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C型雄性不育的利用试验初报张述尧,邵思全,刘峰(云南省保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678000)玉米大面积杂交制种要做到母本去雄及时和彻底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上,由于去雄失误造成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杂交种种子质量不稳定是当前玉米种子...  相似文献   

2.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与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小孢子初始败育发生在幼龄小孢子时期,单核中期基本上完全败育,绒毡层到开花前崩溃.在小孢子初始发育时期,不育系绒毡层细胞的质体呈“杯状”变态.导致雄性不育主要的细胞学原因是绒毡层细胞结构、功能的失常.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pH梯度-SDS PAGE双向电泳, 对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48-2)及其保持系(N48-2)单核期花药线粒体蛋白质进行了分离, 经考马斯亮蓝染色, 得到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PDQUEST软件可识别约260个蛋白质点, 对其中10个重复性比较好且差异表达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点,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分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 然后用Mascot软件对NCBI数据库搜索, 其中2个蛋白质点被鉴定为谷氨酸脱氢酶(GDH)和依赖电压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GDH的高表达会影响正常的氮代谢, 导致细胞的能量供应发生障碍, 有可能导致雄性不育; VDAC1是线粒体外膜上控制细胞通透性的蛋白, 与植物的程序性死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玉米雄性不育系原种繁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使玉米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在配制杂交种时需要人工去雄,不仅增加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种子生产成本,而且会因去雄不彻底难以保证杂交种的质量。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是提高玉米杂交种子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泰安市农科所自1995年起致力于玉米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技术研究,现已对部分骨干自交系成功地实现了雄性不育基因转育,育成了不育株率达到100%且遗传稳定、抗逆性好、配合力高的雄性不育系,在部分组合上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成了强恢复型的杂…  相似文献   

5.
陈海龙 《种子科技》2003,21(6):364-364
玉米杂交种能否增产或增产幅度大小,不单取决于品种本身,还与亲本自交系的纯度及制种质量密切相关。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玉米杂交种,是提高杂交种纯度,减少用工,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麦收与玉米去雄争劳力的西北等地区,可缓解劳力紧缺的状况。因劳力紧缺和气候等因素人工去雄往往不及时、不彻底,造成大量自交株,影响杂交种的质量。而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可以完全克服上述缺点,保证获得优质的杂交种。我场多年实践证明,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省时、省工、增产,制种产量和大田产量较其正常可育类型增产3%~5%。在利用玉米雄性不育系制种中,…  相似文献   

6.
任源  林彦萍 《分子植物育种》2022,(12):3959-3973
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的玉米不仅是生物燃料、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的来源,而且还是解决遗传学基本问题的模式植物。雄性不育可以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率和杂交种子的产量。玉米中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sterility, GMS)基因的鉴定和表征可加深对控制花药和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的认识,也可用于开发和有效利用基于生物技术的雄性不育(biotechnology-based male-sterility, BMS)系统进行作物杂交育种。本综述总结了玉米中GMS基因的鉴定和表征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十几个BMS系统的特征,为繁殖雄性不育系和玉米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对玉米GMS基因研究及其新型BMS系统开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玉米 Y 型雄性不育系的分组问题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景瑞  谢友菊 《作物学报》1988,14(2):110-116
用专门能恢复 T 组,S 组或 C 组的专效性恢复系分别对 Y 型不育系测交,仅有 T 组的恢复系对 Y 型表现恢复。用玉米小斑病 T 小种的病菌毒素对各组不育系接种,仅 Y 型和 T 型不育系表现感病。一系列自交系对 T型与 Y 型不育系有完全相同的恢保关系。初步确定 Y 型不育系应归类于 T 组,并对 Y 型不育系的来源、不育系的分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国胜  马冲  苏波  侯玮 《中国种业》2004,(12):44-45
自美国的 T型雄性不育系因玉米小斑病的 T小种专化感染而放弃后,育种工作者把雄性不育的研究利用对象转向 C型、 S型胞质不育系,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国 20世纪 90年代育成的掺合型杂交种农大 3138和豫玉 22就是 C型玉米雄性不育系利用的一大成果.但大部分 C型不育系存在抗病性差的弱点,而 S型不育系存在着遗传不够稳定的缺陷,加之难以寻找恢复系,为大面积生产应用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研究和利用不育性稳定、高度抗病并便于实现三系配套的不育新种质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对玉米雄性不育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伟程  段韶芬 《作物学报》1988,14(3):177-181
对3个 C 型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与这3个不育系组配的12个 F_1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以了解 C 型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核背景的不育系,其雄性败育的细胞学特点各异。Cms-C Mo17的花药绒毡层细胞为双核型。该层细胞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开始液泡化,并呈辐射状膨大,至小孢子的单核前  相似文献   

