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长汀县2000年以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侵蚀红壤区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依据“反弹琵琶”的治理理念,总结了侵蚀红壤区生态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之一,即对侵蚀区马尾松林地的“老头松”进行施肥改造以改善植被。施肥后,改造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域之一,水土流失面积之大、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均居福建之首。经过长汀人民20多年的艰辛努力,如今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汀的成功实践,不仅是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南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典范。我们要认真总结长汀经验,坚定搞好水土流失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大力弘扬长汀精神,加快推进革命老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持久地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林下水土流失区的识别对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长汀县濯田镇某一区域作为研究区,基于超高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支持向量机法对影像数据进行分类,采用深度卷积网络方法精细提取出裸地,再结合植被覆盖度和植被离散度提取出林下水土流失区.该方法充分挖掘超高分辨率无人...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林下水土流失是南方红壤丘陵区种典型的水力侵蚀现象,不仅造成林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林地生产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总结了当前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进展,深入探讨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在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植被生长方面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进而指出当前红壤丘陵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未来林下水土流失防治进行了展望。建议创新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综合性防治技术体系,加强对林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的技术指导,构建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林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长汀县为研究区,采用遥感、径流小区、野外调查等方法,分析其水土流失变化,并分别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7年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减少了77.16 km~2,水土流失率下降了2.49百分点;中度、强烈、极强烈及剧烈等级的水土流失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研究区植被-土壤系统顺向演替,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显著,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区自然灾害并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6.
南方红壤区不同植被措施坡面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为了研究不同的植被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以及对坡面侵蚀的抑制效果,在福建省长汀县选择乔灌草、灌草、草本、农作物、乔灌、封山育林、经济林等各植被措施下的标准径流小区,通过观测各种植被措施坡面的产流产沙情况,分析比较各小区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能较好地调控坡面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不同植被措施下坡面产流产沙分异规律明显,相对裸地,盖度高的乔灌草、灌草、草本等措施的水土流失量最小,水土保持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的降雨量条件下,不同植被措施的坡面水土流失情况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在未来南方红壤植被恢复与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通过各种植被治理措施的逐步实施,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受水土流失影响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存在马尾松严重退化的现象,生态环境退化严重。福建省通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探索出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老头松"改造的良好经验。本文通过分析马尾松退化机理,在总结以往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规范、提升,对推进南方红壤区"老头松"改造及类似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有较大的示范及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据2012-01-16《福建日报》记者兰锋报道: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就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做出重要批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十余年的艰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  相似文献   

9.
李西民  朱勇 《中国水土保持》2012,(6):I0001-I0002,79-80
<正>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8个乡(镇),总人口52万人,总土地面积3099 km2,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又是中国革命圣地。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集中表现是群众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长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  相似文献   

10.
本介绍了长汀县实施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的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的经验体会,总结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三个创新即创新思维方式,创新领域方式和创新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红壤丘陵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以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流域为例,从生物措施配置植物选择、生物措施类型设计和生物措施实施的配套工程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在南方红壤区实施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以期为红壤地区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汀县近年来在以河田为中心的花岗岩水土流失区开展了新一轮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结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实际的植被重建模式,主要有:乔、灌、草混交,乔、灌多树种混交,补植乔木,低效老头松改造,植被重建与开发治理相结合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红壤的全面退化,研究红壤区坡地治理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对防治红壤水土流失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国近10年来红壤侵蚀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红壤坡地的侵蚀特点;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3个方面,探讨当前红壤区侵蚀坡地治理的关键技术;并在分析不同关键技术截流、分流、汇流贮用效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红壤区崩岗地、林地、荒坡地和坡耕地4种典型侵蚀坡地的径流调控模式,以期为有效治理红壤坡地侵蚀,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和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20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总结了南方红壤区20多年来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所建立的治理模式和积累的经验,旨在为该地区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最严重的花岗岩水土流失区之一,其水土流失类型在南方花岗岩红壤侵蚀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性。2000年成立长汀县水保监测站以来,先后布设了1个气象观测哨4、个水蚀控制站、29个天然降雨径流小区1、18个固定监测样地,初步形成了监测网络并取得了监测成果。  相似文献   

17.
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中国南方红壤侵蚀严重区水土流失快速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在江西省的修水、宁都、石城等县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区,对16种水土保持植物配置模式的植物生长状况、蓄水保土效益、改土增肥效益、经济效益4方面进行观测,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不同人工植物群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修水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黄栀子、马尾松+木荷+泡桐+胡枝子,宁都试验区马尾松+木荷+胡枝子,石城试验区湿地松+枫香+胡枝子+硬骨草、湿地松+胡枝子+硬骨草和湿地松+胡枝子+百喜草配置模式各种效益表现优良,可以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自2000年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后,长汀人因长汀制宜、因长汀施策,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长汀特色的治理模式,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8万hm2,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4万hm2,生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惠及7个乡镇106个村近20万人。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成因及其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考察,发现南方红壤区林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林及山地茶果园,而树种结构单一、林下植被匮乏、人为干扰频繁是当前造成林下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南方林下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原因,总结了复合经营、人工补植、施肥改良等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认为:林下植被匮乏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掠夺性人为干扰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破碎的地形、较高的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则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总结了诸如微地形改造、林下补植、封禁保护等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