杂志的发行工作走访了浙江省教委副主任、《新农村》编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吴聚芳同志。吴聚芳同志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担负着繁重的任务,不仅要加快教育的发展,加速人才的培养,而且要积极推进农(经)、科、教三结合,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新农村》杂志是浙江农业大学主办的一本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普刊物。它的办  相似文献   

13.
我是温州市永嘉县一个山区集镇的农技干部。我们办公室里订有许多报刊、杂志,但唯有《新农村》杂志最吸引人,每期一到,便成了办公室的“抢手货”。镇村干部总是争相仔细阅读,有些干部还利用笔记本摘录刊内自己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新农村》看作自己从事农业与农村工作不见面的“教授”。每期《新农村》杂志一到,我也总是必读,并联系工作实际,给《新农村》写稿。村镇干部认为,《新农村》好在:1.政策性强,有一定的指导性,帮助我们开展农村工作;2.栏目活跃,编排内容丰富;3.知识面广,实用性强,通俗易懂。4.信息可靠,实际实效,是致富良方。5.文章精悍、可读性好,定价也适当。我们县许多干部从《新农村》中汲取知识,收集信息,《新农村》成了村镇干部开展农村和农业工作的好帮手;有的群众依靠《新农村》成为种养大户、致富带头  相似文献   

14.
我的家在安吉县永和乡,是《新农村》忠实的老读者。1985年我被浙江农业大学聘请为农民师傅,成了高等学府一名教辅,这是我一生中的荣幸。那时,我在学校中心大楼上班,《新农村》杂志社就在北大楼,从办公室走到《新农村》杂志社,仅2分钟时间,能如此方便地阅读到《新农村》,使我感到非常兴奋。在学校,我一直把《新农村》作为阅读的主要刊物。几年过去了,我从一名读者,变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00,(1)
缙云县新建镇于1999年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这段时间分别由成教干部施爱仙、张芝福、陈守田、陶瑞高等深入全镇61个行政村成技校,负责订阅2000年《新农村》。通过镇成教干部走村串户,全镇成技校2000年《新农村》杂志的征订工作已完成。新建镇教委之所以认真发行《新农村》,是与《新农村》杂志遵循“传播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培育新人才、建设新农村”的办刊宗旨分不开的。从《新农村》创刊至今,新建镇各行政村成技校年年都订阅《新农村》。成教干部朱巧雄在每期《新农村》一到,就迅速转发到镇中、镇东、镇南、镇西管理区的成教干部手中,然后再一本一本地送到各村成技校,从不滞留在办公室。成教干部张芝福说得好:“《新农村》是农民脱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1998,(4)
前几年,由于我经营不力,生意场上屡受挫折。因此,我常常想:往后的日子干什么好呢?正在我徘徊之际,朋友给我送来了一本《新农村》杂志。我从《新农村》里看到了各种种植、养殖及贮藏与加工方面新技术的介绍,也知道了很多种植户、养殖户及其他科技户从《新农村》里学到了科学技术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技术与经验的介绍对我启发很大,并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现在起,我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1995,(9)
《新农村》杂志与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说企业是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摇篮”,那么可以说《新农村》是企业发展的引路人。东阳市横店盛兴塑料厂1988年创办时,因初次办塑料厂,缺少经验,生产的塑料制品品种单一,生产进程缓慢,经济效苴较差。1991年,经南上湖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的推荐,订阅了《新农村》杂志。翻开杂志一看,里面众多的栏目,最新的技术深深吸引了大家,全厂干部职工个个爱不释手,一致  相似文献   

18.
欣禾 《新农村》2012,(5):56
从2001年到现在,《新农村》已经陪伴我度过了第10个年头,成为我退休生活中茶余饭后必读的刊物之一。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对这本杂志情有独钟?答案很简单,它是一本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期刊,一本贴近我们农村生产实际,并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本土刊物。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1999,(12)
我负责《新农村》杂志在安华镇的征订和发行工作已多年,征订数逐年增长:1996年订8份,1998年订20份,1999年订40份,2000年征订力争有新的突破,超额完成市成教科下达的任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感到《新农村》始终不离“传播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培育新人才,建设新农村”的办刊宗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实用性的特点,因此赢得了广大订户的赞誉。  相似文献   

20.
奉化市松岙乡街一村77岁高龄的朱生召大伯原是村里的保管员。村里不少人都订了《新农村》杂志,村党支部书记卓布中同志便安排朱生召负责分发。每期《新农村》一到,朱大伯一边抓紧时间阅读,一边及时把杂志分发给订户。一路上,他还不时地把自己在《新农村》杂志上看到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讲给村民们听。他常说:“《新农村》杂志是办给我们农民看的,文章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