11.
高粱A3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A3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可用于A1、A2保持系选育的测验种,是饲草高粱等以营养体为栽培目标的优良细胞质类型。就高粱A3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小麦Q型,AL型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连续2年测定了11个Q型和11个AL型小麦不育系的自然异交结实率和异交结实实现率。研究比较二种民源不育细胞质不育系异交结实力的差异。结果表明AL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力高于Q型不育系;不育系异交结实能力与抽穗期和开花时气温有一定关系,抽穗早的不育系和开花时气温适宜的年份异交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玉米雄性不育的转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菊英  张永泰 《作物学报》1990,16(2):168-175
测定了141个玉米自交系对雄性不育胞质的育性反应,其中有33个系同时测定了对 C 型和 S 型(M 型)的反应。结果得出,自330、白自330、多黄15、525、D 729等5系为两型的共同恢复系,大多数自交系对不育类型呈专效作用,表明两类不育型的遗传基础有差异。M 型与 S 型的育性反应基本一致。育性稳定性研究表明,C 型很稳定,不易受环境  相似文献   

14.
15.
李亦军  徐春山 《种子》1998,(5):29-31,34
1996年3月在海南研究了4个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各5个生茎穗和其5个单株全部穗子逐日开花动态及1天中各时段开花动态,研究表明,四个籼型不育系主茎穗始花1-2天后进入盛花,盛花持续2-3天,单株全部穗子开花2-3天后进行当日开花率达10%以上时期,该时期持续4-5天;在每天开花中,无论主茎穗还是单株全穗子,四个籼型不育系午后花率占多数,始花到终花历时6-8小时,每日盛花高峰在12:00-14:000  相似文献   

16.
17.
目前世界上被专家公认的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 7种 ,7个不同细胞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统间育性反应各不同 ,其败育程度依次为A1→A5→A6→A2 → 9E→A4→A3 逐渐减弱 ,育性恢复按A1→A6→A5→A2 →A4→ 9E→A3 的顺序愈来愈困难。研究认为 ,除目前利用的A1、A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外 ,A5、A6、A3 3个细胞质可用于生产。中国高粱恢复系 (A2 恢复系 )对A5、A6仍有较强的恢复力 ,可直接用于A5、A6系统杂交种选育 ;A5细胞质则可开发利用印度种质用于A5不育系、保持系选育 ;A3 细胞质则可开发中国高粱资源用于A3 不育系、保持系选育。A1、A2 、A5、A3 细胞质的利用 ,可最大限度地解除核质互作限制。极大地丰富杂交种选配范围及其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白菜CMS9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为了筛选和利用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对大白菜的3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9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CMS)和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gu-CMS)及其相应的保持系进行了主要植物学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Ogu-CMS存在多代转育后植株长势退化、杂交优势差,Pol-CMS存在育性受环境条件影响等缺点,而CMS9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另外,CMS9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早期的晚抽薹性比保持系强、杂交种子的产量比保持系杂交种子产量高。CMS96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仅不育性稳定,多代回交不退化,而且杂交优势强,繁种产量高,表现出了广阔的育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龙增栋  何庆才 《种子》1994,(1):42-43,47
1前言世界许多科技工作者致力于小麦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历经40余年,已取得一批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取得较大的进展(宗泽等1993)。1951年日本木原均培养了小麦雄性不盲细胞质;1962年美国威尔逊、罗斯选育出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讲学民1981)。其后美国、苏联、欧洲各国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材料,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74年美国已育出数个杂交组合在生产中试种,获得比常规推广良种增产20%左右的效果。1965年我国北京农业大学蔡旭教授首先引入了T型不育系和相应的恢复系,接着国内许多…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系在基础理论、品系改良、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双隐性核不育系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